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淵源有哪些

來源:趣味百科館 1.22W
二十四節氣淵源有哪些

1、我國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祕,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二十四節氣原是依據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着密切的關係。北斗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等七顆星星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鬥,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爲上古人們判斷時節變化的依據。“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節令,“十二月建”是依據“二十四節氣”而來的節氣月。干支歷將一歲(攝提)劃分爲十二辰(十二月建、十二月令),以北斗星的運轉計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謂之“鬥建”(又稱月建)。在傳統文化中,干支時間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繫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即,斗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爲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圈爲一週期,謂之一“歲”(從立春到下一個立春爲一歲)。寅月爲“春正”,立春爲歲首。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北斗星斗柄指向確立的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循環往復。

2、西漢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曆》作爲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土圭測日影(平均時間法)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日短至)這天作爲冬至日,以冬至日爲“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均分24等份,每“節氣”之間的時間相等,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土圭測日影法”劃分的節氣,把冬至列爲“二十四節氣”首位,始於冬至,終於大雪。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1645年起沿用至今)訂立的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爲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爲24等份,每15°爲1等份,以春分點爲0度起點(排序上仍把立春列爲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也就是視太陽從黃經0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當前進15度爲一個節氣,運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爲一回歸年。黃道圓周36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爲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