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幾月幾日

來源:趣味百科館 2.99W

中元節是幾月幾日的答案是:農曆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是幾月幾日

農曆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是農曆七月十五,一般是在新曆八月中上旬。在我國的南方地區,人們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傳統。也有一些地方從七月初就開始祭祖的儀式,在夜裏將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後一日三頓茶飯的供奉直到七月結束。在民間世俗裏,“七月半”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不忘根本。在佛教裏,七月又稱“歡喜月”、“佛歡喜日”、“吉祥月”,“報恩月”。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着重於爲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後期的“七月半”習俗,可以說是世俗、道教與佛教的融合。中元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人們祭祖掃墓的重要節日。每逢中元,人們都會前往墓園掃墓,向已故親人寄託哀思。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爲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節,佛教則稱爲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裏放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臺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着自家的燈能漂多遠。老太婆嘴裏念念叨叨,不斷祈禱。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爲歡樂的活動項目了。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爲"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麪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爲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型,稱爲麪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爲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