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驚人指的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2.21W

楚莊王;齊威王。

成語“一鳴驚人”是說一個人平時默默無聞,突然間就做出了驚人的舉動。這話出自《史記·滑稽列傳》,說的是淳于髡用隱語說服齊威王之事。然而,《韓非子·喻老》篇中也有類似的一句話:“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指的卻是楚莊王之事。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因討伐洛陽西南的陸渾戎而到達周王國邊境,為了向周天子炫耀武力,他還在那裡檢閱軍隊,徒有虛名的周定王馬上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想:周王朝這麼虛弱,我楚國這麼強大,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把洛陽夷為平地,該輪到我做天子了。因此他輕蔑地問王孫滿道:“九鼎有多大,有多重啊?”

九鼎是王權的象徵,王孫滿知道楚莊王的用心,便針鋒相對地說:“掌握天下的根本在於德政,在於人心所向,至於誰奪得九鼎,那只是表面現象而已。”

“不許阻止我奪九鼎!”莊王勃然大怒,厲聲喝道,“憑我楚國的武力,可隨手奪鼎,統治天下!”

“啊呀呀,您怎麼連這也不知道呀?”王孫滿手拈鬍鬚,鎮定地說,“想當年,禹王把九州進貢的銅鑄成鼎,就是九鼎,這只是天下統一的象徵,而統一的根本在於禹王的德政。夏桀行暴政,商湯行德政,九鼎就轉移到了殷人手中;殷紂行暴政,周文、武王行德政,九鼎又轉移到了周人手裡。只要人心所向,即便沒有鼎,江山也是穩固的;如果人心背離,即便有九鼎,也遲早會失去的。”聽王孫滿這樣講,楚莊王才算點了點頭。王孫滿又說:“現在周王雖弱,但還沒到出現一個聖賢取代他的時候,因此,九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楚莊王聽完這席話,一言不發,勒轉馬頭率軍回楚國去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楚莊王問鼎中原事件,這是楚國北上爭霸中原的具體表現。

一鳴驚人指的是誰

楚國約在今天的湖北,西周初年它很弱,但當時它周圍沒有強鄰,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南部的一支強大力量。北方“華夏”各國看不起它,稱它為“蠻夷”,但以“蠻夷”自居的楚國,也不把北方“華夏”放在眼裡,尤其看不起他們的總代表周天子,企圖用武力奪取中原。中原各國先後以齊晉兩大國為主力,阻止楚國北上,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以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為標誌,開始了長達八十餘年的晉楚爭霸。城濮之戰中晉文公大敗楚軍,奠定了霸業的基礎。公元前613年,楚成王之孫,穆王之子侶即位,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楚莊王。莊王即位第八年便問鼎中原,公元前597年,楚晉郊之戰,楚軍大敗晉軍,這時,地處晉楚之間的小國陳、鄭、宋等也紛紛屈服於楚國,楚莊王成為一時霸主,在春秋五霸中,地位僅次於齊桓公和晉文公。

這同楚莊王開明的政治有關。楚莊王在位期間,很會用人,並採取了一套考察官吏的辦法,他即位三年不問朝政,整日裡飲酒作樂,併發布命令說,誰勸告他就處死刑。對這樣一位“昏君”,有的大臣百般逢迎,進獻奇禽異獸和美女,希望得到提拔,有的還真得到莊王的重用;有的大臣對楚國的前程焦慮萬分,冒死進諫。

忠臣伍舉進見莊王說:“我有隱喻,要進獻給大王:有一隻鳥在一座小山頭上,三年不飛不鳴,這是什麼鳥?”

“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莊王會心地說“你先退下,我知道了。”這以後的幾個月,莊王更沉溺於淫樂中,大夫蘇從又來進諫。莊王冷眼望著蘇從說:“你難道不知道勸我要被殺頭的嗎?”

“用自己被殺來勸醒君王,這是我做臣子的意願!”蘇從慷慨激昂地回答。莊王聽了十分高興,心想:現在大臣們誰忠誰奸,誰賢誰禺完全清楚了,現在該是我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的時候了,於是停止淫樂,開始整理朝政。楚莊王採取的第一個行動就是把三年內逢迎拍馬的官申免職的免職、殺頭的殺頭,而對於伍舉、蘇從、孫叔敖這些忠臣,他又根據他們各自的才能,提升到重要的崗位上。比如楚莊王任用孫叔敖來管理經濟,是因為孫叔敖是個理財能手。孫叔敖實行綜合經濟發展制,商、農、手工業並舉,楚國出現一派繁榮景象:貨物流通,糧食滿倉,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清明的政治,殷實的經濟,精銳的軍隊,這是楚國稱霸的基礎,問鼎中原事件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發生的。問鼎中原後,莊王在王孫滿的啟發下認識到,要成為霸主,光靠實力還不夠,對動搖於晉楚之間的陳、鄭、宋等小國,也要施行德政,並以實力為後盾,有理有節地處理和他們的關係,這樣才能使他們真正心服於楚國。

公元前598年,莊王藉口陳國的夏徵舒殺死了陳國國君,出兵攻破陳國,殺了夏徵舒,並將陳國劃為楚國的一個縣,楚國的大臣紛紛向莊王祝捷,只有剛出使齊國回來的申叔時沒有賀喜。莊王很納悶,便問道:“你為什麼不賀喜呢?”7

“有人牽牛在別人田裡走,田主大怒,奪了那人的牛。牽牛在人家田裡走是不對的,但奪人家的牛不是更錯了嗎?”申叔時板著臉,嚴肅地對莊王說,“大王是因為陳國臣子弒君才率領諸侯討伐它的,開始是符合禮義的,但結果卻貪圖陳國的疆土,把它劃為楚國的一個縣,這跟搶奪人家牛的人一樣錯了,大王您這樣做,將如何取信於諸侯,並且成為號令他們的霸主呢?”楚莊王聽後立即從陳國撤兵,讓陳國復國了。

春秋時期,齊威王非常聰明,但很貪玩。整日不理朝政,也不準大臣勸阻,如果有人違反他的規定,就會被處以死刑。

這樣過了三年,政治混亂,國家危亡。臨近的魏國也時常派兵攻打。大臣們都不敢勸諫。

有一個能臣叫淳于髡,個子不到七尺,辭令機智善辯,幾次出使諸侯國,從沒有受過屈辱。他故意對齊威王說:“宮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來不飛也不叫,只會享樂,您猜這是什麼鳥呢?”

齊威王馬上就猜到淳于髡的用意,他說:“這隻鳥如果飛的話,就會衝到雲霄;如果鳴叫的話,肯定會驚動眾人。

從此,齊威王努力打理國家大事,重振軍威,反擊魏國的侵略,使其他國家都很害怕,不敢再來侵犯,並主動和齊國交好。一鳴驚人的意思是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這就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歷史典故。一個典故兩個君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