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爲什麼要離開勾踐

來源:趣味百科館 1.17W

范蠡之所以離開勾踐,是因爲他知道勾踐是可共難不能共享福之人。再加上是他一步步的謀劃,使勾踐復國,自己已經有點功高蓋主。自古君王都是過河折橋,越是有才能的人越是日後發達時的隱患,所以在滅吳國後,功成身退。

范蠡爲什麼要離開勾踐

揭祕范蠡爲何離開稱霸的勾踐,隱退後是否當過齊國宰相呢?

據說范蠡看透越王勾踐後寫信給文種。信中對文種說:“ 王的爲人是,能夠共患難,但不能同享福。”一般面言,這句是違反常識的。

同享富貴歡度人生,這是誰都能很容易故到的事。就如孟嘗君,自恃權勢供養衆多門客在家,而一旦被罷免宰相職務,門客們就紛紛另尋他主;或者像廉頗那樣,在長平之戰中採用持久戰時,一旦將軍職務被趙括取代後,門客們就離他而去,這讓廉頗憤慨不已。可見共患難要比同富貴困難得多。既然如此,那麼勾踐就會有某種特別的理由需要防範范蠡。

勾踐臥薪嚐膽以銘記會稽之恥,這已經表明勾踐是一個能共患難的人。而且勾踐差點寬恕陷入絕境的吳王夫差,所以勾踐算不上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范蠡爲勾踐效力,正是要讓夫差陷人自殺的絕境,因此也不能說范蠡認爲勾踐生性冷酷而擔心爲勾踐效力會被殺。那麼究竟是何原因讓范蠡從勾踐身邊離開的呢?

說到底還是爲了避免權力之爭吧!離開越國後,范蠡改名爲鴟夷子皮。其意思是指馬皮製作的酒袋,伍子胥的屍體就是裝在這種酒袋內被投入長江的。這說明範蠡很清楚伍子胥與夫差的爭執,也清楚自身的處境就如他給大夫文種的信中所說,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可見范蠡有時間從容地審視自己 在使命完成後的結局,最終他決定要從權力的魔力中逃離出來。而且作爲一種生活方式,他要在遠離權力之爭的世界,去親身體驗無限廣闊的天地。對於范蠡這樣的華麗轉身,就是寫作《越勾踐世家)的司馬遷也會爲此感慨。不知是否由於這個緣故,《越王勾踐世家》的最後部分講了個故事 ,內容是范蠡離開越國後的經歷,而這與越國王族毫無關係。

范蠡當過齊國的宰相嗎?如果是肯定的話,那麼在《齊太公世家》也應該有相關記錄。然而越國滅吳之後的時期,正是齊平公當政期間,齊國只是記錄了“平公八年越國滅吳”,此外沒有更多的記錄。在當時的齊國,相比平公的家族,田氏家族的勢力更盛,宰相職位處在被田氏獨佔的狀態。因此一般來說,范蠡要當上宰相很不現實。在《田敬仲完世家》中也沒有范蠡的相關記錄。

勾踐滅吳後控制了長江的下游區域,接着又北上遷都至齊境琅邪,據說後來與齊國和晉國結盟,並經周元王同意,其身份冠之以伯,諸侯擁戴勾踐爲霸主。越國的勢力擴大到長江以北的過程,與范蠡離開越國後的遷居,從時間上看十分吻合。隨着越國的不斷北上,范蠡也不斷地轉移居住地。

幫助越王勾踐滅了吳國,范蠡爲什麼最後卻默默離開?

范蠡是楚國人,在楚國時得不到重用,便來到越國想要一展抱負,看見勾踐臥薪嚐膽的隱忍品質,便和文種一起打算幫助越王勾踐爭天下。范蠡此人有着過人的膽識,獨到的眼光和玲瓏的心思,他發現了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的品質,也深知帝王的猜忌和無情,所以功成名就之後便帶着西施隱退經商。

范蠡想到,越王勾踐是他和文種輔佐上去的,成事後掌握的權力和軍心僅次於勾踐,那越王勾踐怎麼能容忍這樣聰慧還有權勢的臣子在自己身邊,時時威脅自己的地位。而且縱觀歷史所有輔佐帝王成事的人,最後都沒有好下場。范蠡便乾脆離去。

范蠡離去後還寫信勸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意思就是越王勾踐只能共患難,是個不能容人的性格,一旦你的利用價值沒有了,那也就是死期到了,你也趕緊謀出路保命吧。事實證明範蠡是對的,文種最後也被越王勾踐殺害了。

范蠡明哲保身,不貪圖權力富貴,帶着西施離去,去到了齊國的海邊經商。經營捕魚、賣魚、曬鹽等業務,在數年間就富甲一方。經商時,與人爲善,經常做善事幫助鄉民,還被齊國請去當了三年的丞相,也因害怕遭受帝王猜忌迫害,三年後就拂袖而去。之後范蠡去到了宋國,再次經商,成爲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