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候一斤等於多少兩

來源:趣味百科館 1.38W

宋朝時候一斤等於多少兩的答案是:八兩

宋朝時候一斤等於多少兩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統一度量衡,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一直沿用的是一斤十六兩的計量稱。因此,宋朝時期的單位制市斤既是一斤等於十六兩。同時因爲這種計量稱的影響,從古至今,中國纔會流傳出半斤八兩的說法。

我國度量衡制度具有悠久的歷史。它的起源和標準,記載不一。

據史書稱,黃帝設立了度、量、衡、裏、畝五個量;舜召集四方君長把各部族的年月四季時辰、音律和度量衡協同起來;夏禹治水使用規矩準繩爲測量工具,並以自己的身長和體重作爲長度和重量的標準。

這些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度量衡的萌芽情況。真正有信物可作佐證的是西周的青銅器銘文,記有“金十寽”、“絲三寽”、“金十勻”的文字。金即銅,“寽”和“勻”是計量的單位名稱。

說明在金屬貨幣出現以前或同時,已經有了計量重量的手段。度量衡的產生,是和人類交換行爲的發展分不開的,並且隨着生產力的進步,度量衡也在不斷變化。

《禮記》、《周禮》都記載,早在周朝時期就開始推行嚴格的度量衡管理制度,並設置了主管的官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頒發了統一度量衡的詔令,由官府監製成套計量標準器,發到全國各地。

秦王朝統一的度量衡製爲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所沿用,形成了我國計量科學獨特的體系。歷代度量衡都經歷了不斷演變的過程,即逐漸地由粗糙變成精細,由簡單變成複雜,特別是在器量上經歷了由小變大的過程。

這一特點可從唐•李淳風所撰《隋書•律曆志》中得到有力的說明。《隋書•律曆志》列舉了從周到隋的十五種尺,經用晉前尺來作比較後發現,十五種尺的長短雖不相同,但都有由短而長的傾向,從周代到東魏,尺的長度共增長了五寸零八毫。

近人王國維在《論現存歷代尺度》中也指出:“尺度之制由短而長,殆成定例。”其實,這個結論對度量衡各個單位都是適用的,即尺度的演變由短而長,容量的演變由小到大,權衡(重量)的演變由輕而重。

反映在中醫藥處方中,古方的用藥分量,由於歷代度量衡的不斷迭變,以致實際分量與所用度量衡名稱很不一致,同現代相差尤甚。

因此我們有必要知道古代度量衡的一些基本知識,並對其變易情況有所瞭解,以避免混淆古今計量概念。

盞、杯、碗、盅爲藥液(或水、酒)的約略計量單位。通常的容量約合今之150~300毫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