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是什么意思

来源:趣味百科馆 5.27K
五四制是什么意思

五四制:

即五四学制,是国小五年,国中四年的制度。

我国有六三”和五四”两种国小和国中阶段划分。1951年10月,我国颁布了国小五年,国中四年,高中三年的新学制,从1952年开始实行。可刚刚实行一年,就因师资水平低,教材不适应而停止了。以后,一直延用六三学制。

1994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将原有的五三制八年义务教育延长至九年。大部分地区因师资,经济条件所限实行六三制(国小六年,国中三年),部分地区加入五四制行列,五四制正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推广。

五四制理论依据:

1、国小五年制,有利于普及国小教育。在我国许多地方经济落后,人们素质低,辍学问题比较严重,只有很少学生能坚持读完国小6年。国小改为5年更有利于普及国小教育。实验证明国小5年也能完成国小的任务,而且更有利于教育效益的提高。

2、国中实行四年,能克服国中阶段学生负担过重、辍学率高的弊端。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提前了1-2年,实行五四制,更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可以有时间加入一些职业课程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四制的重点、难点在国中,其基本做法是:

1、调整课程方案,除了增加语文、外语、数学等基础学科外,还要确保音、体、美等学科。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2、加强教材建设。一般有三类:统一教材;实验教材和乡土教材。

3、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渗透职业课程,也有利于开展分流教育。

通过实行五四制,学生的负担相对的减轻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增加了职业教育的内容,适应了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学生可以升学就业两不误。更有利于初等教育双重任务”的完成。

六三制是实行国小六年、国中三年的制度。主要特征是重视知识的基础性。其最早可追溯到1922年学制改革。在我国影响比较广。

六三制理论依据:

国小六年时间比较宽裕,可以开设更多和更丰富的课程。国中开设三年,课程安排的比较紧凑,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有学者认为,义务教育中不应该加设职业教育。实行六三制更有利于和国际接轨,符合国际趋势。

六三制具体实践:

国小时间比较宽裕,课程安排比较全面。国小中音、体、美各育都得到重视。国中教育中,更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使学生迅速系统的掌握文化科学知识。

和五四制比较,六三制更加注重知识的基础性。但客观的说,两者各有自己的优缺点。我国地域广大,不应用一致的标准和拘泥于某一特定的形式,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制模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