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終不若山空人靜獨往會心翻譯

來源:趣味百科館 6.8K

“然終不若山空人靜,獨往會心”的翻譯:終究還是不如山空寂靜之時,一人獨自前往要和我意。“然終不若山空人靜,獨往會心”出自明代李流芳的《遊虎丘小記》。李流芳,字長蘅,一字茂宰,號檀園,是明代著名詩人、書畫家,與唐時升、婁堅、程嘉燧合稱“嘉定四先生”。

然終不若山空人靜獨往會心翻譯

《遊虎丘小記》原文欣賞

虎丘,中秋遊者尤盛。士女傾城而往,笙歌笑語,填山沸林,終夜不絕。遂使丘壑化為酒場,穢雜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連夜遊虎丘,月色甚美,遊人尚稀,風亭月榭間,以紅粉笙歌一兩隊點綴,亦復不惡。然終不若山空人靜,獨往會心。

嘗秋夜坐釣月磯,昏黑無往來,時聞風鐸,及佛燈隱現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與無際偕訪仲和於此。夜半月出無人,相與趺坐石臺,不復飲酒,亦不復談,以靜意對之,覺悠悠欲與清景俱往也。

生平過虎丘才兩度,見虎丘本色耳。友人徐聲遠詩云:“獨有歲寒好,偏宜夜半遊。”真知言哉!



翻譯:然終不若山空林靜,獨往會心

個人感覺是這樣的:然,終不若山空林靜,獨往會心

然字要結合前面一句來翻譯,後面是說:始終不如空曠的山谷,幽靜的森林(竹林),只能獨自神往,領會別人不能領會的這份怡然自得!

文言文 <<遊虎丘小記>> 的翻譯

虎丘在中秋時遊人極多。全城的士紳學子、婦孺歌姬皆會前往。歌聲樂聲談笑之聲充斥於整個山林,如此徹夜不息。於是乎,那壯麗的自然丘壑竟化為酒場,魚龍混雜,實在可恨。

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當晚就遊覽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遊人也還不多,風吹過亭子月光灑落在樹間,偶爾有一兩隊歌女吹笙點綴,並不使人厭惡。但還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時,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我曾在秋天的夜裡坐在虎丘山頂的釣月磯上,天色昏暗,無人來往,只有佛塔的風鈴之聲與佛燈在靜夜之中若隱若現。

又在今年的春天,我曾和無際一起在這裡拜訪仲和。半夜之時,月亮出來了,不見人影,我們一起盤膝坐在石臺之上,既不飲酒,也不交談,只靜靜地對坐著,便覺得悠然之間心與周圍清淨之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訪虎丘兩次,(也就這一次)見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聲遠作詩云:“獨有歲寒好,偏宜夜半遊。”說的真對啊!

原文:

虎丘,中秋遊者尤盛。士女傾城而往,笙歌笑語,填山沸林,終夜不絕。遂使丘壑化為酒場,穢雜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連夜遊虎丘,月色甚美,遊人尚稀,風亭月榭間,以紅粉笙歌一兩隊點綴,亦復不惡。然終不若山空人靜,獨往會心。

嘗秋夜坐釣月磯,昏黑無往來,時聞風鐸,及佛燈隱現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與無際偕訪仲和於此。夜半月出無人,相與趺坐石臺,不復飲酒,亦不復談,以靜意對之,覺悠悠欲與清景俱往也。

生平過虎丘才兩度,見虎丘本色耳。友人徐聲遠詩云:“獨有歲寒好,偏宜夜半遊。”真知言哉!

擴充套件資料:

該文寫作者兩度遊虎丘的感受,表達了作者悠閒的心境。一次是在秋天,對月色美、遊人少、以紅粉笙歌點綴的虎丘感到“亦復不惡”;對昏黑無往來、時聞風鐸及佛燈隱現林抄的虎丘感到“獨往會心”。一次是在春天,“夜半月出,無人,相與跌坐石臺,不復飲酒,亦不復談,以靜意對之”,作者感到“悠然欲與清景俱往”。

兩度遊虎丘,見虎丘本色。作者送嘆友人徐聲遠“獨有歲寒好,偏宜夜半遊”為知言。此詩句道出欣賞自然之美要在歲寒。夜半,歸根到底是一個“靜”字。唯靜方能顯示虎丘本色。這樣,就告訴讀者“笙歌笑語,填山沸林”、“使丘壑化為酒場”“可恨”的原因了。作者認為,有些東西、有些事情要多看幾遍才能看到真實的一面,所以說要多去觀察。

虎丘,原名海湧山,據《史記》載吳王闔閭葬於此,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佔地雖僅三百餘畝,山高僅三十多米,但卻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風範,絕巖聳壑,氣象萬千,並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最為著名的是雲巖寺塔和劍池。

高聳入雲的雲巖寺塔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樸雄奇,早已成為古老蘇州的象徵。劍池幽奇神祕,埋有吳王闔閭墓葬的千古之謎以及神鵝易字的美麗傳說,風壑雲泉,令人流連忘返。

虎丘是全國A級景區及全國文明單位,首批十佳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位於蘇州城西北郊,距城區中心五公里。位於虎丘東麓的萬景山莊彙集蘇派盆景之精華,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畫。虎丘後山植被茂密,林相豐富,形成了宜人的綠島小氣候,成為鳥類爭相棲息的樂園,每至秋日,有萬千蒼鷺繞塔盤旋,蔚為壯觀,成為一絕。

虎丘還是蘇州民間重要的集會場所,根據“三市三節”的歷史,景區創新推出了春季的藝術花會,展現了牡丹、鬱金香,比利時杜鵑、百合等一大批名貴花卉的迷人風姿,具有較高的藝術品味;與花會相映成趣的是民俗風情濃郁的金秋廟會,再現了山塘出會的盛況,展演了南北交融的民間藝術節目,深得遊客喜愛,如今,一年兩會已成為著名的特色旅遊專案,是蘇州的旅遊熱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遊虎丘小記

李流芳《遊虎丘小記》原文,註釋,譯文,賞析

李流芳:遊虎丘小記

李流芳

虎丘,中秋遊者尤盛。士女傾城而往,笙歌笑語,填山沸林,終夜不絕。遂使丘壑化為酒場,穢雜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連夜遊虎丘,月色甚美,遊人尚稀,風亭月榭間,以紅粉笙歌一兩隊點綴,亦復不惡。然終不若山空人靜,獨往會心。嘗秋夜與弱生坐釣月磯,昏黑,無往來,時聞風鐸,及佛燈隱現林杪而已。

又今年春中,與無際舍侄偕訪仲和於此,夜半月出無人,相與趺坐石臺,不復飲酒,亦不復談,以靜意對之,覺悠然欲與清景俱往也。

生平過虎丘才兩度,見虎丘本色耳。友人徐聲遠詩云:“獨有歲寒好,偏宜夜半遊。”真知言哉!

這則小記僅有二百餘字,記敘了兩次遊覽蘇州虎丘的情景,容量較大,而文字極簡,行文容與疏淡,毫無散漫侷促之感。全篇都貫穿著一個“靜”之。

作者兩遊虎丘,一次是在秋天,中秋前夕,也是作記之時。此次“連夜遊虎丘”,記中僅提到兩夜。一夜,“月色甚美,遊人尚稀”,有“紅粉笙歌”點綴於“風亭月榭”之間,對今夕之遊作者感到“亦復不惡”。“尚”字,“亦復”,極有分寸,說明此遊尚可,但還有缺憾。因為畢竟還有其他一些遊客,加之笙歌聒耳,已覺不靜。又一夜,天黑無月,無遊客往來,“時聞風鐸,及佛燈隱現林杪”。寫景簡淡之極,但意境深遠。耳聞近處簷間鈴鐸在風中搖振的叮叮噹噹的聲音,目見遠方林中佛寺忽隱忽現的燈光,唯夜深人靜,始能獲覽其境。在記兩夜遊覽虎丘的中間,插入“然終不若山空人靜,獨往會心”的議論,以作過渡。這“山空人靜,獨往會心”八字,非等閒之語,體現了作者獨特的自然審美觀。如果把全篇比作一盞燈籠,疏落簡淡的景物描寫好比燈籠周圍所繪的花紋圖案,那麼這八字就好像燈籠中心的燭光了,通篇文字都映射出它的光輝。

第二次遊虎丘,是往日之事,時在春日。是夜,有月,無人,唯有作者與其侄盤膝石上,如僧人默然“趺坐”,“不復飲酒,亦不復談”。此時作者已經忘懷一切,精神完全專注、溶化在自然景色之中,達到物我兩忘,悠然“與清景俱往”的境界,進入審美意境的最佳狀態。此節豐富了文章的內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題,寫的是往事,卻不可缺少。

小記結尾部分,總括兩度遊覽虎丘,見到了虎丘“本色”,並引友人詩句,說明欲見自然美“本色”,須在“歲寒”或“夜半”,仍然歸到一個“靜”字。

晚明文人觀賞自然美,特重“本色”,或曰“性情”,也就是自然山川的真面目。自然山川在什麼情況下才暴露其真面?觀賞者怎樣才能領略到自然山川的“性情”?對於前一個問題的看法,作者取山空、人靜、歲寒、夜半,質言之,環境必須清靜。對於後一個問題的看法,作者取“靜意”,觀賞者的情緒心境必須安靜。總之,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都要“靜”,唯靜才能窺見自然美的本色,領略自然美的性情。反之,環境嘈雜喧鬧,心神煩躁不定,都會破壞美感,不能真正領略山川自然之美。他在《江南臥遊冊題詞·虎丘》一文中說:“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無所不宜,而獨不宜於遊人雜沓之時”,又指出一般遊者愛好趕熱鬧,“附羶逐臭”,“非知登覽之趣者也”。在本文第一節,作者對虎丘中秋之夜,士女雜沓,“笙歌笑語”,“填山沸林”,致令“丘壑化為酒場”的景象,覺得“穢雜可恨”。這從反面托出靜之於美是十分要緊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