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是誰出使西域帶回來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2.46W

在漢代,黍、粟、麥、菽、稻這五穀已經很普遍了,也就是黃米、小米、小麥、大豆、水稻。北方以黍、粟、麥為主食,而南方則以稻米為主。

其實黍和菽,即黃米和大豆,到漢代已經逐漸退出主食序列,大豆在漢代已經成為貧民階層才會食用的作物。

黃瓜是誰出使西域帶回來的

不過據傳西漢淮南王劉安在煉丹時,偶以石膏點豆汁,從而發明了豆腐,造就了這一千古美食,也為豐富漢代人的餐桌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根據製作方式的不同,主食又大致分為“餅、飯、粥”三種。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把穀物磨成粉末或舂成粉末的技術,以製作各種餅食,但由於還沒有完全掌握麵粉發酵技術,包子饅頭還得稍稍往後了。在漢代,餅是所有面食的通稱,蒸的叫“蒸餅”,水煮的叫“湯餅”,燒的大餅叫“燒餅”或“爐餅”,加了芝麻的叫“麻餅”。

當然最主要還屬是蒸餅,當時稱用麥粉蒸的叫餅,用米粉蒸的叫餌,這兩者都是漢代時期主要的主食品種。張騫出使西域,才第一次帶回了茄子、黃瓜、綠豆、甜瓜、西瓜、核桃、大蔥、大蒜、香菜、胡麻、葡萄、蠶豆等物種,極大地豐富了大漢人民的食譜。而後沿著絲綢之路,茄子、扁豆、胡蘿蔔、甘藍等物種也陸續傳入。

張騫,漢中郡城固(今陝西城固縣)人。西漢傑出的外交家、古“絲綢之路”的開闢者。漢武帝時期,為聯合大月氏以夾攻匈奴,遂募使使大月氏,張騫以郎官應募。

建元三年,張騫率眾一百餘人向西域進發,西行途中,為匈奴人俘虜,拘禁十年之久,為匈奴人做苦工,牧羊、放馬等。十年中,他精心保管使者節杖,牢記著使命。後乘機逃脫,西行數十日到達大宛。

那時大月氏已自伊犁河流域遷到中亞,張騫乃經康居到達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流域)。當地氣侯適宜,物產豐富,生活已獲安定的大月氏人,不願東返與匈奴作戰。張騫沒有達到聯合大月氏的目的,住了一年只好東返歸國。歸途中又為匈奴俘虜,被禁一年多。

因匈奴內部發生了內亂,張騫乘機逃出。元朔三年,張騫回到長安。這時只剩他和堂邑父兩人。漢武帝封他為太中大夫,張騫使大月氏的往返途中,將西域的山川地理,風土民情記了下來,使漢朝廷第一次瞭解到西域的真實情況。

司馬遷把他此行稱為“鑿空”。元狩四年,匈奴被漢軍打敗,張騫受命為中郎將,率將士300人,牛羊萬頭,幣帛數千萬,第二次出使西域,以聯絡烏孫,共抗匈奴,並與西域各國聯絡。張騫的兩次出使西域,使漢朝同西域36國建立了友好的關係,開闢了中西通商道路——“絲綢之路”。這條通道,使中原和西域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日益興盛起來。

西漢王朝的統治由此擴充套件到了西域一帶。張騫就是這條“絲綢之路”的開闢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