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被稱為曲狀元的作家是

來源:趣味百科館 2.72W

馬致遠,號東籬,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散文家。馬致遠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後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死後葬於祖塋。馬致遠所作散曲作品有小令114首以及套曲26套,馬致遠著有雜劇十五種,《全元曲》第三卷中收有馬致遠的雜劇7種。

我國古代被稱為曲狀元的作家是

馬致遠自幼接受儒家教育,飽讀詩書,勤學六藝,遵循禮樂,對古琴藝術情有獨鍾,儒家禮樂思想在其前期音樂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中年後,隨著自身政治生涯的改變,馬致遠的音樂思想經歷了由儒入道的轉變。其時,馬致遠專門從事雜劇與散曲創作,無論是抒懷嘆世散曲,還是神仙道化雜劇,都流露出明顯的道家歸隱思想。

馬致遠的散曲思想內容豐富,涉及元散曲中的詠史、嘆世、歸隱、閨情、敘事諸題材,並各具成就,拓展了散曲的題材範圍。

馬致遠制曲藝術精湛,長於心理刻劃,善於運用各種修辭手法,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所作散曲語言清麗本色,人物栩栩如生,充滿畫意而風格飄逸、奔放、老辣、清雋,意境高妙,提高了散曲的意境。




我國古代被稱為“曲狀元”的作家是誰?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的雜劇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

與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四方海內皆談羨. ———賈仲明《凌波仙》

馬致遠(約公元1250—1323年),其名不詳,致遠為字,號東籬.生卒年不詳,只知其晚於關漢卿、白樸,而早於散曲家張可久.大都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生平事蹟不詳.從他的散曲作品中,約略可以知道,他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雲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在經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後,他看透了人生的寵辱,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閒適生活.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作,加入過“書會”,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他的作品見於著錄的有15種,今存《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青衫淚》、《陳摶高臥》、《任風子》6種,另有《黃粱夢》,是他和幾位藝人合作的.

有“曲狀元”之稱的作家是是?

有“曲狀元”之稱的作家是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1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後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作品《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主要作品

雜劇:《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西華山陳摶高臥》等。

散曲

《清江引·野興·林泉隱居誰到此》、《撥不斷·嘆世》、《撥不斷·菊花開》、《撥不斷·酒杯深》、《撥不斷·嘆寒儒》、《壽陽曲·遠浦帆歸》、《壽陽曲·瀟湘夜雨》、《壽陽曲·江天暮雪》等。

擴充套件資料:

藝術特點

雜劇:馬致遠的雜劇最集中地表現了當代文人的內心矛盾和思想苦悶,並由此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徵。其劇作大抵寫實的效果並不強,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麼突出,戲劇衝突通常缺乏緊張性,劇中人物往往遊離戲劇衝突去作大段的抒情,以借劇中人物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

至於雜劇內容,則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如《岳陽樓》、《陳摶高臥》、《任風子》以及《黃粱夢》等。這些道教神仙故事既表現出一種懦弱的悲觀厭世的態度,又包含著重視個體存在價值的意義。

散曲:其散曲大致可分為4大類:寫景、嘆世、閨情、世象。存世散曲約130多首,其嘆世之作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視為“豪放”派的主將,他雖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巨集放為主,其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馬致遠

曲狀元是誰 誰被稱為曲狀元

1、曲狀元是指:馬致遠。

2、馬致遠(約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間),號東籬,大都(今北京,曾有異議)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3、馬致遠出生在一個富有且有文化素養的家庭,年輕時熱衷於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兒只斤·真金獻詩並因此而曾為官,之後大概由於孛兒只斤·真金去世而離京任江浙行省務官,後在元貞年間(1295年初-1297年初)參加了“元貞書會”,晚年似隱居於杭州,最終病逝於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間。

4、戲曲創作方面,馬致遠在音樂思想上經歷了由儒入道的轉變,在散曲創作上具有思想內容豐富深邃而藝術技巧高超圓熟的特點,在雜劇創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傾向和虛實相生之美。

我國古代被稱為“曲狀元”的作家是

馬致遠馬致遠(約1250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一說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名不詳,字致遠,晚號東籬[1],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作家、散曲家、雜劇家,被後人譽為“馬神仙”,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其作品《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2]馬致遠年輩與關漢卿、白樸相近而稍晚,青年時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卒於泰定元年(1321年)以後,死後葬於祖塋。馬致遠所作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2]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