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的客家圍屋形狀多為什麼型

來源:趣味百科館 1.06W

方形。

客家圍屋,又被稱為圍村、圍村屋、圍屋村、土圍、水圍、圍堡、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客家圍屋大多以圍字命名,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塢堡的活化石”,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在形式上主要有方形圍屋、半圓形圍屋、圓形圍屋,以方形圍屋居多。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屋的蹤跡,主要分佈在廣東的深圳、惠州、河源、梅州、韶關,江西的贛州,福建的龍巖、三明,廣西的賀州、玉林等地及國內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

福建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祕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采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采光良好的圓土樓。現存的土樓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客家土樓,也稱客家土圍樓、圓形圍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見的奇葩。它主要分佈在福建省的龍巖市,漳州、廣東 饒平縣、大埔縣。 其中以永定區和南靖縣內的客家土樓最具規模,造型也最為壯觀,永定客家土樓坐落在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內。

根據萬幼楠《贛南圍屋研究》,贛南圍屋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創始期、形成期和極端期。創始期約為明代中後期。

這段時期是贛南圍屋的自由創始期,形式多樣,數量較少,佔圍屋總數的10%左右。這時期的圍屋沒有經過事先規劃,往往隨形而建,呈多邊不規則型。如龍南里仁慄園圍、楊村烏石圍、關西西昌圍和武當田心圍。

贛南的客家圍屋形狀多為什麼型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南下大遷移,先後定居南方的廣東、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因為離開中原故土,所以這些南下遷移的漢人一直自稱為“客”寓為客居他鄉之意。

古代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户籍時,亦立為“客籍”,稱為“客户”、“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樓、四角樓等,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