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ml酒是1斤嗎

來源:趣味百科館 2.49W

500ml酒是1斤嗎的答案是:不是。

500ml酒是1斤嗎

500ml酒不是1斤。從物理學理論上講,純酒精的密度爲800g/L,因此500ml酒重量不等於500g,也就是不等於1斤,但差別也不是太大,因爲酒中主要還是水。酒的化學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雜醇和酯類物質,食用白酒的濃度一般在60度(即60%)以下(少數有60度以上),白酒經分餾提純至75%以上爲醫用酒精,提純到99.5%以上爲無水乙醇。酒是以糧食爲原料經發酵釀造而成的。

衆所周知,“斤兩”是我國的傳統計量單位,平時買菜、買米等商品時,人們口頭上都是用“斤兩”交流。“毫升”則是現代常用的一種計量單位,使用對象通常是液體,是正式的書面用語。所以,“斤兩”和“毫升”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那爲何酒廠一定要用“毫升”來標註酒的容量呢?

使用“毫升”標註容量是國際慣例,國外的酒水都不會用“斤兩”標註。爲了對接國際、走出國門,我國的白酒也使用了“毫升”標準。其次,液體使用“毫升”標註更加科學合理,體現了標準化與科學性。最後,酒廠故意利用人們知識概念的偏差,讓人們覺得:500ml白酒就是1斤酒。雖說一瓶酒影響不大,但往大了說,你會發現,無形中酒廠省下數量龐大的酒,這些酒利用起來,可以灌裝成數目不小的瓶裝酒,算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隱形資產”。

關於酒的起源,據有關資料記載,最初應該是落地的野果自然發酵而成的。所以,很多人將酒的出現,看作是天公的造化,而非人類發明。即便如此,第一個發現“酒”這種飲料的人,自然也是難能可貴的。

如果酒本是天然而成,那麼酒又是什麼時候進入人類社會的?

考古文獻裏記載,在廣漢三星堆遺址(公元前4800年至前 2870年),已經出現了陶和青銅酒器;山東莒縣大汶口墓葬(距今4000年),出現濾酒、貯酒、飲酒器具等。由此可見在距今至少7000年前已經出現了酒。

其中,在西晉江統的《酒誥》裏,還有關於釀酒的記載:

“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那麼,在中國到底是誰最先掌握釀酒技術,並惠及後世呢?關於這一點,中國歷史上的說法衆多,但最令學者認可的就是“杜康造酒”。

古文獻裏詩詞裏,有很多關於杜康酒的說法。最有名的三國時曹操的《短歌行》裏就寫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相傳杜康是軒轅黃帝手下的一位大臣。軒轅帝在位時,國泰民安,物阜民豐,軒轅帝就把管理糧食的重任交給了杜康。要知道在古代農耕時代,糧食是一個國家的命脈。領到此任務以後杜康很是盡心竭力,唯恐做得不好,辜負軒轅帝信任。

可不巧的是,有一天雷聲大作,一陣暴雨過後。下邊兵卒上報有一處糧食被暴雨淋着了。杜康趕緊帶着人去看,到的糧倉,正看見雨水已經滲透糧食,慢慢地往下滴。

杜康順手沾了點雨水品嚐,發現水滴裏有一種奇特的味道。初嘗時有些苦澀,但是細品之,又清香怡人。杜康又令人接了半碗品嚐,嘗後甘甜清爽,唯一遺憾的是略帶一些土味。

五穀雜糧,皆取之於大地,有些土味是再尋常不過了。杜康接下來讓下人們品嚐,大家品嚐後也是讚不絕口,唯一反饋的不佳的地方,就是這股子土味着實影響飲用的情緒。

此後,杜康多方面調整配方,可是那股子土味終究還是去除不掉。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一天晚上,杜康忽然夢見一個白鬍子老頭給他傳授了“去除土味”的方法。

方法是:在酉時,去看的順眼的三人三滴血,便可去除土味。

第二天,杜康抱着試一試的態度,果然照做。命人將釀好的一罈酒擺在大門口,等待順眼的3人到來。路上行人絡繹不絕,杜康第一位看上的是一位書生,看他文質彬彬,氣質瀟灑,於是書生過來品嚐美酒,書生喝後表示不錯,就是有一股土味。杜康告他,需要借用他食指的一滴血,就可去除土味。書生欣然,照做。

杜康選上的第二位是一位武將,看見他在馬背上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武將與書生一樣,聽了杜康的話也照做了。

這第三位嘛,杜康遲遲等不到合適的人選。眼看酉時即將過去了,在不找個人,豈非前功盡棄?這時候忽然看見河邊有位瘋癲的癡人在嬉水,於是便拉過來,取了最後一滴血。

說來也怪,自得了這3滴血後,這酒中的土味一下字就沒了。杜康大喜,隨後“杜康酒”名揚天下。這時候有人問他這種飲品,到底叫個什麼名字好呢?又該怎麼書寫?

杜康沉吟片刻道:“這種飲品,得3人之血,在酉時方成,就寫作‘酒’吧。”於是,現在的酒字就是三點水,加一個“酉”字。至於它的讀音,杜康詢問身邊人,釀了多久能成,身邊人答說:“這是第九天”,於是便讀作“jiu”。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