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腔是經過誰的改造

來源:趣味百科館 2.81W

崑山腔是經過誰的改造的答案是:魏良輔

崑山腔是經過誰的改造

魏良輔在崑山腔的發展中對其進行了改良。崑曲史上最重大的事就是魏良輔對崑山腔的改造。明代嘉靖年間,魏良輔跟崑曲關係最重大的事有兩件:一件是嘉靖二十六年或二十二年寫了一本研究崑山腔改造的著作《南詞引正》;一件是嘉靖三十九年前後,魏良輔創造了“水磨調”的唱法,而且使水磨調的唱法成為崑山腔的正宗。經改革的崑山新腔更是柔美婉轉、清俊溫潤。魏良輔與張野塘也改良了北曲昆唱,即用崑腔唱北曲須唱的“字清腔勁”。在當時,魏良輔崑腔的唱法在流傳的過程中也有稍稍的變化,形成了崑山、蘇州、無錫三派,各具風格。

魏良輔(1489—1566),字師召,晚號尚泉,江西南昌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授戶部主事,擢戶部員外郎。十六年,升雲南按察司僉事,後為山東布政使。寓居太倉。魏良輔熟悉音律,初習北曲,因不及北人王友山,乃鑽研南曲。他吸收了當時流行的海鹽腔、餘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調的某些特點,在顧堅的基礎上,對流傳於崑山一帶的戲曲唱腔進行加工整理,將南北曲融合為一體,既可使南曲“收音純細”,又可使北曲“轉無北氣”,從而改變了以往那種平直無意韻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種格調新穎、唱法細膩、舒徐委婉的“水磨腔(崑腔)”。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於使崑腔能夠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改革。原來南曲伴奏以簫、管為主要樂器,為使崑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於一堂,用於伴奏,獲得成功,從此名聲大振,被譽為“國工”、“曲聖”,乃至崑腔(南曲)始祖。著有《曲律》(一名《南詞引正》),是論述崑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他認為,歌唱的基本要求是“三絕”:字清、腔純、板正,這樣才能唱出曲子的理趣,深得唱曲要領,其演唱藝術及其所闡述的理論,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崑劇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長期的演劇歷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尤其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動作,又是表達人物性格心靈和曲辭意義的有效手段。

崑山腔起源於崑山地域,是有其社會生活基礎和歷史經濟因素的。唐宋以來,崑山本地已流行著各種歌舞伎藝,宋理宗時編刊的《玉峰志》記載:鄉民以“伎樂”送神,才藝出眾。元代崑山商業經濟的發達,也是促成崑山腔形成的主要原因。

當時崑山的瀏河口(婁江東入長江處),是進行國際貿易的海運中心,建有海運倉,稱為:“六國碼頭”。由於海外通商的激發,瀏河鎮成了“東南大埠”。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都是由此出海的。這造成了崑山地區工商交流的便捷,崑山腔便在元末明初風行起來。

崑山腔屬於南戲四大聲腔之一,而浙江海鹽腔、餘姚腔、江西弋陽腔已衰落消失,惟有崑山降經過六百年的歷程,至今尚傳於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