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五常分別指什麼

來源:趣味百科館 5.14K

四大五常出自《千字文》“蓋此身發,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道家以道、天、地、人爲四大,佛家以地、水、火、風爲四大,儒家以天、地、親、師爲四大。五常指的是仁、義、禮、智、信,是儒家的理論道德規範。

四大五常分別指什麼

四大五常分別指什麼

四大五常”,聽到這個詞很多人可能會想到,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不是有五個嗎?怎麼變成了四大?誰要被除名了?顯然這是一個誤區,這裏要講的“五常”並不是“聯合國五常”

所謂“四大”,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眼中的“四大”是指道、天、地和人。強調的是人的地位和主觀能動性,說明人應該要取法道和天地,因循客觀規律辦事,這樣才能無往不利

不過,“四大五常”作爲一個整體出現卻是在《千字文》中,其中的“四大”與老子所述有所不同,《千字文》中的“四大”說的是地、水、火、風四大基本元素,是古人在認識世界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古人認爲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共同構造了這個世界。

而“五常”指的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五種美德:仁、義、禮、智、信。是我國價值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也是中華文化長盛不衰的根本。我們以“五常”作爲我們的最高行爲準則,構建出的是泱泱大國,盛世華夏。

所謂正道,即正確的道路。偉人曾經講過“人間正道是滄桑。”正確的道路並不好走,甚至滿地荊棘,但是隻要一如既往一往無前,不被歪門邪道所影響,不搞旁門左道。我們終將會贏得勝利,而且是滄海桑田改天換地的大勝。

四大五常、是什麼意思?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爲準則。

五常這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爲一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

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等級制度。

孟子提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爲“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爲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其主要意思爲:

仁,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頁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以仁爲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爲現代人文精神。

義,與仁並用爲道德的代表:“仁至義盡”。義成爲一種人生觀、人生價值觀,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爲”,“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等。

禮,與仁互爲表裏,仁是禮的內在精神,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爲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作爲個體修養涵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謂“禮讓”。這些已經成爲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徵和直觀展現。

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

信,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

四大五常指的是什麼?

【開心學國學】

題目:四大五常指的是什麼?

四大:1,道家以道、天、地、王爲四大。《老子》中說:“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2,佛家(或佛學)以地、水、火、風爲四大,認爲這四者能夠產生一切,包括事物和思想。當然也產生人自身。

五常:1,封建禮教中的人與人的五種關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又叫五倫。據此,孟子主張:“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序),朋友有信。”2,五種倫理道德,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叫五教。3,五種品德修養,仁、義、禮、智、信。4,五行也可稱爲五常,即金、木、水、火、土。

千字文的意思:《千字文》中說:“蓋此身發,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意思是說,每一個人的身體生命,都關係到四大五常,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給與的,自己是父母養育大的,自己將來也要擔負養育下一代的使命,怎能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而使身體受到傷害呢?這段話的來由是儒家的傳統觀念。儒家認爲i,“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

從上述可知,千字文中的這段話宣揚的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是從人在天地中的地位,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來說明應當愛惜身體的道理,因此,這裏的“四大五常”該是指道家的四大(人在天地中的地位)和封建社會中五種倫理道德,即五倫五教(五倫五教密切相關,意思相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