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和普及普通話有利於什麼

來源:趣味百科館 3.01W

推廣和普及普通話有利於什麼的答案是:普通話的推廣普及程度與實現教育公平息息相關。而在全國範圍內繼續提高普通話水平,不僅有利於實現教育公平,而且有利於進一步鞏固民族文化認同。城市語言文字工作歷來是全社會語言文字應用管理的重點,這也是城市的地位、作用以及語言文字工作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決定的,城市是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科技、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對周邊地區具有帶動和輻射作用。

推廣和普及普通話有利於什麼

在縮小地域、城鄉教育差距,實現全社會教育公平的道路上,推廣普通話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因爲普通話的推廣普及程度與實現教育公平息息相關。而在全國範圍內繼續提高普通話水平,不僅有利於實現教育公平,而且有利於進一步鞏固民族文化認同。

近年來,國家層面不斷推出推普的新舉措,這些措施爲實現教育公平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例如,爲了縮小教師隊伍普通話水平的東西部差距,從貧困地區最基礎、最薄弱的環節做起,提升貧困地區教師普通話能力,提高貧困地區普通話水平,以促進教育服務均等化。2020年,教育部配合國家發展戰略,開展推普助力脫貧攻堅活動,組織50個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以結對幫扶、遠程互動的方式,對口52個未摘帽貧困縣開展教師普通話提升在線示範培訓,進一步提升民族地區、貧困地區教師普通話水平以及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進行教學的能力。2021年秋季學期起,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實全國語言文字會議精神,聚焦民族地區、農村地區,進一步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抓住幼兒時期的語言學習關鍵期,着力加強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教育部決定在“十四五”時期實施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童語同音”計劃。推動教育公平,還應重視教育當中的軟件資源,除了現已在多地開始實施的教師輪崗之外,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實現教師水平整體提高仍是今後工作的重點。

城市語言文字工作歷來是全社會語言文字應用管理的重點,這也是城市的地位、作用以及語言文字工作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決定的,城市是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科技、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對周邊地區具有帶動和輻射作用。城市的發展對語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爲語言文字工作的拓展和深化提供了條件。進一步搞好城市的語言文字工作,對推動全社會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具有重要意義;對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提高市民整體素質、樹立城市良好形象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春秋時期,漢民族的共同語叫“雅言”。據說,孔子在誦讀《詩經》《尚書》時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自己的魯國方言。雅的意思,一說是夏,一說是正。大概的含義是從夏朝開始到春秋時期,黃河流域王畿一帶的話,算是正統。

“雅言”之後,叫“通語”,通語也叫凡語、凡通語、通名。經過春秋戰國的大動盪到漢王朝建立,“通語”是漢代及以後幾個朝代的漢民族共同語,一直沿用到元代。秦始皇統一六國,推出各種統一政策,“書同文”這件事,就讓漢語自此有了統一的書面語,而方言就處於半獨立狀態,從屬於書面語。當時以秦晉語、河洛語爲標準音。

漢族擁有統一的書面語,發生在公元前221年,統一文字是小篆,距今已經2242年了。語言本身就一直是政治文化生活的核心產物。標準音是隨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變化而變化的。

唐代以後,南方逐步發展起來,這時候就需要統一南北方的需求。唐王朝頒佈《切韻》爲官韻,意在折衷南北,目的在於正音。

宋代也發佈《廣韻》《集韻》《禮部韻略》等等,指導發音。大家都知道唐宋時期,是我國文化大發展、文學大繁榮的時代,雖然各地的聲母、韻母和聲調仍然是有差別的,但那時候漢語表達詩詞歌賦達到了最高境界,作詩、寫詞、弄文都非常重視正音,客觀推動了推行民族共同語的作用。

晚唐五代後古文運動大興,使漢語走向了通俗活潑的道路。但這些活動還是在士人階層、讀書人羣體中流行,還滲透不進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小農經濟社會,也不會迫切要求全民通用語的推行,大家都安土重遷,在一方天地裏緩慢生活。

到了元代,全國政治中心北移(相對中原),北京成爲首都,共同語的標準音發生轉移,官話成爲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前身。元朝爲了加強統治,規定需要講“天下通語”。周德清的《中原音韻》記錄的就是當時的民族共同語。

明代,樂韶鳳等人編了《洪武正韻》,規定人們說話、寫作要合乎語音規範。這是以國家名義正式規定,並拿出具體依據推廣標準語的開始。

金元的雜劇、明清的小說,都是以北方方言爲基礎創作的,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等,都是新型的白話文學作品。這就使得以北京話爲代表,北方話爲基礎的口語,很快輻射了全國,在各地傳播。

而官話最早用於官場,是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的,他要求各級官員在執行公務的場合,如上殿陳奏、宣讀訓諭、審斷詞訟以及參與公務活動時,必須使用官話,不得仍前習鄉音。

官話是朝廷語言,那時候的老百姓便認爲官話是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官話就逐漸普及,也就是說,元明清,官話至少普及了600多年。

元明以來,白話通俗文學的蓬勃發展使得北京音的地位不斷提高,明清以來人們口頭交往的共同語就叫官話。

1902年,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倫去日本考察學校,看到日本推行國語(東京話)很有成績,回國後就主張推行北京話爲標準。

系統地推廣國語,最早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新中國成立後,國語改稱爲“普通話”。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確立了普通話的語音標準是以北京語音爲標準音。1956年2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對普通話做了規定,即“以北京語音爲標準音、以北方話爲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爲語法規範”。作爲全國通用語言文字,普通話對於維護國家統一、構建民族命運共同體有着重要意義。我國《憲法》總綱第19 條第5款明確指出“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200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通過專門法的形式進一步明確了普通話的法定地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