表裏山河一詞出自於哪裏

來源:趣味百科館 2.97W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表裏山河意思是外有大河,內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險作為屏障。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杜預注:“晉國外河而內山。”

故事發生在春秋中期的前632年,上位不久的晉文公拉開架勢與楚國展開春秋爭霸首戰一一城濮之戰,起先晉文公尚有些猶豫,子犯曰: “戰也。戰而捷,必得諸候。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

原話為:“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裏山河(指晉國外黃河而內太行山,地理形勢使國防極為穩固),必無害也。”後世常用“表裏山河”説明地理國防之固。而元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者,意踟躕。中的“山河表裏”即用此事,一方面説明潼關形勢的險要;另一方面反襯詩人一路所見秦漢宮闕的破敗,百姓處於戰亂之際的無邊苦難。

意思是打罷,勝了天下諸侯歸順,即使敗了,國外山內河,易守難攻,你還怕什麼。果然一戰而勝,還退避三舍,創造古代誘敵深入、兩翼包抄的精典戰例。表裏山河最初指的是春秋時期的晉國,而不是現在的山西,晉國從最初封地“河汾之東方百里”,到晉獻公時期的“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大致範圍包括“西有河西,與秦接境,北邊翟,東至河內”,也就是山西境內臨汾和運城兩塊盆地,是晉國春秋中期的實控版圖,晉國擁有山西全境是文公之後歷經五代君侯大肆擴張的結果。巔峯時期包河南、河北的一部分。

表裏山河一詞出自於哪裏

城濮之戰,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晉、楚兩國在魏國城濮(山東鄄城西南)地區進行的爭奪中原霸權的首次大戰。晉文公兑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互相征伐,戰爭頻繁。公元前634年左右,楚國勢力強盛,欲圖稱霸中原,企圖北上。北方強國晉國自晉文公上位以來,實力逐漸恢復。晉文公知曉楚王圖謀,遂先下手為強,與楚國發生戰爭。

起初,晉國內亂,公子重耳出逃。他到了楚國時,楚成王熱情招待他。閒談中,成王問他:“你將來如回到晉國做國君時,如何來酬謝我?”重耳説:“像財寶這些東西,你們楚國均有的,如果我真能得返晉國,做了晉君,若我們兩國不幸要打仗的話,那我就退避你三舍。”

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果真回到了晉國,做了國君,史稱晉文公。之後,楚國發兵進攻宋國,宋國派人向晉國求救。文公因宋公曾待他很好,便召開眾將商量,看如何救宋。當時情況是:想向楚國去説情,怕楚國不肯,如和楚去打仗,自己也不大願意,而且又怕齊、秦不贊成,後來想出了一個辦法。先答應宋國,並説明原因,叫他先和齊、秦聯繫,請齊、秦與楚交涉,送些禮物給齊、秦。而晉先出兵伐曹、衞,把曹、衞滅掉,將他們的土地分一些給宋,以補宋人的損失。

楚成王見晉欲去救宋,便叫其大將子玉不要去逼近晉師,和晉師打仗。説晉侯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才回到了晉國,什麼危險他都經歷過,人情世故他都明白,此是天意所決定的,像這樣的人是不能和他打仗的,告誡子玉要知難而退。可是這個子玉卻不肯聽,仍要和晉人打仗,於是派人向成王求戰,説:“我不敢説一定要立功,只是想堵一堵那些説閒話人的嘴。成王聽了不大高興,就給他比較少的部隊。

此後,子玉便派使者對晉人説,你們如放了曹、衞的國君,我們也就釋宋之圍。晉人聽了以後,一面將楚使者抓起來,一面私下對曹、衞説,許他們復國,並使曹、衞告絕於楚。子玉聽了非常生氣,就帶兵進逼晉師,晉文公便叫晉師向後退卻,為此,一些將領很不滿,説我們是國君率領隊伍,他們是臣子作帥,現在君避臣,不是太丟臉了嗎?而狐偃説: “出兵要理直,氣才會杜盛的。理虧氣就會衰。我們國君曾受過楚君的恩惠,也曾説過要退三舍以避之。若我們忘恩失信,那就是理虧,他們就理直,士氣就會高。如果我們退了以後,他們仍不撤兵,那就是他們理虧。”於是退了三舍(九十里)。

沒想到,子玉竟然追了上去,於是,戰爭開始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