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爲天這句話是誰說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1.46W

民以食爲天這句話是誰說的的答案是:酈食其

民以食爲天這句話是誰說的

“民以食爲天”的原義是人民以糧食爲生存的根本,形容民食的重要;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賓語、定語;也作“民以食爲本”。

民以食爲天(拼音:mín yǐ shí wéi tiān )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王者以民人爲天,而民人以食爲天。(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唐代的司馬貞爲《史記》做註釋時,註明此話最早是管仲說的。管仲曾說:“王者以民爲天,民以食爲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後人據此提煉爲成語“民以食爲天”。

公元前204年,正值楚漢相爭。當時劉邦守在滎陽,這裏依山傍水,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重要的是在滎陽以北的敖山上,有一座小城,城內有許多儲藏着大量糧食的倉庫。項羽憑着兵力上的優勢,向劉邦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劉邦兵力不夠,一時又調不來救兵,打得很艱難,漸漸感到支持不住了,被困在滎陽、成皋一帶,於是劉邦計劃後撤,把成皋以東的地區讓給項羽。

酈食其得知劉邦的這個想法,便對劉邦說:“我聽說能知道天之所以爲天的人,可以成就統一大業:而不知道天之所以爲天的人,統一大業不可成。作爲成就統一大業的王者,他以平民百姓爲天,而平民百姓又以糧食爲天。敖倉這個地方,天下往此地輸送糧食已經有好長時間了,我聽說此處貯藏的糧食非常多。楚國人攻克了滎陽,卻不堅守敖倉,而是帶兵向東而去,只是讓一些罪犯來分守成皋,這是上天要把這些糧食資助給漢軍。當前楚軍很容易擊敗,而我們卻反要退守,把要到手的利益反扔了出去,我私下裏認爲這樣做是錯了。更何況兩個強有力的對手不能同時並立,楚漢兩國的戰爭經久相持不下,百姓騷動不安,全國混亂動盪,農夫放下農具停耕,織女走下織機輟織,徘徊觀望,天下百姓究竟心向哪一方還沒有決定下來。所以請您趕快再次進軍,收復滎陽,佔有敖倉的糧食,阻塞成皋的險要,堵住太行交通要道,扼制住蜚狐關口,把守住白馬津渡,讓諸侯們看看如今的實際形勢,那麼天下的人民也就知道該歸順哪一方了。如今燕國、趙國都已經平定,只有齊國還沒有攻打下來,而田廣佔據着幅員千里的齊國,田間帶領着二十萬大軍,屯兵於歷城,各支田氏宗族都力量強大,他們背靠大海,憑藉黃河、濟水的阻隔,南面接近楚國,齊國人又多詐變無常,您即使是派遣數十萬軍隊,也不可能在一年或幾個月的時間裏把它打下來。我請求奉您的詔命去遊說齊王,讓他歸漢而成爲東方的屬國。”

劉邦覺得酈食其的話非常有道理,於是依計而行,堅守敖倉,終於收回滎陽,取得了勝利。

酈食其運用“民以食爲天”思想,建議劉邦奪取貯糧非常豐富的敖倉,爲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民能載舟,亦能覆舟。”歷來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是最緊要的問題,也是安定人心的最重要工作。一個家庭也是,一個國家更是。糧食是生存的根本。人們只有解決了溫飽問題,纔有能力去從事其它活動和創造。所以不管在何時,人們都要珍愛生存之本糧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