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是哪三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92W
三思而後行是哪三思

“三思”指的是思進、思退、思危。“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爲: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大概意思是說: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多次,然後才付諸行動。

孔子聽說後,說:“再多思考幾次,這樣纔算可以啊。

”“三思”中的“思”是思考、考慮之意,“三”則是泛指,表示多次、幾次。

《論語·公冶長》:《論語·公冶長》是《論語》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談論仁德爲主線,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由孔子生前的話語從而從各個側面探討仁德的特徵,此外,本篇着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等,這些思想對後世產生過較大影響。

《論語》:《論語》是一部以記言爲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作品鑑賞:《論語》作爲儒家經典,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

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這種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爲適應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