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呢

來源:趣味百科館 1.56W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呢的答案是:賽龍舟;佩香囊;寫符唸咒;端午吃糉子;插艾條;拴五色線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古人認爲,五月五日爲惡月、惡日,因此端午節這天一定要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而且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例如說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等。

端午吃糉子是我國的傳統習俗,不過在郴州甦仙區坳上古村有着特別的吃烏米糉的習俗。坳上烏米糉屬當地獨創具有食療效果的美味佳餚,是由山上野外的烏飯樹葉、擇子柴葉、金剛刺嫩頭、楓香樹嫩葉等十餘種能食用的樹葉將其洗淨搗碎,過濾擠汁,再浸泡在糯米中,裏面放有叉燒、鹹蛋黃等餡,清蒸出來,香味四溢,不油膩,還具有健胃消食,祛風除溼,清涼解毒之功效。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這裏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莖葉有揮發性精油,獨特的香味可以驅蚊避蟲。端午節自古以來也是祛病防疫的節氣,因爲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會在這一天打掃門庭,將艾條插在門上,殺菌消毒。

中國古代一直以紅、黃、白、青、黑五色爲吉祥色。每年端午節清晨,大人起牀後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傳說五色線不能隨便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疾病沖走。據說,戴五色線的孩子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常保安康。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呢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爲“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相傳是農曆五月初五,即端午節。端午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一帶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演變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享年75歲,本名伍員,又名伍子胥。今湖北監利縣人,也有人說是安徽全椒縣人。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曾任吳國大夫。

伍子胥本爲楚國人,他的家族在楚國也是一個大家族,父親伍奢曾在楚平王時期任太傅一職,後來被奸人陷害,伍奢和伍子胥的兄長伍尚一同被殺。伍子胥在父親朋友的幫助下逃出了楚國,背井離鄉的伍子胥聽聞吳王闔閭正在招賢納士,就去投奔吳王。伍子胥很快就受到闔閭的重用,伍子胥在吳國期間主持修建了姑蘇城,即現在的蘇州城。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和孫武一同破入楚國都城,伍子胥爲了給自己的父兄報仇,掘開了楚平王的墳墓,憤怒的伍子胥對着楚平王的屍體實行鞭屍,用皮鞭打了三百下才罷休。吳王重用伍子胥和孫武軍事大家,才能破大楚,敗強齊,夫差成爲春秋一霸。

後來伍子胥和吳王夫差的關係越來越差,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數次進諫,沒有殺死勾踐,後來吳王夫差和伍子胥又在攻齊還是滅越的問題起了爭執,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堅持先攻打國力強大的齊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