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誰與富弼歐陽修等共同推行慶曆新政

來源:趣味百科館 1.05W

范仲淹。

范仲淹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教育思想,把“興學”當作是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在《上執政書》中,范仲淹明確提出“重名器”(慎選舉、敦教育),把當時科舉以考試取人、而不在考試之先育人,比之為“不務耕而求獲”,主張“勸學育才”。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二歲父亡,母改嫁朱氏,從其姓,名説。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進士,初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29歲,復範姓,改名仲淹。後歷任大理寺丞、祕閣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曾出任陝西宣撫史、陝西四路安撫史,戰功顯赫,又曾做過泰州,楚州、陳州、睦州、饒州、潤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鄧州、青州等地方官。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明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北宋誰與富弼歐陽修等共同推行慶曆新政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八年級,范仲淹生於徐州。父親範墉為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先娶陳氏,繼娶謝氏.仲淹為其第三子。范仲淹出生次年,父親病逝,謝氏貧困無依,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長山鎮)一户朱姓人家,自此范仲淹改名朱説(同“悦”)。

范仲淹曾在長白山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讀書吟誦。其時范仲淹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刻苦努力讀書,此事後來傳為佳話。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到睢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縣)書院求學。范仲淹珍惜書院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曾有一次,真宗皇帝路過南京,大家都爭相前趨觀望,范仲淹卻閉門不出,坐誦如舊。一位同學怪他怎肯錯過觀望皇上的良機,他卻回答:“日後再見,也未必晚。”范仲淹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之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餚發黴。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説:“我已安於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艱澀的生活,有點象孔子的賢徒顏回;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顏回卻不改其樂。

范仲淹的連歲苦讀,也是從春至夏,經秋歷冬;凌晨舞一通劍,夜半和衣而眠。別人看花賞月,他只在六經中尋樂.偶然興起,也吟詩抒懷: “白雲無顙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蕭?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於心還樂,琴遇懂君恨即銷.但使斯文天未喪,澗鬆何必怨山苗。” 數年之後,范仲淹對儒家經典——諸如《詩經》、《尚書》、《易經》 、《三禮》、《樂經》、《春秋》等書主旨,已然堪稱大通:吟詩作文,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時,他終於見到真宗皇帝。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接着,又調任為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帶,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