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堂佛一共有多少位

來源:趣味百科館 2.69W

全堂佛一共有多少位的答案是:108位

全堂佛一共有多少位

全堂佛不是一個佛,佛教內部沒有這個說法。是佛教之外的人,把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 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韋馱菩薩、伽藍菩薩、四大天王及諸護法都畫在一張畫上,供在堂子裏(也就是佛教所說的佛龕)稱全堂佛。

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大乘經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願,建立西方淨土,廣度無邊衆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爲大乘佛教所廣爲崇敬和弘揚。

大乘佛教流傳之地,如中國、日本等大乘教區,阿彌陀佛信仰也尤爲繁盛和重要。而漢傳佛教的淨土宗,則完全以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作爲專修的法門。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着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藥師琉璃光如來,又譯爲藥師琉璃光王佛,簡稱藥師如來、琉璃光佛、消災延壽藥師佛,爲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教主。

藥師,比喻能治衆生貪、瞋、癡的醫師;以琉璃爲名,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徹以喻國土清靜無染。


是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着理德、行德,與象徵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爲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爲“華嚴三聖”。

普賢菩薩,世稱爲十大願王,《普賢延命經記》指出:普賢菩薩具有延命益壽之不可思議的力量。普賢菩薩是理德和大行願的象徵,象徵真理。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完成求佛者的志願,所以又稱“大行普賢菩薩”。


觀世音來自於竺法護與其弟子譯於長安敦煌寺的 《正法華經》。竺法護初譯“光世音” 其弟子聶道真改爲“觀世音”。 玄奘新譯爲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爲觀音。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爲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爲大乘佛教的根本。。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爲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爲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是佛陀怙恃之一。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爲一獅子(表示智能威猛)。

一般稱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爲釋迦佛之脅侍,分別表示佛智、佛慧之別德。所乘之獅子,象徵其威猛。


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髮願要救度一切罪苦衆生尤其是地獄衆生。

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爲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爲“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爲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


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爲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爲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爲“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裏,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爲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爲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是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韋陀菩薩是佛祖的護法神,也是佛法的護法神,也護修行佛法的衆生,寺廟供奉韋陀意爲護寺安僧,


泛指所有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是寺院道場的通稱,佛教伽藍神的代表形象。

依《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所說,佛教伽藍神是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統稱「十八伽藍神」。 以伽藍菩薩(關公)形象爲代表。


又稱護世四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俗稱“四大金剛”。四大天王爲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

根據佛教經典,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山頭,各住一山各護一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 ,是六慾天之第一。他們的神像通常分列在淨土宗禪宗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

佛主

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

菩薩

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韋馱菩薩、伽藍菩薩。

護法天神

四大天王及諸護法。

彌勒佛

彌勒佛(即 彌勒菩薩,也叫 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爲慈氏,音譯爲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爲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爲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爲“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被唯識學派奉爲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裏,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爲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爲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髮願要救度一切罪苦衆生尤其是地獄衆生。

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爲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爲“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爲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爲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爲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並因此成爲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

韋馱菩薩

韋馱菩薩,又稱韋陀天,梵名音譯爲私建陀提婆,意爲陰天,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梵文:Skanda 。後來被佛教吸收爲護法諸天之一(此外,佛教中還有另外一位護法天神韋天將軍。相傳他姓韋名琨,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八大神將之一,又是護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將之首。有很多人把韋馱天和韋天將軍相混),是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

凡有規模的寺廟大多供韋陀尊天菩薩像,因爲韋陀菩薩是佛祖的護法神,也是佛法的護法神,也護修行佛法的衆生,寺廟供奉韋陀意爲護寺安僧,相傳釋迦牟尼涅盤時,諸天和衆王把佛陀火化後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養。韋馱也分得一顆佛牙,正準備迴天堂。

一個捷疾鬼渾水摸魚,偷走一對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韋馱奮起直追,剎那間將捷疾鬼抓獲,奪回了佛舍利。諸天和衆王紛紛誇獎韋馱能驅除邪魔外道、保護佛法。於是,韋陀被人們稱爲護法菩薩。相傳,浙江臨安天目山是韋馱菩薩的道場。農曆六月九年級是韋馱菩薩聖誕。

伽藍菩薩

伽藍菩薩,就狹義而言,指伽藍土地的守護神;廣義而言,泛指所有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伽藍」是寺院道場的通稱,佛教伽藍神的代表形象。

依《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所說,佛教伽藍神是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統稱「十八伽藍神」。 以伽藍菩薩(關公)形象爲代表。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梵文:,Avalokiteśvara),觀世音來自於竺法護與其弟子譯於長安敦煌寺的 《正法華經》。竺法護初譯“光世音” 其弟子聶道真改爲“觀世音”。 玄奘新譯爲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爲觀音。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爲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爲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着特殊的關係。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衆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衆生的要求,對不同的衆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

在佛教的衆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爲民間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國的江、浙、閩、廣、臺灣, 以及南洋華僑間,觀音信仰極爲普及,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浙江的舟山羣島,自古以來也一直被視爲觀世音菩薩應化的道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