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軸出場是第幾個出場

來源:趣味百科館 8.43K

壓軸出場是第幾個出場的答案是:倒數第二個。

壓軸出場是第幾個出場

“壓軸”原本是戲曲名詞,指一場戲劇演出的倒數第二個劇目。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應用,比如“壓軸戲”,但壓軸也是人們知識的一個盲區。“壓軸”本意是指倒數第二個節目,而不是人們常說的倒數第一個,倒數第一個節目稱“壓臺”。

“壓臺”,顧名思義就是最後來穩定局面的節目。一般在壓軸過後,也是曲終人散的時候,很多人不願意看最後一場,也沒有耐心看,這個時候大部分情況會安排一些武打戲或者是趣味性的節目,也有“送客戲”之稱。

壓軸是比壓臺重要的,而且很多人都是奔著壓軸戲去的,相比之下,壓軸也是最精彩的節目,也是觀眾最為期待的節目,而壓臺是為了有個完美的收尾。另外壓軸戲都是臺柱演出,或者是比較有名的人物演自己最擅長的戲,很多前面的節目都是為了鋪墊壓軸戲的,壓軸是整場演出的重點。“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場戲需要很排練很久很久,要花費很大的功夫,不管是壓軸還是壓臺,都是相輔相成的,也是不可分割的。

戲曲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戲曲”這個名詞古已有之,宋末元初劉壎〔1240-1319〕在《水雲村稿》“詞人吳用章傳”提到“戲曲”一詞:“至鹹淳,永嘉戲曲出”。這是最早的記載。後來元代的陶宗儀(1321-約1412)在《南村輟耕錄•院本名目》中寫道:“唐有傳奇,宋有戲曲、唱諢、詞說。金有院本、雜劇、諸宮調。”當然劉、陶二人所說的戲曲是專指元雜劇產生以前的宋雜劇。從近代陳獨秀(1879-1942)、王國維(1877-1927)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明清傳奇以至近代的京劇和所有地方戲在內的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是中國最具獨特性與代表性的戲劇藝術,戲曲誕生以來,始終保持著完整而同一的美學形態。在世界現存的傳播範圍較廣的戲劇型別裡,戲曲可能是歷史最為悠久的一種。相較於古希臘戲劇和古印度的梵劇,戲曲的誕生固然較遲,但它依然在超過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廣闊區域內流傳,各地均有大量演出,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新劇作出現,生命力更顯旺盛。

世界上所有的戲劇表演都以“假定性”為基本美學原則,中國戲劇也不例外。但是不同民族的戲劇,在假定性的運用以及程度上有所不同。中國戲曲的演員在表演中大量運用虛擬性的手段,按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齡等特徵,分為不同的“行當”。

戲曲歌唱時有特定的聲韻技巧,劇本唱詞以音樂格律為規範,道白遵從詩的韻律。戲曲表演基於虛擬的原則,在寫實基礎上加以變形和提煉,演員的手勢、眼神和身段都有豐富內涵,以抒情為核心,又具有敘述性。戲曲舞臺簡約傳神,只有簡單的一桌兩椅和少量必需的道具,戲劇故事的空間與場景,均通過演員的表演和唱、念向觀眾交待,自由靈動。

戲劇人物的妝扮有一定之規,人物服裝主要在明代服飾基礎上加以改造和美化,化妝色彩濃烈,部分戲劇人物有固定的臉譜,造型誇張而獨特。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戲劇被引進中國,戲曲的舞臺形態和表演出現某些變化,舞臺上開始運用實景,服裝與化妝更接近於日常生活,表演上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寫實主義傾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