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農曆幾月幾日

來源:趣味百科館 2.52W

春節是農曆幾月幾日的答案是:正月七年級

春節,即農曆新年,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着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均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七年級,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纔算結束。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親朋好友歡聚的日子,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節日交流問候傳遞着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春節得以持存發展的重要要義。

百節年爲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是農曆幾月幾日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爲“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爲“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爲“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現在農曆年的正月七年級,歷史上稱爲“元旦”;而現在過的農曆“春節”這一概念,古代是沒有的,是民國政府創造的。“春節”這一概念是在民國時期逐漸被提起。民國時期,公曆被引進,而農曆成爲了進行農事的標準。1914年民國政府在內務部呈文中提到“擬請定陰曆元旦爲春節“。故,春節這一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

辛亥革命後,191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採用公曆,但用“民國”紀年,1月1日爲公曆歲首;1914年起把夏曆正月七年級(即農曆正月七年級)作“春節”,視爲農曆年的開始,即爲歲首。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稱爲“元旦”,夏曆正月七年級仍稱“春節”。

金甌何事告凋殘,此責當塗敢自寬。

遙望中原烽火急,狂流—柱在延安。

滿地瘡痍不忍看,三邊耕織有餘歡。

勤勞無逸能興國,士馬騰歡敵膽寒。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閒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歷添新歲月,春滿l舊山河。

梅柳芳容,鬆篁老態多;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律轉鴻鈞佳氣同,肩摩轂擊樂融融。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