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藝術特色有哪些

來源:趣味百科館 2.98W
《儒林外史》藝術特色有哪些

結構。《儒林外史》是一部短篇藝術與長篇藝術相結合的作品。雖然它一般被歸類爲長篇小說,但它的結構卻與人們平常所說長篇小說的結構有着很大的不同。

1、小說全書中沒有貫穿始終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的連環套;前面一個故事說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這些新的人物便成爲後一個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2、有的人物上場表現一番以後,就不再出現,有的人物還再次出現,但基本上只是陪襯性的了。

3、但全書也不只是若干短篇的集合,它以明代爲背景,揭露在封建專制下讀書人的精神墮落和與此相關的種種社會弊端,有一個非常明確的中心主題,也有大致清楚的時間線整部小說有着統一的情節線索:第一回以王冕的故事喻示全書的主旨;第二至三十二回分寫各地和各種類型的儒林人物;第三十三回以後,隨着杜少卿從天長遷居南京,全書的中心便轉移到南京士林的活動,並以祭泰伯祠爲主要事件;最後以“市井四大奇人”收結全書,與第一回遙相呼應。

5、《儒林外史》通過精確的白描,寫出“常見”、“公然”、“不以爲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諧,顯示其蘊含的意義。

6、例如嚴貢生正在范進和張靜齋面前吹噓:“小弟只是一個爲人率真,在鄉里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

7、”言猶未了,一個小廝進來說:“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在家裏吵哩。

8、”通過言行的不一,揭示嚴貢生欺詐無賴的行徑。

9、又如湯知縣請正在居喪的范進吃飯,范進先是“退前縮後”地堅決不肯用銀鑲杯箸。

10、湯知縣趕忙叫人換了一個瓷杯,一雙象箸,他還是不肯,直到換了一雙白顏色竹箸來,“方纔罷了”。

11、湯知縣見他居喪如此盡禮,正着急“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忽然看見“他在燕窩碗裏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裏”,心才安下來。

12、真是“無一貶詞,而情僞畢露”。

14、《儒林外史》通過不和諧的人和事進行婉曲而又鋒利的諷刺。

15、五河縣鹽商送老太太入節孝祠,張燈結綵,鼓樂喧天,滿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滿堂有知縣、學師等官員設祭,莊嚴肅穆。

16、但鹽商方老六卻和一個賣花牙婆伏在欄杆上看執事,“權牙婆一手扶着欄杆,一手拉開褲腰捉蝨子,捉着,一個一個往嘴裏送”。

17、把崇高、莊嚴與滑稽、輕佻組合在一起,化崇高、莊嚴爲滑稽可笑。

19、《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學風格。

20、吳敬梓能夠真實地展示出諷刺對象中戚諧組合、悲喜交織的二重結構,顯示出滑稽的現實背後隱藏着的悲劇性內蘊,從而給讀者以雙重的審美感受。

21、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發瘋,馬二先生對御書樓頂禮膜拜,王玉輝勸女殉夫的大笑等。

22、這瞬間的行爲是以他們的全部生命爲潛臺詞的,所以這瞬間的可笑又蘊含着深沉的悲哀,這最惹人發笑的片刻恰恰是內在悲劇性最強烈的地方。

23、作者敏銳地捕捉人物瞬間行爲,把對百年知識分子命運的反思和他們瞬間的行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諷刺具有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

25、《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爲原型,加以藝術的錘鍊,使之成爲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

26、在此時,吳敬梓筆下的人物形象已經不等同於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而是成爲了一個藝術形象。

27、《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創作主要運用了紀實、剪輯、集中、綜介、變形、理想化等方法,並呈現出整體性的特點。

28、吳敬梓以生活中的人物原型爲基礎,運用這六種創作方法,創作出了高士王冕、名士杜少卿、真儒虞育德等富有光彩的藝術形象。

29、然而在吳敬梓將生活中的人物採擷到作品中,將生活原型創作爲藝術形象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即是對真儒虞育德、莊紹光等理想人物的塑造上,表現出不重才學重品德的傾向。

30、在人物塑造上,《儒林外史》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力。

31、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實爲最高原則,即按照人物所處的特定情景,寫得符合真情實理。

32、就是反面人物也常有可取之處,而不是臉譜式描繪。

33、小說中許多人物性格處於流動發展狀態,和現實生活十分貼切。

34、如范進、荀玫因地位升遷而變異,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環境污染而變色。

35、吳敬梓筆下的人不是定型的,也不是單色的,而是雜色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