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共有多少個民族

來源:趣味百科館 1.7W

山西一共有多少個民族的答案是:54個

山西一共有多少個民族


位於華北平原西側,黃土高原東部,通稱山西高原。春秋時期屬晉國地,故簡稱晉。公元453年,趙、魏、韓三分晉國,故又別稱“三晉”。東以太行山與河北爲鄰,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北倚長城與內蒙古毗連,南與河南接壤。
山西曆史悠久,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延續着中華民族的文化風彩。山西芮城西侯波文化遺址,襄汾了村文化遺址,沁水下川文化遺址,分別代表了黃河中游舊石器時代初期、中期、晚期的文化遺存。從襄汾的陶寺遺址、夏縣禹王城和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的大量陶器。成爲山西最早的文化藝術品。春秋時代,山西不僅傳統的民族形式的木構建築基本形制已經確力而且壁畫成爲古代宮廷、廟堂建築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由於佛教文化的盛行和氣候、地理等多種原因,造成了山西古寺廟的保存超過了國內許多省份。石塔、石雕製品、石窟造像、象徵着、反映着山西各種時代的文化發展水平、藝術發展成就,更深刻地展示着文化的結晶。雲岡石窟、大龍山石窟都體現着北魏時代及隋唐文化的源流。宋(遼、金)、元時期山西文化的發展,在建築藝術方面展示得頗爲充分。殿宇、寺塔、樓間、橋樑等建築的造型及琉璃、雕刻、彩畫等建築裝飾,日趨成熟。頗爲聞名的太原晉相聖母殿.保留着宋代的形制、結構,體現着當時文化發展的一定水準。這個時期的壁畫藝術,足山西寺觀壁畫的鼎盛時期,遺蹟遍佈山西各地。繁峙縣巖山寺金代壁畫與芮城水樂宮元代壁畫,成爲中原地區壁畫的代表作品。山西境內衆多的古代彩塑作品,以太原晉詞聖母殿的宋代彩塑爲代表,成爲展示宋代彩塑藝術水準的代表作。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內的遼代三十一尊塑像,包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合掌露齒菩薩,成爲反映遼代彩塑水準的珍品。公認的中華民族的先祖,華夏文明的開創者神農氏炎帝、軒轅黃帝及其之後的堯、舜、禹都曾以山西南部人稱河東一帶爲活動中心。到如今,人皆知曉的古代堯都平陽(今臨汾)、舜都蒲阪(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都在山西,足見當時山西文化的發達與繁榮。明、清以來,尤其是清代中期,晉商文化又興盛起來。這種商業文明帶來的商業文化,主要體現在中國金融業的雛形、中國最早的銀行家的出現。在山西晉中的祁縣、太谷、平遙,出現了一批具有實力的、輻射全國甚至世界的金融實力人物。以平遙“中國第一票”票號掌櫃雷履泰爲代表,形成了晉商文化的文化圈,其影響越過了一個世紀。如今,晉中的歷史文化名城平遙、祁縣便是這種代表與象徵。

剪紙

“鏤金作勝傳荊,翦綵爲人起晉風。”山西民間剪紙是一門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它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隨窗而異,小的寸許,精緻靈巧,雅趣橫生。

剪紙在民間的流行,往往伴隨着生辰、婚嫁、喪葬、喜慶節日和日常生活。生活習俗是促進剪紙發展的社會因素,同時又形成了豐富的剪紙內容和不同的剪紙樣式。

民間社火

社火,作爲最古老的風俗,在中國有着數千年的歷史,它來源於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是遠古時期巫術和圖騰崇拜的產物,是古時候人們用來祭祀拜神進行的宗教活動。"社"爲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能驅邪避難。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山西民間社火是中國傳統大年—春節期間的民間自演自娛活動,其由來已久、源自上古時期人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 土地神;火爲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由此民間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並且年年歲歲流傳至今。

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起源於堯舜時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演奏者情態激奮,忽而拋鑔亮相,忽而懷抱金瓜,十八般武藝引人入勝,表演起來鼓聲如雷、粗獷豪放;鈸音清脆、蕩氣迴腸;鑼鳴鏜鏜、排山倒海,融音樂、舞蹈、技藝於一體,富有民族特色,體現民族精神,有着“天下第一鼓”的美稱。

民歌

山西民歌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以歌唱歷史人物或歷史傳說故事爲主。相傳於堯天舜日之時就有傳錄的,如《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詩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風》、《唐風》共十九篇,大部分採自山西。山西一百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民歌。

戲曲

“山鄉廟會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鎮戲場梆子腔至晚猶敲”。這副來自晉西的舊戲臺楹聯,可以說集中反映了山西人民對戲劇的強烈愛好。這種愛好,源遠流長,已經形成一種代代相因的傳統風尚了。

早在北宋年間,當北宋王朝的國都汴京的演出場所還被稱作“勾欄”、“瓦舍”、“樂棚”的時候,山西早已有了固定的磚木建築、被稱作“舞亭”、“舞樓”、“樂樓”的正式戲臺了。宋 、金 、元、明、清以來,山西戲臺屢有所建,雖然年深月久,幾經滄桑,現今古戲臺仍在百座以上。特別是明代中葉以後,山西地方民間戲曲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民間唱戲之風日盛。

山西戲曲,山西省的地方戲曲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中國戲曲舞臺上佔有重要地位。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是山西地方戲曲的四大支柱,成爲四大梆子。四大梆子系同根異枝,一脈相承,爲梆子腔的正宗。積澱並代表着地方戲曲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也反映出流傳區域的地方民風民俗。

炕畫

炕圍畫又稱牆圍畫,牆圍。是一種中國民間常見的室內裝飾畫。在中國北方較流行。作爲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強的造型藝術形式稍後又以顏料做底,色彩畫花,桐油塗罩。既鮮豔亮豁,又堅固耐久。日常髒污了,以溼布揩擦,則又光亮如新。因此,炕圍畫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了。晉東南地區、呂梁地區、晉中地區、忻州地區、雁北地區均有分佈,其中尤以原平、代縣的炕圍畫最爲著名。

刺繡

山西民間刺繡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反映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山西民間刺繡,有着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圖案純樸、色彩豔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多樣、繡工精緻,名揚海內外。

源遠流長的山西民間刺繡,在其後的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中,成爲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其工藝技巧也日臻完善精美。唐人胡令能以七絕詩詠頌當時民間刺繡水平:“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牀描。繡成安向春園裏,引得靈鶯下柳條。”

山西民間刺繡無論晉南還是晉北,山區或是平原,都因其古老文化和地理條件的影響,顯得率真、淳樸、熱烈、獷野。尤其作爲服飾刺繡,是與人的性格相協調、相適應而存在的,因此它既是一種造型藝術,又是一種環境藝術;既是一種燦爛的民間文化,又是豐富多彩,真真切切的民俗生活。

平陽木版年畫

平陽木版年畫是一種民間美術樣式,它始於宋金,盛於元代,至明清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平陽木版年畫包括中堂畫、門畫、影壁畫、門頭畫、窗花、條屏畫、竈龕畫、桌裙等多個門類,其題材以傳統內容爲主,畫面主題突出,形象誇張生動,色彩明快豔麗,顯現出較強的裝飾性,給人以豪放灑脫的印象。

麪塑

山西民間麪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以造型藝術的身份出現是近幾年的事,過去它只是一種被裝飾過的食品,故從歷史上講既無作品記載也無珍品傳世,實在是一大憾事。麪塑在民間叫面花,是作爲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誌,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澱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當今麪塑稱之爲藝術,並且以它絕美的身姿備受世人青睞,這正是因爲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積澱和創作者絕無的功利思想的熱情和才思,使得它成爲一種出於俗而脫於俗的樸素文化。

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晉中盆地,以祁縣、太谷爲軸心,輻射周邊10餘縣的鄉土小戲,是民間自編自演的小曲、雜說、歌舞、戲曲的綜合體藝術。它以農村生活故事、民間習俗、傳聞軼事等爲題材,以優美的曲調和表演形式,真實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它是我省戲曲花籃中一支絢麗多彩的奇範。

民俗文化,不僅僅是歷史文化發展的縮影,更是各種民俗符號代代相傳,最終凝結而成的獨特的“集體記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