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仁由我而死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5.43K

意思是:伯仁:晉代周顒的字。指對別人的死亡負有某種責任

伯仁由我而死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伯仁由我而死

成語發音: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

成語解釋:伯仁:晉代周顒的字。指對別人的死亡負有某種責任

成語出處:《晉書·周顒傳》:“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分句;指對別人的死感到內疚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例句:高陽《胡雪巖全傳·燈火樓臺》:“則‘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會一輩子歉疚在心,日子還過得下去?”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

晉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亂,其弟王導及家族受牽連,為了請罪一大早王導帶著王氏子弟跪在宮殿門前等候皇上發落。這時周顗進宮,王導希望周顗能替他說些好話,便小聲對他說:“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結果周顗當沒聽見,昂首走進宮去。

周見到皇帝,說王導是個忠誠的臣子,說盡了好話,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周喜歡喝酒,在宮裡喝醉了才出來。這時王導仍然在宮門口等著,又叫周,周沒搭理他。一邊走還一邊嘀咕:“今年殺叛軍賊子,換個個斗大金印帶在身上。”出去後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摺,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王導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後來王敦總攬朝政,詢問王導:“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兩大才子,應該做三司(司空、司馬、司寇)這樣的大官,沒有什麼可以疑慮的。”王導不回答。又問:“如果不做三司,那應該可以做尚書令、尚書僕射吧?”王導還不說話。王敦便說:“如果不配為官,那就殺了他。”王導還是沉默。

後來王導在整理中書省檔案時,才發現周顗極力為他辯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維護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來而已。想到自己不負責的沉默,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的不作為而死。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個良友呀!”

這句話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

擴充套件資料

【晉書】

《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

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

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晉書的修撰,從貞觀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開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書,歷時不到三年。參加編寫的前後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三人為監修,其餘十八人是令狐德棻、敬播、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淳風、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天文、律歷、五行三志,出自李淳風之手;修史體例,是敬播擬訂的,沒有流傳下來。由於李世民(唐太宗)曾給宣帝(司馬懿)、武帝(司馬炎)一紀及陸機、王羲之兩傳寫了四篇史論,所以又題“御撰”。

唐太宗親自為《晉書》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分別寫了史論。《晉書》問世後,“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兢從新撰”。

參考資料:晉書-百度百科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什麼意思?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出處:

《晉書·列傳三十九》記載:初,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司空導率群從詣闕請罪,值顗(字伯仁)將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敦既得志,問導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應令僕邪?”又不答。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導又無言。導後料檢中書故事,見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什麼意思?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大家肯定都聽過,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古老的諺語。但是這句話裡提到的伯仁到底是誰呢?當然歷史上是有這號人物的,而且背後的故事也和這句話的意思有關聯。下次我們就幫大家介紹下這句後背後的典故,讓這位神祕的伯仁亮出真身,大家也就可以更加了解他了,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周顗,字伯仁,東晉元帝時期人物,時任尚書。

王導時任司空,王氏是當時的一個豪門大族,王敦為王導的親兄弟,時任江州牧、荊州刺史。祖逖死後,王敦自恃文韜武略無人能敵,不服朝廷管束,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甚至牴觸。晉元帝很是惱火。此時晉元帝寵信劉隗刁協二人,對此二人言聽計從。王敦看不起劉隗刁協二人,卻又不為元帝重用,大為光火,於是起兩萬精兵,自武漢直撲南京,晉朝中央大驚。

此時劉隗勸元帝將王氏一族滿門抄斬,司空王匯入朝請罪,恰好遇見正要進宮的周顗,王導叫住周顗說:“伯仁,我們家這幾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周顗連看都沒看他一下,徑自去了。周顗入宮後向元帝進言,備言王導之忠君愛國,決不可錯殺忠良。元帝採納了他的建議,他一高興,又喝多了酒才出來。此時王導還跪在宮門口謝罪,看見周顗出來,又喊周顗的名字,周顗依舊不搭理他,只對左右說:“如今殺了這幫賊子,便可換個大官作作。”出宮之後,周顗又上書朝廷,堅持說王導不可殺。

而王導卻不知情,見周伯仁這樣,便很生氣,不僅如此,他懷疑周伯仁向晉元帝說自己的壞話了,於是暗恨周伯仁。

而後王敦兵入建康,王氏一族重新得志。王敦問王導:“周顗、戴若思是人望所在,應當位列三司,這是肯定的了。”王導沒吱聲。王敦又說:“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個僕射吧?”王導依舊不答。王敦說:“如果不能用他們,就只能殺了他們了。”王導還是不說話。

不久,周顗和戴淵果然都被逮捕,路過太廟,周顗大聲說到:“天地先帝之靈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臣,陵虐天下,神祇有靈,當速殺敦,無令縱毒,以傾王室。”話音未落,左右差役便用戟戳其口,血流滿地而周顗面不改色,神情自若,遂被殺,時年五十四歲。

王敦之亂平定後,王導瀏覽以前的宮中奏摺,看到了周顗營救自己的摺子,其中言辭懇切,殷勤備至。王導拿著這封奏摺,痛哭流涕,悲不自勝。回來之後他對他的兒子們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本文來自:桃源俠

原地址: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含義是什麼?

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

擴充套件資料

典故:

東晉王朝建立後,王導、王敦兄弟掌握了大權,特別是王敦飛揚跋扈,引起了司馬睿的不滿,雙方劍拔弩張,王敦在外地起兵進犯京師建康。有大臣建議司馬睿將王導在內的王氏一族全部誅殺,惶恐之下王導率領王氏宗族跪在皇宮前請罪。這時見周顗入宮,王導高聲呼喊:“伯仁,幾百口全靠你啦!”,沒想到周顗連頭都沒回,徑直入宮。

他見到司馬睿後,備言王導之忠君愛國,決不能錯殺忠良。元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周顗一時高興又喝了不少酒,一會兒醉醺醺的走了出來。跪在宮門外王導見到他後,又大聲呼喊他。周顗不為所動,對身邊的人說道:“如今殺了這幫賊子,便可換個大官作了。” 出宮後,周顗立即上書朝廷,堅持說王導不可殺。

然而王導對此一無所知,對周顗懷恨在心。不久王敦大敗周顗等人朝廷大軍,佔領建康,王敦召見周顗,並對他說:“伯仁,你有負於我啊!”(當年周顗在荊州時,王敦曾救過他),但周顗卻說:“你舉兵反叛,我親率六軍而不能扺抗,朝廷軍隊潰敗,因而有負於你。”,這時有人勸周顗逃走,但他決意要與朝廷共存亡。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