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和端午糉的故事

來源:趣味百科館 7.69K

關於端午節和端午糉的故事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向江中投入飯糰,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即今天的端午糉。

關於端午節和端午糉的故事

關於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關於端午節和端午糉的故事 第2張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

浙江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 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輔伯嚭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 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 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