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幾月幾號

來源:趣味百科館 1.8W

愚人節幾月幾號的答案是:每年的4月1日

愚人節又稱萬愚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關於他的起源,衆說紛雲。其中最爲流行的說法認爲愚人節起源於法國。

十六世紀的法國,人們在4月1日這天過新年,互贈禮物,舉辦晚會,慶祝新年。當時的慶祝方法與現在相差無幾。後來的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決定將新年改在1月1日,在新曆法的推行過程中,各地仍有一些人或是不原意接受新曆法,或是不知道這一日期的更改,仍然在4月1日這天過新年。

其他的人便捉弄他們,贈送他們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慶祝晚會,騙他們去跑腿,或使他們對某種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信以爲真。這些受騙的人被稱爲“四月愚人”。

十八世紀初,“愚人節”的習俗傳到英國。後來,隨着英國移民又傳到了美國。隨着時間的流逝,這一習俗已經成爲國際性節日,在歐洲、北美許多國家都流行。這一天,人們可以不拘一格地“輕鬆”一下。當然愚弄人的手法也是花樣百出。

愚人節幾月幾號

愚人節準確的起源時間和區域已很難確定。從先秦的一些零星的記載來看,愚人風俗可能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在禮教影響較小,文化較爲開放的楚地出現了。《詩經·楚風·朱纓》記載了當時楚地戀人在春天秀恩愛的故事:“朱纓芃芃,熻赩春中。子不我即,憂心有忡。子其娭我,中心乃降。”

朱纓是一種開紅花的豆科植物,是含羞草和合歡的親戚。“芃芃”是植物茂密生長的樣子。“熻赩”是鮮紅明豔的樣子。“即”指到。“娭”,指嬉鬧,開玩笑。“中心”就是內心。“降[xiáng]”在這裏指歡樂。

這句話大意說在春天的中段,茂密生長的朱纓花明豔地開放。年輕的女子想,男方不找她,會讓她有所擔心;當男方去她開玩笑時,她才釋然地感受到快樂。這裏明確說明“娭我”是一種讓人開心的活動,而且發生在“春中”,在時間上與後世的愚人風俗有所吻合,有可能就是愚人節活動的最初來源。

現存有關古代中國愚人節風俗的最早的直接記載,則要等到東漢時期才能出現。東漢武帝劉徹時期的僧人逸飛,著《局門廣錄》卷四記載:“四月丁寅,子弟俗以詭誆爲戲,長老不以非禮禁。”

這句的大意說四月的丁寅那一天,年輕人會用互相欺騙的方法來開玩笑,而長輩也不會搬出禮法來掃興。同卷又記載說:“春四月中,戶皆懸杖,以禳惡氣。”此書同時出現了愚人和懸杖這兩條風俗,是全世界現存最早的關於愚人節風俗的直接記錄。

到了南北朝時期,這種愚人風俗逐漸被固定到了四月一日。南朝南唐時期的小說家穆吉在《歲前舊事》卷八中記載:“四月朔日,鄉人俗尚調欺相狎。見欺者不可怒。蓋追宋太祖土木堡故事也。”

在這裏,“朔日”就是每個月的第一天。“調欺”就是欺騙。“見”可以理解爲被。這裏說四月一日,鄉間的人喜歡互相欺騙來開玩笑,被騙的人不許不高興,這是爲了紀念宋太祖趙匡胤在土木堡靠詐敗設伏大破金兵的事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