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是谁杀了父亲

来源:趣味百科馆 8.46K

这部电影重点不在找出谁是凶手,而是体现尊重生命疑罪从无的法律精神。《十二公民》讲述的是一位富二代,在某天夜里,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因为愤怒杀害了自己的生亲并连夜逃走。住在楼下的老大爷和对面楼层一位妇女都亲眼目睹了这个富二代杀人。

十二公民是谁杀了父亲

某政法大学将此案搬上该校模拟法庭,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生家长作为陪审人员观摩了整个过程,在休庭期间,李老师以此为题目,让陪审团团长雷佳同学带着12位学生家长在一间破旧的教室就此案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个富二代到底到底有没有杀人?要求达成的结果必须是12比0,即要么有罪,要么无罪。如果达不成一致,就继续讨论,直到结果一致为止。

在讨论之前,团长首先要求举手表决,这个富二代有没有罪?结果大家都认为富二代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个富二代无罪,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也因此惹得众人不高兴,甚至被其他陪审员群而攻之,但是案件必须进行讨论。8号陪审团根据已有的证词开始回顾整个案件,并尝试找出现有案情的漏洞。经过几轮的举手表决,局势很快变成了6比6。在案件讨论的过程中,8号陪审团根据案件已有的条件,不断论证富二代不是杀人犯的可能性。为了达成统一的结果,12位陪审员从早上讨论到晚上,最终达成12:0的结果富二代无罪。

最后经过警方多方调查,真正的杀人犯在一个月之后落网。整个故事就像一道推理题,从现有的条件中找出可疑点,进行合理的推理,推翻这个看起来证据确凿的案件。电影没有大片那种华丽的场景,没有过多的特效,更没有夸张的手法,整个故事平铺直叙,就像人们在茶余饭后讨论一件杀人案件一样,却牵引着观众从头看到尾。这个电影也告诉我们,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往往有可能不是真相,面对一件事物时也不要轻易下结论,否则很有可能酿成悲剧。



《十二公民》是谁杀了父亲?

开放式结局,没有说明凶手是谁。

十二公民的剧情简介 · · · · · ·

某高校模拟法庭,正就社会上不久前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件展开辩论。案件的嫌疑人是某房地产商收养的富二代,其生父是来自河南的务工人员。案发当晚,有人听到富二代和其生父发生激烈争吵,随后生父被人在家中杀害。学生们围绕嫌疑人是否有罪展开激烈辩论,而他们的父亲作为陪审团观摩整个法庭的审判过程。休庭期间,12名陪审员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展开讨论,他们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得出结论,而且需要全票通过嫌疑人是否有罪。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大家普遍希望尽快敷衍了事,谁知第一轮投票过后,只有8号陪审员(何冰 饰)认为嫌疑人无罪。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奚落戏谑、有的人摇摆不定、有的则固执己见。这是一场关于良心和道义的鏖战……

本片根据经典影片《十二怒汉》改编。

链接:

?pwd=2yy2 提取码: 2yy2  

十二公民凶手是谁

富二代绝对是凶手。

影片结尾有字幕说一个月后凶手落网了。

富二代是什么意思?就是有钱,一个月是很长的时间足够平事了!

这十二个人从十一个人认为有罪到十二个人认为无罪只是因为宋提刑淘宝66包邮的一把刀开始。请问为何一个检察官会知法犯法的买管制刀具?而且还是同款的,这就是让观众觉得以他的特殊身份来刻意的给这个富二代脱罪,可以说另外的十一个人全部受到了检察官的影响。

再说楼下老汉。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别人走路?每个人的走路声音是固定的,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不一样,至少熟人的脚步声是固定的,我可以听出我每个熟人的脚步声。同样这个老汉经常听楼上父子吵架,他就算听不清这两个人吵架的内容,绝对是熟悉这两个人的声音,声音可比脚步更容易听出来,所以当老汉听到吵架根本不需要听内容,只是仅靠声音就可以判断就是那熟悉的吵架者,就是那个富二代,同样富二代的脚步声他也应该很熟悉。

对面楼的女证人在床上要入睡了但是睡不着,难道她不会玩手机 看书 看电视之类的吗?如果她是倒着闭上眼睛想入睡,怎么可能看到对面在杀人?当然可能是因为火车来了,她睁眼睛看看火车恰巧看到了杀人。我们来推断火车距离两栋建筑物的距离,火车在中间,两栋楼在两边,我们就算两栋楼之间只有四十米,那么请问一个摘掉眼镜的近视眼怎么可能在火车行驶的时候看到杀人?就算没有火车她也不可能看的见,所以这个时候女证人肯定是戴着眼镜。

所以我认为宋提刑不是好东西,甚至他就是富二代家的军师。当然了这只是虚拟的学校作业,但是也代表了真相和事实,也许只是学校请来的,在这里面绝对是坏的。

这十二个人也各自代表了现在社会上的各种人。汉奸头地域,司机仇富守旧,小卖部老板市侩,大款虚伪,计算那位圆滑,保安向上,大哥霸道,老者自卑,教师态度差,黑色西装墙头草,医生无主见。

《十二公民》最后真凶是谁?

《十二公民》中最后的真凶不是富二代,而是一名未知身份的犯罪分子,电影中也没有交代清楚这个人的身份,也算是该部电影的开放性结局了。

《十二公民》讲的是在一所政法大学内,一群未通过考试的学生模拟西方法庭,审理的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的故事。其中十二位学生家长成为陪审员,他们将听取整个案件的详情后,作出统一的答案,为本案作出最终的判决。随着案件的审理一个个疑点与故事相继冒出来,为这场判决带来了更多的困难,最终的结果是富二代无罪。

《十二公民》的影评。

《十二公民》借法律题材探讨通识,以群像的方式真实反映了中国社会现状,展现偏见的同时又表达对于公义的追求,以的法律戏剧文本去试练当下的中国社会,使得每一位观众都能够和它产生共鸣,对影片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影片在讲述整个审案过程中,生动形象的刻画了来自不同阶层人对待凶杀案的态度,以及他们在对于富二代有罪或无罪的两种态度下转化的模样,深刻地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现状。

十二公民观后感结尾

十二公民观后感结尾1

《十二公民》主要内容是一个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杀死赌博酗酒抛弃自己的亲生父亲。围绕这个案件,十二个陌生人要组成陪审团,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内,达成一致意见:有罪或无罪。根据法庭和新闻提供的信息,十二个陪审员出现11:1的有罪判定。然后故事自此开始转折,一个人说服十一个人,最后完成12:0的大逆转。

电影翻拍自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影片,因为其神一般的故事这个电影被先后翻拍过好几次。回顾这部影片,黑白的画面,那个年代特有的打扮以及谈话内容,无一不表现出浓浓的时代气息。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法院的镜头把观众直接带入故事中。接下来在空间不大的讨论室内,每个人都在和身边人浅浅地搭话,聊着一些无关的事情,语气里带着那个年代的美国人特有的骄傲。随后工作人员将门锁上,在封闭的空间和炎热阴暗的天气中,讨论开始。一桩看似证据确凿的杀人案件,投票表决为11:1的紧张情况,由一个搅局者所发起的合理怀疑。其他人从最开始的反对到渐渐被说服,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奇迹地变成12:0。每个人的"怒"充斥着讨论的整个过程,剧情紧张,跌宕起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推理元素让人看后大呼过瘾。

在看《十二公民》之前,我已经先后看过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和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几部影片都是根据原作进行的改编,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忠于原作,剧情几乎一致。老片新拍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无味,但是《十二怒汉》却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部影片的剧本翻拍这么多次,还会是会吸引你乖乖地去看。

神剧本不怕翻拍,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故事吸引人,我觉得比起故事本身,整个剧本就像一个框架,只要稍做改动就能将其搬到另一个国家的大屏幕上去。故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背景很容易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原作本来就是由一个话剧改编而来,所以背景对于故事来说十分重要。1957年的《十二怒汉》中被指控的是一个来自贫民窟的孩子,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贫民窟出身的人有很大偏见,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而这部电影一出就狠狠打那些偏见党的脸,这也是电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1991年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被指控的是一个女人,有人指控她杀自己的丈夫。电影就像其名字一样,因为温柔,所以一开始有十一个人投无罪,然后搅局者试图引导大家投有罪,结果最后的判决还是无罪。日本的翻拍很有意思,陪审团里出现女性,而且被指控的也是一个女性。整部片子都在表现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同时日本女权也是一个社会的敏感话题,容易引起关注。此外,整个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温柔与压抑也让人印象深刻。再来说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这部影片长达150多分钟,故事讲得极其详细。被指控的对象是一个车*的孩子,这也成功制造一个敏感话题。而陪审团的十二个人,电影名字中的"怒汉"只表现"汉"字(十二个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叔)。影片的亮点在于最后并没有单纯达成"无罪"这一共识,有人考虑到那个孩子被判无罪后出去会被真凶追杀。我觉得这一点补充得很好,让影片更加丰满的同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得以体现。

最后来说一说我们拍的《十二公民》,这一部或许是所有翻拍里和原作最相像的,很多情节都照搬原作,如眼镜,匕首之类的线索,但这些都不影响电影本身的表现力。首先说说演员,电影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何冰、韩童生、高冬平、李光复等,()都是在话剧界被视作国宝级演员的人,有这些人参与演出,演技自不用说,观众看起来也会更有兴趣。其次电影中被指控的是一个富二代,本身就是容易引起话题的角色。此外是故事的发展,原本觉得在中国要翻拍这个是不大现实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陪审团制度。没想到竟然用大学补考给开一个虚拟法庭,还请来家长做陪审团。说实话我现在还是觉得这个故事设定太虚幻,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但就是这样一个强行的设定让故事发展下去,所以我还是挺佩服导演的想法的,脑洞简直连黑洞。整个电影中充斥着"中国特色",每一个人的形象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何冰所演的角色竟然是一个检察官,影片的这个设定让我觉得有些缺陷,本来是由十二个普通人展开的讨论,其中一人说服十一个人这一点也一直是我最为欣赏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才显得那个人更有魅力,可这里的竟然是一个专业人员。这种感觉就好像是普通玩家遇上人民币玩家一样,把我的感动还回来。不过检察官给你科普带你飞,完成一次与民同乐的普法教育,听起来也还不错。虽然满满的都是CCTV12 的即视感,但观赏性还是很高的。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开创戏剧电影的新类型,这样一来国产电影又打开一扇新大门。

十二公民观后感结尾2

《十二怒汉》足够经典,翻拍自《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也挺让人满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浏览一下剧情介绍。某政法大学里为补考而设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虚拟法庭上,是十二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而这些人并没有决定这些人所讨论的案件审判结果的权力。就在这样的法庭上,一个极富责任感的检察官以一己之力说服其他十二位"陪审员",让正义得以伸张。

开始觉得故事的开端有些无力,而且这样的移植让片子定调很低,甚至给人俗气之感。但接着看下去我的看法发生转变。其实这样的设计是很讨巧的,既解决剧情合理性的问题,又在审查制度下符合有关规定、规避踏入雷区的风险。

《十二公民》虽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下讲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环环相扣,整部影片无论是小段落还是总的结构都可自圆其说。即使片中人物有时的反应给人以故弄玄虚和拖沓之感,但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推理还是让观众沉醉在解谜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设计很用心,个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让人难忘。其中9号陪审员老大爷回忆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场戏,合理推进剧情往下发展的同时,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多数人的暴政"为何物。还有蹲过监狱的5号陪审员,用自己的经历让人明白冤假错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号陪审员的"干爹"身份、10号陪审员的地域歧视、6号医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7号小卖部老板生活的辛酸、11号校园保安的大学梦无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创们正是通过这些人的言行传达自己的价值观、表明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态度。

其实,这部片子的成功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演员的表演。众多话剧出身的演技派带着一个年轻演员飚戏,让人看着直呼过瘾。

从试听技巧运用的角度看,该片亦可圈可点。导演光是靠场面调度和5。1声道的熟练应用,便盘活一个平淡无奇的废旧厂房。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充满诗意的平移长镜头中,导演更是将场面调度用到极致。片中,导演还利用灯光模拟天气的变化,适当地烘托影片的气氛、外化人物的内心活动。

可以说,这次的翻拍尝试是相当成功的,除以上谈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着时代步点,反映时代精神,为时代主题而生的电影。

当影片倒数第二个镜头终于揭开8号陪审员的身份谜底,当片尾字幕出现本片的策划单位,我们恍然大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我国司法公正以及检察机关自己的一部形象宣传片。不同于一般的ppt式的宣传片,这样的宣传更高级,宣传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映衬下,当司法改革搭乘着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快车,导演需要做的,只是顺势而为,让自己的电影站在改革的风口上,把自己扔进时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观后感结尾3

在电影《十二公民》的每一张人物宣传海报上,我们都能看到同一个关键词:拍案而起。

这是一个形容人十分愤怒的词语。

电影开始五分钟,当一号陪审员团长因为众陪审员不愿认真对待这次模拟讨论而第一次拍案而起时,这股愤怒便一直游弋在影片当中,让这部全片都在围着桌子辩论的'影片也变得张力十足,像一部激烈的悬疑动作片一般引人入胜。

8号陪审员,也就是影片的主角何冰在第一次投票时投出唯一的反对票,面对另外十一人的质疑谩骂时,拍案而起,愤慨地说今天这场模拟讨论往小说是决定孩子们的考试通过与否,可是往大说这些即将成为中国法律一份子的法科生,都将会决定着中国未来司法的是否公正!

这是片子里第一处让我觉得振聋发聩的地方。有一句话说,“认真你就输”。刚从学校毕业,对各种所谓的生存规则带有强烈抵触的年轻人们最常听到这种话。这些人告诉年轻人别太较真,社会有它的一套规则,要是太过较真吃苦头的也是自己,放下理想,安心接受生活的侵染。这些人是即将退休的父母,是谆谆好意的上级,是一起长大的好友,但最后这些人也变成你自己,变成自己对自己行将甘心的挽词。

认真也许会输一时,但不认真的人会输一世。这是认真者对不争者的愤怒。

第二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愤怒来自4号陪审员,房地产商赵春羊。这位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商人在面对“穷人”再三讽刺他的恋人为其干女儿时也忍不住拍案而起,毫不留情地对这些质疑者说“我致富是因为我努力工作有能耐!”“看见年轻女孩从豪车上下来就说人家是傍大款是对中国优秀女青年的侮辱!”。

肮脏的手段必然存在,但如果总是以偏概全,像个怨妇一样喋喋不休,那他也永远不配见到高尚。这是规则对阴谋论的愤怒。

9号是第一个改投无罪票的陪审员。这位空巢老人一开始只是抱着赞同何冰,想再讨论讨论的想法,却在大家争论提供证词的老头是否撒谎时拍案而起,解释老头缘何撒谎的动机:“重视”。

太久没有这么多人听他说话,而现在他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全体网民逐字剖析,成为案情的关键线索,这样的礼遇让他受宠若惊。他享受这样的重视,他也因此不再是那个没用的瘸腿老头,于是他恨不得多说两个字,让更多的摄像机把他包围起来,听他说起那天晚上的经过。不惜编撰假话。这样的动机,在场的陪审员里只有9号米铁增能够一眼识破,因为他也是一个无人重视的空巢老人。

这是孤独者对自己的愤怒。

10号陪审员老北京张永强可能是本片里最招人恨的角色。开口闭口的地域歧视看不起河南人,嚷嚷着要赶快投完票收房租,还控诉外地人抢他儿子的大学名额…整部片子里基本上但凡他一开口都要带着一股子拍案而起的凶劲儿,但却没有一次让人同情。

这是无能而引起的愤怒。

被老北京屡次侮辱的11号陪审员河南保安也算脾气够好。这个勤奋读书两次考读政法大学未果,退而求其次在学校当保安听课的河南人,在听到北京人对河南人如此蔑视时并未狠狠还击。却在讲起自己的求学故事时拍案而起,这是在对命运抗争时的愤怒。

同样是小人物的7号陪审员小卖部老板钱波,除要面对维护秩序的校园保安堵截,还要无时无刻给那些掌握着这些人经营权的校领导笑面相迎。校领导责问起要他准备的水在哪里时,他弓着背一路小跑着马上就给大家把矿泉水送进来递到桌子上,看到校领导走又大摇大摆地把水一扔,“谁口渴谁自己拿”,吊儿郎当地躺坐在他的大椅上摇起扇子,前后态度的对比让人忍俊不禁。

但当他拍案而起说到自己的无人问津,讲起自己为给学生送快速面时那滑稽的情形时,电影院里却没有人能够笑得出来。这是弱者对权利的愤怒。

5号陪审员话不多,但他的拍案而起却是全片中最让人深思的“证据”:他曾是蹲过冤狱的人。当3号陪审员轻描淡写地提起那万分之一能让嫌疑人脱罪的可能性时,他几乎是咆哮着说,“你的万分之一,对他来说可就是全部!”。8年冤狱让他的人生无法逆转,即使洗脱冤屈,但终究会被人戴着有色眼镜对待,“他可是蹲过大牢的人”。

这是受伤者对施暴者的愤怒。

直到最后才改投无罪票的3号陪审员,出租车司机韩童生,也一直憋到最后一刻才将他偏执的愤怒原因倾泻而出。与儿子的矛盾让他的人生从此分裂,儿子出走6年,妻子也因此与他离婚,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每天起早贪黑地跑出租拉活儿是为什么。他市侩,易怒,可又懦弱,将“有罪”毫不犹豫地加诸于这个不守孝道的富二代身上,其实是他内心自私的报复。

这是面对真理却犹存侥幸装腔作势者的愤怒。

随着韩童生颤抖着举起手投出最后一票,这场愤怒的讨论的由此落出结果。众人走出密闭的体育馆,在柔和的光线下回归生活。12个陪审员,为着各种不同的原因拍案而起,愤怒会带来偏见,但8号陪审员何冰为公正缺失而产生的愤怒却更为有力,愤怒也带来真相。

言无刀锋,却能杀人。希望这部难得一见的国产佳作不仅仅是对中国电影的一针强心剂,也能催生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毕竟最让人信服的不应该是更有力的愤怒,而是合理的制度。

如何解析电影《十二公民》?

我们普通人,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案件评审,尤其是一场关于弑父的凶杀案。

一所政法大学里,有一群家长,他们讨论的结果可能就是判决的依据,一句话就能判处嫌疑人死刑。

这是一场特殊的评审。因为学生进行《英美法》补考,他们的家长被邀请为法律评审员。学生现场答辩、案件重组、证人证词、推理逻辑,然后家长要在虚拟评审讨论会上,一个小时内达成一致。

在所有人眼中,家长们的讨论,只是一个形式,一场表演。因为结论显而易见,所有证据都指向嫌疑人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表演却要求真实合理,更需要大家同仇敌忾,一个小时结束后,大家走出教室,学生补考合格,皆大欢喜。

然而,故事如果皆大欢喜,电影就不那么好看了。冲突和暴力、血腥与欲望是戏剧的核心,人性的阴暗面才是戏剧的源泉。

《十二公民》里12位家长,11人投有罪,1人投无罪。

有人就不高兴了。这么明显的证据,这么有力的指控,你凭什么说这个富二代无罪?更何况,这不是一场真正的陪审讨论,这是模拟,模拟懂吗?就是我们最后投成什么结果,都不会对案件评审造成任何影响。

然而,8号陪审员依然在哂笑、嘲讽、不屑中举起了右手“我还是认为无罪。”

这一回,大家都不高兴了。你是在玩儿吗?这么多人陪着你一个人玩儿?我们大家的时间有多宝贵,你知道吗?要玩你一个人玩,我们还有事,没你这么闲。赶紧把投票的事情搞定,孩子们还在外面等着呢……

但8号陪审员却说:“我不是说他无罪,我只是觉得事情太绝对反而不真实。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他,世上哪有这么绝对的事情呢?就算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不是他杀人,那我们就必须坐下来讨论清楚,而不是敷衍。”

剩下的11人,有的人开始思考他的话,有的人转过头,有的人试图打断他的话,还有一个人沉默着,接着,他提议再投一次票,如果仍然是11人投有罪,那他则不再耽误大家时间。

这一次,却有人站在了他这一边,最后一票“无罪”。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说的有道理。我们现在是在讨论一个凶杀案,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是嫌疑人是无辜的,而大家如果轻易地就投了有罪,嫌疑人可能就因此被枪毙。

万一,他是无罪的了?

除了8号,剩下的11人可能就是间接杀害一个无辜嫌疑人的凶手,也是导致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的始作俑者。

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时间宝贵,想都没想就投了有罪,甚至希望赶紧结束这场无聊的讨论,回家收租或者约会。

可能除了8号,从来没有人真正思考过,那些所谓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证据是不是有问题,也从来没有人真正思考过,嫌疑人在杀人后为什么不逃走,反而在家里等着警察上来抓人。

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生活而奔波、为子女而忧愁,唯独不会为了一个陌生人的生死而担忧。

柴米油盐酱醋茶已经足够让人闹心了,你一个所有人都认为该死的嫌疑人就不要再来折腾了。

这是11个人内心的想法,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此时以不同的社会身份完成了整齐划一的高度一致,因为他的生死,除了影响孩子们的考试答辩成绩,与他们毫无关系。

真理是什么?重要吗?

看到这一幕,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网上一有什么新闻,总有人不分青红皂白、案情结果就开始指责当事人;明星一有感情问题,就有粉丝跳出来指责对方不负责任。

不管真相如何,自己说的就是对的,只要跟自己没有关系,说破天都无关紧要。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对法律精神的尊重,在此刻化为乌有。

1个人对11个人,巧舌如簧也抵不过11张嘴一张一翕。双方都无法说服对方的时候,重组案情成了必然选择。

从凶器上的个人编码到淘宝一模一样的弹簧刀;

从老人言之凿凿的证词到破洞百出的逻辑;

从亲眼目睹杀人过程到近视眼鼻翼两边的凹陷;

案情在一步步推理过程中一点点变得清晰可辩,老人可能为了得到重视而撒谎,女人可能将模棱两可变成坚决肯定,最重要的是,嫌疑人不可能杀人之后再返回现场等待被抓。

此时,再次投票,变成了11:1。

唯独3号陪审员,从头到尾坚信8号陪审员的揣测、分析和意图。他焦躁、无理、武断甚至蛮横,不认可这个结论,始终认为儿子有弑父的动机就是罪大恶极,就要判处死刑。

原来,他的儿子青春期叛逆出走,父子俩5年没见,深深的心结藏在心中,他坚信的不是嫌疑人,而是对自己儿子的愧疚、思念、悔恨的复杂情感。

当12个人走出残破的体育教室时,大家的人生观和价值判断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最后,4号陪审员说:“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想这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狭和执拗,唯独不明白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

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在大家散去之后,回到废旧的体育教室,拿起他落在椅子上的证件“检察官”。

这一刻,突然觉得好幸运,他是一名检察官,以一人之力说服11人,让大家相信嫌疑人的无辜;

这一刻,突然觉得好幸运,这是一群未来进入司法系统学生们的家长,他们向真理低头;

这一刻,突然觉得好幸运,我看到这一部电影,看到了司法公正的曙光。

我们需要这样一部电影,来叫醒沉睡的人们,当法律大义和个人私心出现矛盾之时,坚守正义亦是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