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瑤族人死了葬哪裏

來源:趣味百科館 1.22W

巴瑤族人生老病死都在海上,有可能是海葬,在馬來西亞政府的強制要求下,很多巴瑤族人都陸續遷往了陸地生活 ,加入了馬來西亞國籍,因此也有一部分巴瑤族人會葬在了陸地上 。

巴瑤族人死了葬哪裏

巴瑤族人死了怎麼處理?巴瑤族人死了埋在哪裏

巴瑤族人是生活在海上的民族,他們的一生都在海上度過基本。有人好奇他們生活可以在海上度過,假如去世了又怎麼辦呢,下面一起了解下吧。

巴瑤族人死了怎麼處理

因爲巴瑤族人基本都生活在海上,不管是出生和死亡都和海水有關係,似乎巴瑤族人死後的安葬問題沒有太多的紀錄。但是這個種族的人一直在海上生活。所以這個種族的人們估計也是會選擇海葬,在水上生在水上死也是比較符合了。

巴瑤族人因爲一直在水上生活,據說他們孩子天生會游泳。估計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就訓練孩子的游泳能力吧。對他們來說游泳就和走路一樣,都是比較基本的技能,畢竟假如不小心掉到水裏的話還是要自己游泳進行自救才行。

巴瑤族現狀如何

雖然說巴瑤族是世界上唯一水上民族,一直在海上生活,但是近些年來情況有所改觀。馬來西亞政府爲了更好開展一些旅遊業,吸引其他國家的客人,出錢給巴瑤族人設計製作了水上村落。除此之外還建築了一些學校診所等等,這對於巴瑤族人來說很是重要,也讓他們的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巴瑤族人之前靠水吃水的生活也有所改變,他們也要開始適應新的生活,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可能在未來他們會逐漸上岸,然後正式成爲陸地上居民的一員。

巴瑤族人一直生活在海上,整體很是落後,他們時間觀念很是淡薄。主要食物是海上的各種產品。雖然說生活條件很是落後,但是相互之間關係比較好,海上的風景也是很美麗的,相信他們也是自得其樂的。現在世界很多地方都進行改造,相信巴瑤族很快也會迴歸正常生活的。

有個一民族生於大海葬於大海,已經無法在陸上長久居住,是哪裏呢?

在這個世界上,有着以各種方式生活的民族。在遠古直至現在,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當地的地理環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內陸大地安居幾千年的中國人,是無法理解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的。畢竟後者並沒有一塊固定的家園,現在當然不一樣了。但在古代,遊牧民族就是和中原漢族有着差異十分大的文化隔閡。

同時,生長在內陸的人,和生長在海邊的人們也不太一樣,雖然我國也有好幾個城市也是海邊城市,但是就總體而言,中國作爲一個土地農耕文明發展來的國家,和地中海文明有着極爲不一樣的價值觀。

但不論怎麼說,人類還是生活在地面上的。水下注定不是人類生活的地方。但在現在,依然有一小部分人漂泊在海上。這個民族的名字是巴瑤族,整個民族也就6000左右的人口。

這麼小的一個民族,爲何一直漂流在海上不能登陸呢?根據周邊的說法來看,巴瑤族的祖先就是當初馬來西亞國王爲了尋找丟失的公主,而派遣出去的士兵。被派出去的人們,被國王下了死命令,除了找到公主不然別回來。大家都覺得這個任務難度太大,所以直接帶着家人一起出海了,就算回不去好歹一家人在一起。

巴瑤就是海上之馬的意思,而在馬來語說薩馬是指的從事漁業的人。在最早的時候,周邊的人都把這羣漂泊在海上只是偶爾定居的人叫做薩馬,而那些完全定居在船上的另類遊牧名族則被成爲巴瑤。這個名字就這樣在流傳了下來。

他們還被稱爲海上吉普賽,因爲吉普賽人也是顛沛流離的,不過區別就在於一個是在陸地上流浪,而巴瑤族在海上漂泊。他們的活動範圍一般在馬來西亞以及印度尼西亞等些個國家的之間的海域裏生存。一家人加上物資都塞在那細細的逼仄小船上,也就是被稱爲"lepa-lepa"的家。

孩子們的娛樂也很單調,不像其他人可以吹空調看電視電腦。孩子們都是直接跳進海里遊玩,這些在海上出生,又在海上死去的人們,一輩子也不見得踏上幾次 土地。不過少年不知愁滋味,相比起枯坐在船裏的大人們,孩子們在水裏還是玩的很開心。'

跟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有一個特點非常像,就似乎會隨着資源的減少而遷徙。巴瑤族每次都會在所處海域的魚羣減少的時候,去往下一海域。就像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一片草場吃的差不多了就要換一塊地。

相比較陸地上的人類,巴瑤族個個都是潛水高手。甚至爲了生存,他們的身體向着這個方向進化。每個巴瑤族的人,都有着比常人大一半的脾臟,這可以幫助他們在水下憋氣更久。但是畢竟是人類,爲了減少水壓的影響,他們甚至還會故意將鼓膜刺穿。這也造成了巴瑤族的壽命減短,還會患上各種疾病,聽力受損以及減壓症都是非常普遍的。

很多人可能疑惑爲什麼不上岸生活呢,在岸邊也行啊。但周邊的國家都不願意爲這個幾千人的民族提供國籍。沒有國籍,他們就是黑戶,各種權益都享受不到。甚至有些國家爲了海域資源,都不讓他們接近而驅逐他們,人類社會中的法律也無法保護他們。

所以說受一個強大的國家庇護是多麼的重要。現在巴瑤族的人數已經逐漸降低了,也許再過段時間,他們就會成爲歷史上的寥寥幾筆。

草原人怎麼下葬,爲什麼草原看不見墓

1、天葬:

天葬是蒙古族的傳統葬儀,又叫明葬。野葬。天葬多用於貧苦牧民或下級喇嘛階層。這一葬法,源於吐蕃。古代,藏族有人死後,要把屍體放在石碓裏搗成肉醬,跟青棵和在一起,然後撒向四方,讓鷹鷲來吃,自然也伴隨喇嘛誦經。請不起喇嘛的人,只能將屍體大卸五塊,扔給鳥獸。蒙古族的天葬與藏族的天葬相類似。源於藏傳佛教,這種葬式的意思是:蒙古人是食肉民族,生前吃肉,死後要把肉還給禽獸。佛教講究利他,解救芸芸衆生,可以說天葬淋漓盡致的表達了這種思想。人活着的時候要行善,死後靈魂要離開肉體,就將這無用的肉體作爲最後的奉獻,利悅鳥獸。

其一般過程是:如果過了七個時辰,認定死者確無轉機之後,由親屬或鄰里長者操辦,剪掉頭髮,淨身後裝大白布口袋,放在特定的地方,選擇吉日良辰,由親屬放在牛車(現在西部蒙古地區多用駱駝車或者在駱駝上直接馱)上,送到偏僻荒野的特定地點,卸下屍體,頭朝北、腳朝南,周圍擺石頭作記標,急速返回,歸途不許回頭看。到家將車扣翻,三天不動。三日後,親屬去查看屍體是否被飛禽吃光。蒙古人將禽獸吃屍體一事,視爲屍體亡靈己經昇天。若死者屍體被吃光,就認爲亡靈已經昇天,預示子孫將得到吉祥幸福如果屍體被野獸扯食,認爲死者生前做過壞事,殺牲過多,死後用自己的肉體償還野獸如果屍身無損則認爲死者生前罪孽尚末捎除。再去在遺骸上灑黃油、酒等,等待飛禽來啄食。蒙古人認爲,屍體亡靈昇天的速度越快越好,越能找到轉世重生的地方。這種天葬方式,對他們來說是將屍體獻給動物的一種具有施捨意義的行善行爲,無論是死者,還是家人都心甘情願。

當死者去世的時候,沒有趕上見最後一面的親戚,選擇特定的日子,必須去看望一次安葬之地。看望時,若屍體被野獸吃光,他們以爲亡靈已經昇天,爲死者高興。若屍體完整,就請個喇嘛舉行唸經儀式,或者再轉移到其他地方。

還有的做法是在確定死者己無迴轉之後,脫掉死者的舊服裝,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將屍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屍體掉在哪裏,那裏就是死者最吉樣的安葬之處,如錫林郭勒地區安葬方式與此相似,只是對車型的要求不嚴格,無論什麼車均可以,並不一定是勒勒車。西部蒙古人安葬屍體的習俗多是天葬,將死者的屍體送到特定的地方,將頭部朝着太陽升起的方向放好(有的地方朝着西北或正北方向),若是男性,使他枕着右手,右側着地,若是女性,使她枕着左手,左側着地。接着就等待野獸來分享其福分。

另有做法是:天葬是在喇嘛的指導下進行的,首先由喇嘛指示適宜安葬的地方,然後給死者覆屍,苫面,以牛馬車載之,棄之喇嘛所指方向,牛馬跑到哪裏,屍體就葬於此處。也有用骰子占卜或看裝殮者的乘馬尿在哪裏就選在哪裏,然後在周圍畫個大圈,於此處取掉白布,把死人擡進圈裏,赤裸裸地放在那裏,男女一律頭朝西北側臥。有的地方,把死者曲成“嬰兒生之狀”,認爲這樣死者將會轉世重生。

蒙古地區,有許多地方都有安葬屍體的墳墓專區。例如,鄂爾多斯蒙古人原先將屍體安葬於墳墓專區叫“塔本烏蘭”的五堆大型的沙丘之地。尤其是寺廟的喇嘛的屍體均安葬於墳墓專區,安葬鄂爾多斯大黃召廟的喇嘛屍體的集體墳墓專區是在蘇木德的西北地區。蒙古人選擇墳墓專區也有特殊講究,一般選擇西北邊有山丘或者高地,南邊是廣闊的草原,他們認爲這樣的地方安葬祖先造福子孫。

2、火葬:

火葬是喇嘛教傳人蒙古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也有一種說法是蒙古族在接受佛教時,是隨藏傳佛教進人蒙古地區的。火葬即以火焚屍,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葬法並不是對每下個人都適用,它一般是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後所採用的葬法。蒙古人認爲,將死者的屍體火葬之後,其亡靈會直接昇天,普通階層的人死後,多數是不能實行火葬的,只有患傳染病或產婦死後,才進行火葬,這樣會驅除其晦氣或骯髒的因素。

火葬一般根據死者的遺願,火葬使用的木柴,必須到處乞討得來。火葬的次月,由死者家屬揀拾死者的骨灰,有的把骨灰灑于山川、江河等任其漂流,有的則裝人壇罐中將其埋葬,用來表示永遠的悼念。

火葬的一般過程是:先將屍體用淨水擦洗乾淨,再用白布纏裹死者的屍體,如果是喇嘛則穿龍古神衣,一般都用紅布將死者的臉覆蓋住,殮人棺木,停放於正房西側的屋檐下,靈前擺上供祭食物,點佛燈、香火,請喇嘛誦經,一般屍體要停放三至五天,由晚輩守靈,定時舉哀,選擇吉時起靈,一般棺木是由人擡或者是車載到預定的地點,由喇嘛誦經,祈求神諒解死者生前所犯罪過,用羚羊角在地上扎個洞,將靈柩置於洞上,再用柴將其火化。如果死者是上層喇嘛,即將屍體置於特製的大鍋內鐵蓖上,用油焚化,用銀筷揀出骨灰,殮人木盒,築藏式塔葬於其下。有的地方火葬完畢之後,將去世喇嘛的骨灰撿起來,弄成粉末,同泥土和好,塑成雕塑,有的在外面塗抹一層金子或銀子,將其放在寺廟,供人祭拜。若死者是有威望的喇嘛或活佛,將其屍體燒燬之後,撿其骨頭,將其埋在地下,上面建設寺廟。或者把屍體燒完之後將其骨灰灑在家鄉的山水或者海洋裏。一般身份的人,將屍體燒燬完整,三天或七天之後撿其骨灰,裝在瓶子或者盒子裏,就地探埋,恢復地表原貌而不留墳頭。所以至今仍有許多皇家貴族的墳墓沒有找到,直至清朝以後纔開始留墳頭也有將骨灰投大河裏的,據說亡靈順流入海,便可進水晶宮的極樂世界。古代蒙古人的火葬有其特點。人死後,死者的親友聚集在一起,幫助死者的子孫用死者生前喜歡的馬駕一輛車,然後將死者置於其上,將車趕到野外,選擇一個狗和馬罕至森林茂密的地方,用樹枝做一木屋,將屍體放在裏面,外邊再圍上兩三層的草木柵欄,防止有猛獸偷襲。接下來在木屋旁殺掉駕車的馬,以祭奠死者,也可以算做是一種殉葬品。然後衆親戚家人各自回家。等到春天到來,冰雪溶化,河水初動的時候,親友們再次聚集林中。家屬將死者生前所喜愛的衣物帶來與木屋一起焚燒,火化時不能僅用自己一家的木柴,要募集百家木、柴做爲火化燃料。燒屍完畢過三日,家人又來到焚屍地點查看,如風揚四散,便認爲死者已經昇天,倘若遺骸微存,則認爲死者在陰間極受虐待。於是請來喇嘛超度,或將死者的錢財進行發放,以減輕死者的罪行。有的專門“坐化”的即將在辭世之際,雙手合十,盤腿而坐靜靜死去。待坐化的喇嘛鼻孔流下血水,凝結成芨芨草棍狀,方可放入坐棺入殮。呼和浩特市士默特左旗的喇嘛洞,傳說供奉的就是坐化的活佛扎木蘇一世。據史料記載,俺答汗便是被火葬的。

3、土葬:

蒙古人土葬時,需要在選定的地址上挖坑,坑口要朝着太陽升起的方向。土葬是農區以及半農半牧區蒙古族普遍實行的一種葬式,和漢族的土葬大同小異,雖然是在長期的交流雜居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喪葬習俗,但仍有其獨特之處。蒙古族墳墓的形狀與漢族的不同,漢族一般是呈錐形,而蒙古族的則是呈塔形。土葬用棺木裝屍體,分爲臥棺、坐棺兩種,古代蒙古人還用圓棺。若用坐棺,黑白協調。近代以來,蒙古人普遍使用臥棺。在臥棺裏,將死者的屍體面朝上放,棺爲長方形,用木料製作。有的地方用白布裹住屍體,放入臥棺裏,有的地方則給死者穿上身新衣服,包括鞋和襪子都是嶄新的。屍體放入,用木釘釘住棺蓋,禁止使用鐵釘。

坐棺形狀象寺廟,人可以坐在裏面。有的還象蒙古包,過去蒙古王宮多用坐棺,以石塊砌成蒙古包型,將棺木置放其中封閉土葬。衛拉特、阿拉善地區叫“薩木德格”,背面高,前面矮,外觀傾斜。給死者穿好新裝之後,屍體放入坐棺裏,盤腿直坐,姿勢像合掌禱告,在棺內餘下縫隙裏裝滿棉和芸香,穩定住屍體。一般情況下,臥棺多用於喇嘛。用臥棺,棺邊與坑邊平行。蒙古人認爲,若死者的頭部比坑邊低下,對其子女不吉利。在人殮時,要將死者生前所用的衣帽、鼻菸壺、蒙古刀、酒壺、茶碗、旱菸袋等放入棺內一同埋葬。屍體埋葬完畢,在埋葬的地點堆一些土丘,稱墳墓。

內蒙古西部農業地區蒙古族,人臨終前或死後,家人給死者更換新衣,將屍體放在木板上,用哈達罩其面,等待人殮。入殮時,屍體不能見太陽,一般在黃昏時刻,將屍體從窗戶擡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內,一般三至七天內出殯。東部地區蒙古族一般都當天出殯。出殯時死者的長子扛棺材大頭,其餘子孫擡小頭,有的拉在靈車上,有的一直擡到墓地。到達墳地後,用吊繩將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時,死者的子孫和近親,圍繞墓穴正反各轉三圈,並用手抓捧土向墓穴撒去,然後大家一起剷土埋棺。老年人去世,一般全村的小夥子都來哀悼並參加葬禮。

清代以來的農區以及半農半牧地區的蒙古族,還是土葬儀式。這一時期,蒙古族也出現了墳塋地。葬法是選擇好墓地後,掘穴,中等以上人家還在穴中砌磚或石。從郭爾羅斯開挖的古墓葬看,有的墓穴全部用磚對縫砌成,穴內有屍牀。蒙古族王公臺吉死時葬法甚爲講究。死者要用布帛把屍體裹嚴納入棺內,在王府置三年或七年,稱之停柩。期間疊石造屋,藏棺其中,稱爲陵,並設守陵戶常住陵旁。守陵戶的多少,根據王公貴族的品位有定例,如親王爲十戶郡王八戶固倫公主與郡王一樣貝勒、貝子爲六戶,和碩公主與貝勒、貝子相同鎮國公、輔國公爲四戶輔國公以下的一般官員及沒有功勞者,皆不得有守陵戶郭爾羅斯王爺、協理皆稱墓地爲“衙門”。奴隸、牧民及過往行人誤入“衙門”,一旦被抓獲,就要受到嚴厲懲處。蒙古人也有土葬和聚族安葬的習慣。這種祖瑩,蒙古人稱爲“厚其德”。一經確認爲其氏族”厚其德”的地方,百步以內,其他民族不再殯葬。非正常死亡的入不人祖塋,要另擇吉地安葬。土葬中有一些習俗具體如下:

(1)接氣。人快死時,用紅布一塊,包一把米,把死人的最後一口氣接下來,送人家申的盛米櫃子裏。

(2)放口含銀。人死後,要放一點銀質東西在死者嘴裏/一般是放一顆銀衣鈕。

(3)送斷氣飯,也稱“倒頭飯”。用飯碗打半碗水,裏面裝米飯一把,送到村外十字路口倒掉即可。

(4)洗澡更衣。人死後要馬上爲死者洗澡更衣,否則屍體變硬後,就無法穿衣。洗完後換衣、鞋。男人死後,一律剃光頭,女人死後,要梳理頭髮。死者穿的衣服一般是兩套,死者人棺的鞋子,一律穿布鞋。

(5)裝錫箔枕頭和掛名包。男性死後,在死者枕頭內裝錫箔紙錢,供其“死後享用”。女人死後,在胸前衣釦上掛一個“名包”,“名包”是青布做的小袋子,繡有花邊。死者生前參加做廟會時常用的。名包內裝有“名包記”的紙灰。

(6)用桃枝、柳枝打棺材。以上各項工作都做畢後用一把桃枝條和柳條朝棺材裏面打三次。手打口唸:“生魂出,死魂入”。打棺後,就可人殮、蓋棺了。出殯的棺材離開村口時,要從跪在地上披麻戴孝的子女頭上通過。死者彌留之際和葬禮時,有村中老年婦女們去唱關於生命的各種歌。如在彌留之際唱安慰詞入棺時唱“人棺經”在發喪前一天晚上、發喪出殯前和棺材擡到村邊,即將擡到墓地時要唱“散花”,其內容是在讚美世間生活的同時,對死者進行安慰和懷念,葬禮結束的當天晚上要“鬧喪”由擡埋棺材的青年喝酒、猜拳,打趣逗笑,舉行傳統的歌舞,有激勵死者家屬在前輩業績基礎上開創新業之意。出殯前,在村中心路口上要掛一串草鞋,青年人見此信息,就自動於第二天去擡埋棺材。如今已不掛草鞋,而是送二包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