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早的身份證是什麼材質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2.45W

竹子。

我國最早的身份證起源於戰國時期,那時候人們用竹子做成竹板,然後在竹板上面刻入自己個人的相關資訊,即照身貼,並且規定每個人都要有這種照身貼。

根據相關資料,早期照身帖使用光滑的竹板製作,上面除了本人的基本資訊之外,還有符合自身形象特徵的畫像,可以說十分細緻了。

古代的身份證式樣很豐富:虎符、兔符、魚符、龜符、龍符、麟符、牙牌、腰牌等,都屬於等級身份證。

《漢書·文帝紀》:“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 顏師古 注引 應劭 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鐫刻篆書,第一至第五。”亦省稱“ 竹使 ”。《後漢書·杜詩傳》:“舊制發兵,皆以處符,其餘徵調,竹使而已。” 王先謙 集解引 惠棟 曰:“ 鄭康成 《周禮》注云:‘今日徵郡守以竹使符。’”

戰國後期,秦孝公選任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以便合理操縱群眾,商鞅創造發明了一種“照身帖”。秦國人必須有照身帖,倘若沒有便會被評定是黑戶口或是外國籍不法停留人員。

商鞅還要求:群眾出門或是夜宿旅社時必須帶上照身帖,不然關口不能放行,旅社經營者亦不得借宿,違反者懲處。

商鞅創造發明了身份證,最終卻因自身的創造發明“咎由自取”。商鞅因變法惹惱了許多人,在其後臺擁護者秦孝公人死之後,這些憎惡商鞅的人要反攻倒算,商鞅隨後堅決逃走。殊不知,由於照身帖的難題,商鞅最後逃走不成功。

古代最早的身份證是什麼材質的

在中國古代,是沒有身份證,不過有戶籍管理。通過戶籍管理,國家加強對基層社會的控制。

中華民國的建立,標誌著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制度結束。在中華民國時候,城鎮化程序,也刺激了很多大量農村勞動力與流動人口去城市打工維持生計。由於流動人口的增多,傳統戶籍管理制度也是發揮不了作用,通過身份證明加強流動人口管理也提到了日程。

傳統觀點認為,民國時候最早的身份證,起源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寧夏省政府頒佈的“居民證”制度。當時,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逵為了鞏固自己在本省統治,規定15歲以上男女居民必需統一佩戴“居民證”。

民國時候寧夏的“居民證”,是用白布製作而成,上面寫有姓名、年齡、籍貫、職業、身高、面貌、特徵、手紋箕斗形狀等專案,可謂是具備了現代身份證各種要素,被公認為最早身份證的雛形。同時,寧夏政府也規定“居民證”必需縫在上衣的裡面。

在1940年,寧夏省制定了《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發給及檢查辦法》。在《辦法》中規定,年滿十六歲以上的男子,都必需領身份證。如果不領身份證的,16歲以上、49歲以下的罰兵役。40歲以上的,就罰勞役。在寧夏的民眾只要行路或者住旅店,都需要攜帶身份證。經過檢查,沒有身份證的,都被送到警察局扣押,並且給予懲罰。

當時,寧夏政府要求十六歲以上男子,都要到有關部門親自填寫身份證有關資訊。如身高几尺幾寸幾分,面貌也要填寫五官是否端正,鼻耳眼是否齊全,面部是否有麻子、瘸子、聾子、癱子、結巴等症狀。為了更好進行身份確認,寧夏政府對持證人的十個指頭指紋用“箕斗”表示。如果持證人的手指頭是“鬥”紋(指紋呈圓圈狀,沒有開口),劃“O”,“箕”紋(就是指紋是開口形狀),就劃為“×”,類似於現代身份證的資訊識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