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佛的介紹

來源:趣味百科館 1.2W

中原大佛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陀),佛教創始人,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其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29歲時出家,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佈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被尊稱爲釋迦族的聖人。

一、名詞解釋

釋迦牟尼(Śākyamuni)不是其本名,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義是“釋迦族聖者”。“釋迦”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譯作“文”、“寂靜”等,是聖者之德,“釋迦牟尼”漢譯又作“能仁寂默”。一般也稱爲“釋尊”或“佛陀”。

二、釋迦牟尼出家的原因

國族形勢的影響在當時十六國爭霸的時代,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東方剎帝利)臣屬於憍薩羅國(西方婆羅門勢力),釋迦族不斷受到強鄰的侵略威脅,地位十分脆弱。作爲沒落部族的王子,面對國族暗淡前景,他有意爲迦毗羅衛爭取思想權威的地位,從而鞏固剎帝利的統治。

沙門思潮的影響當時的印度,在重解脫的宗教風氣下,對哲學和思想的追求相當普遍。出現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門,這是婆羅門的對立面。深居於森林茂密之處進行沉思,是印度的傳統。這淵源於稍早於《奧義書》的《森林書》時代,到佛陀時代已成爲印度上層階級的一種風氣。

成長環境與個性幼年喪母的他,在年少時便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傳說他在隨父外出農耕祭典時,獨自在樹下坐禪,達到初禪之境;他見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痛感衆生相殘。這種對世間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結婚生子後也沒有消除。所謂“四門遊觀”事件:他出城分別見到老人、病人、死人,當最後看到出家沙門時便決定出家,一般認爲這是釋迦牟尼出家動機的象徵性說法。

中原大佛的介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