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源頭的水是怎麼來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2.2W

黃河源頭的水是怎麼來的的答案是:自然降雨、冰川融化、附近的湖泊。

黃河源頭的水是怎麼來的

黃河源頭水來源無外乎四種:一種就是天然的自然降雨;第二種就是冰山上的積雪冰川融化來的;第三種就是附近的湖泊來的;當然還有一些地下泉眼來的。黃河,是位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大河,屬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也有稱第二大河流)。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其流域面積,《人民網》載:約752443平方公里 ,水利部網站《黃河網》則記為: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流域冬長夏短,冬夏溫差懸殊,季節氣溫變化分明。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農業為主,冬幹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攜帶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黃河流域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在世界各地大都還處在矇昧狀態的時候,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就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斬荊棘、闢草萊,勞動生息,創造了燦爛奪目的古代文化。

與《史記》相比,《漢書》對今塔里木河水系的敘述更加清楚具體了。中央的大河即塔里木河,它的兩源就是葉爾羌河(蔥嶺河)與和田河(于闐河),南山就是崑崙山,蒲昌海即羅布泊。葉爾羌河雖然也發源於崑崙山,但因先西北流經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的邊緣,所以使當時人產生髮源於蔥嶺的誤解。

總之,至遲到1世紀後期,人們對今新疆的塔里木水系和今青海循化小積石山以下的黃河經流都已經有了比較準確的瞭解,卻硬要將兩條完全無關的河流用“潛行地下”聯絡在一起,形成了黃河“重源伏流”的觀點。

從張騫通西域開始到公元1世紀後期這期間,中原人到過西域的已經不少,人們對西域地理知識還可能追溯到更早的西周時代,為什麼對黃河源的瞭解會產生如此大的錯誤呢?這還得從當時的交通路線尋找原因。

由於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形複雜,氣候惡劣,人煙稀少,交通困難,所以古代中原與西域的來往一般都取道河西走廊,進入今新疆後再分道前往中亞各地。張騫第一次出使時,是從隴西(今甘肅東南一帶)出發,經過匈奴地區時被扣留的,而河西走廊當時就在匈奴控制之下。以後從匈奴逃脫至大宛(今烏茲別克費爾幹納盆地)。回國時,張騫為避開匈奴,想從南山(今祁連山)以南的羌人地區通過,但還是被匈奴抓住,一年多後才逃回漢朝。很明顯,張騫往返的路線都經由河西走廊。以後河西走廊成為漢朝的疆域,人員來往自然也都走此道。所以人們對從河西走廊至今新疆、中亞的地理狀況已經有相當深入的瞭解。

另一方面,聚居在河湟谷地的羌人曾經廣泛分佈在今西北地區,小積石山就在他們的聚居區,黃河的上游有積石山的事實通過羌人傳播出來,成為《禹貢》作者的根據。但是人們也知道積石山下的黃河還遠不是它的源頭,而對積石山以上的黃河又缺乏瞭解,所以只能想象它應該在遙遠的西方。有人將黃河源與西王母、崑崙的傳說和西域的水系聯絡起來,這就產生了今天的塔里木水系是黃河上游的假設,並通過“潛行地下”圓滿地解決了兩者毫不相連的矛盾。這又成為比《禹貢》晚出的《山海經》的根據。

張騫與以後的漢使盡管親歷西域,直接考察了塔里木水系,卻沒有機會到達積石山上游的黃河,但他們沿途又從未見到使黃河與塔里木水系相連的任何河流,在既沒有發現真正的河源,又缺乏足夠的理由來推翻成說的情況下,張騫只能將事實與想象、親身經歷與文獻記載結合,對漢武帝作了河源的報告。而一旦漢武帝對河源所在作出了判斷,並且引經據典地命名了崑崙山,那些見識遠在張騫之下的漢使自然奉為圭臬了。

西漢中期開始,羌人不斷受到驅趕,昭帝始元六年(前81)設定金城郡,轄境包括今青海東部的湟河流域和貴德、尖扎段黃河,來自中原的移民在這裡定居。到這時,黃河並不始於積石山更得到證實,積石山以上的情況卻依然無從瞭解。但《禹貢》的地位已經由於儒家學說得到尊崇而大大提高,“導河積石”成了不可動搖的結論,“伏流重源”說十分得體地彌補了《禹貢》的漏洞。

黃河源頭不能靠近的原因

黃河源頭不能靠近的原因也無外乎三種:第一為了保護水源的乾淨,既然是母親河黃河的源頭,那肯定還是要保護好的;第二就是黃河源頭附近並不安全,附近都是沼澤一樣的地方,有暗流如果不小心掉入會有生命危險哦,所以最好不好隨便跑;第三就是信仰問題,黃河的源頭就等於說是農業的源頭,不能褻瀆了,所以這個也是原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