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謗莫若自修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48W

意思是:止:停止,平息;謗:指責。要阻止別人毀謗,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止謗莫若自修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止謗莫若自修

成語發音:zhǐ bàng mò ruò zì xiū

成語解釋:止:停止,平息;謗:指責。要阻止別人毀謗,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成語出處:《新唐書·魏謨傳》:“諺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惟陛下崇千載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止謗莫如自脩 查看更多止謗莫若自修的近義詞>>



文言文《止謗莫如自脩》怎麼翻譯?

譯文:當有人說自己壞話的時候,應當先退一步,在自己身上尋求一下根源。如果自己存有可以讓人指責議論的行爲,那麼人家說的就對了。如果自己的行爲沒有可以讓人指責議論的地方,那麼他們的話就是虛假不實的。人家說的對,就不要怨恨人家。說的不對,是無中生有,只要自己行得正,立得直,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又何必再反過來報復他呢?而且,聽說他人誹謗自己,自己一定很憤恨,因爲誰都厭惡把不好的名聲強加於人,結果他們聽說後會加倍地說你的壞話。這樣反而不如自己沉下心來,加強自身的修養。有諺說:“救助寒冷沒有比皮毛衣服更好的,阻止別人說壞話,沒有比加強自身修養更有效的。”這話說的實在好啊!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脩翻譯成白話文是怎樣?

王昶是用來告誡他兒子、侄子的!原文:“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於身。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怨於彼,妄則無害於身,又何反報焉?且聞人毀己而忿者,惡醜聲之加人也,人報者滋甚,不如默而自脩己也。諺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脩。””

意思是禦寒沒有比上好的毛皮衣服效果更好的。

要不想別人詆譭你的話沒有比提高自身修養更好的。(真正意思就是希望他的兒子侄子,心態要放好,看淡點,做好自己無中生有的事又何必搭理它呢?)

告誡背後詆譭人的古語有哪些?

告誡背後詆譭人的古語有:

1、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諺語,意思是道人是非者,既然在你面前說他人的壞處,自然也會在他人面前,說你的壞處。他們樂於道人是非,是妒心過盛的原因,他們心裏往往巴不得他人越來越倒黴,越來越困窘。聰明人與這類人交談,是不會推心置腹的。

2、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諺語。指一個人靜坐時應該經常想想自己的過錯,與人閒談時不要談論別人的是非。

3、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

《增廣賢文》有云:“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指背後被人議論,在人前議論別人,是生活中常有的事。

4、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脩。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脩,諺語,意思是禦寒沒有比厚皮衣更好的東西,避免別人毀謗沒有比自己養成良好習性更好的辦法。諺語出自《三國志·魏書二十七·王昶傳》。沈德潛《古詩源·古逸詩》將其題爲《魏志王昶引諺》作救寒無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

5、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端木賜就什麼都好嗎?我就沒有這種閒暇去議論別人。出處:《論語·憲問篇》,子貢議論別人,孔子說了這句話。

賴輝東《論語史鑑》14.29止謗莫若自修!

第29章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子貢:孔門“十哲”之一,“孔門四科”中言語科的代表,孔子最親密的弟子之一,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子貢做國魯國和衛國的國相,外交能力強,還擅長經商,被後人尊爲儒商始祖,財神!

方:音bang,是謗的通假字,從言旁聲,旁從凡從方,凡的古字形像矩形的盤子一類器具的象形,是“槃(盤)”的初文。

      凡和方結合,意爲盤的周邊四方,即廣大之意,如旁徵博引。後延伸指別的、其它的,如旁人、旁邊,進而延伸指偏頗、斜曲,如旁門左道。

   言旁結合就指詆譭,如《說文》:“謗,毀也。” 《玉篇·言部》:“謗,對他人道其惡也。”

     清代文學家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謂“‘謗’者,道人之事實,與‘誣’、‘譖’不同”。

     可見“誹謗”並非無中生有,而是往往實有所據,二者起初並非貶義詞。《左傳·襄公十四年》:“大夫規誨,士傳言,庶人謗。”

     謗的本義指議論或批評別人的過失。如《召公諫厲王弭謗》:“厲王虐,國人謗王。”《鄒忌諷齊王納諫》:“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後引申爲惡意地攻擊他人,含貶義。

     “謗”、“誹”、“譏”、“誣”、“訕”義近,又有所不同。“謗”一般指公開地指責,“誹”指背地議論、嘀咕,甚至是腹誹,“譏”指微言諷刺“誣”指誇大其辭,無中生有,“訕”指用語尖刻,使人難堪。

     朱熹在《朱子集註》裏認爲,方做“比方”的意思來講,就是人比人,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爲孔子並不反對人比人,他曾把子貢和顏回比較,子貢說:“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暇:閒也!形聲。從日,從叚(xiá),叚亦聲。“日”指“時光”。“叚”意爲“非原本的”、“借來的”。“日”與“叚”聯合起來表示“借來的空閒時光”。

   本義:忙裏偷閒,擠出來的空閒時光。如《書·無逸》:不敢自暇自逸。又如龔自珍《病梅館記》: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閒田。

   暇又指悠閒,如《聊齋志異·狼三則》: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暇也指大方、從容,如《世說新語》:謝便起舞,神意甚暇。

全文理解爲:

      子貢背後議論別人。孔子說:“你端木賜就什麼都好嗎?我可沒有這種閒暇去議論別人。”

   我們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從本文可以推斷,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每個人都會犯錯,聖賢也是會犯錯的,孔子也犯過錯,他曾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子貢在背後議論別人的是非短長,孔子表示不屑,毫不客氣地批評了他。孔子對弟子的教誨,很容易讓人想到《格言聯壁》裏的一副名聯,“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在沉靜下來的時候,要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進而以是克非、以善祛惡;與人閒談的時候,不要論別人的是非短長。這種嚴於自省、寬於待人的觀念,是儒家修養的重要方法。

      “常思己過”即重視自省。“吾日三省吾身”,“內省不疚”、“見不賢而內自省”都是儒家提出的有關自省的名言。

      子貢的外公蘧伯玉就非常重視“自省”,西漢時期劉安的《淮南子·原道訓》有記載:“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經常進行自我反省有助於使自己內心更加安寧,避免出現更大的失誤,是提高個人道德修養的一種重要途徑。說白了,“思己過”強調的是自我管理,是自律。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對人性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認識,知道有缺點、做錯纔是人生常態,故而會對他人抱以寬容和理解。但是,也有不少人拿別人的過錯或失誤當談資,津津樂道,甚至是到處嚼舌根。

     論人是非危害很大,無論是對自己還是他人都沒有好處。那些喜歡議論他人是非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以消極的情緒去對待人和事,他們總是盯着別人的短處。這樣一來,就看不到別人的長處,更不會通過向別人學習取得進步。

      東漢名將馬援的侄子馬嚴、馬敦喜歡在背後議論別人,而且結交的都是一些輕薄子弟。

     馬援南征交趾時,曾特意從軍中寫信告誡他們說:“我希望你們以後再聽到別人的過失,就像聽到父母的名字一樣,耳朵可以聽,卻不可以從自己的嘴裏說出來。愛議論別人的長短,胡亂評論正當的禮法,這是我最不喜歡的行爲。你們都應該知道這種行爲的壞處,現在我之所以還要再提醒你們,就是希望你們終生不要再犯。”

      馬援深知“論他人是非”的危害,因而告誡子侄嚴格要求自己,謹防禍從口出。

     不過,適當的評論別人也是正常,每個個也都會別別人評論,《增廣賢文》有云:“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每個人都要注意自己的修養就不怕別人議論。司馬光說過:“救寒無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

李白與徐凝

      中華歷史上,駕馭文字能力最強的人,非李白莫屬,他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峯、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李白自稱一生寫了上萬首詩,現存一千多首,被稱爲“詩仙”。

   李白不僅文采斐然,喜歡劍術。他“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術,張旭的草書合稱“唐代三絕。”

      李白爲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被人稱爲“謫仙人”,即被貶入人間的神仙。

      有人曾這樣評價:“李白之詩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詩德參天地,源於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舊唐書》記載李白爲山東人,《新唐書》記載,李白爲興聖皇帝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

      李白家世、家族皆是個迷,一般認爲其生於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祖籍爲甘肅天水。

     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此時李白五歲,開始發奮讀書,他的《上安州裴長史書》雲:“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國小識字課本。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內)讀書。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李白一生放蕩不羈、風流倜儻,不僅作詩無數,而且還讓力士脫靴、貴妃斟酒,他看遍大江南北無數美景,生平趣事數不勝數,他的《望廬山瀑布》還讓後人一直模仿。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從飄煙的香爐起句,將讀者引入廬山之境,自然流暢;“掛前川”的一個“掛”字將瀑布如珠簾一般懸於半空,寫得淋漓盡致。

        第二句也十分驚豔,“三千尺”和“落九天”的兩處誇張,似乎是引用了神話卻又讓人覺得真實,通過寫瀑布的動態,突出了瀑布的壯觀,讓人如臨其境。

      整首詩僅28個字,增一字減一字換一字皆不可,妙不可言。

   名氣大了就會有無數人爭相模仿,唐末有一個叫徐凝(今浙江桐廬縣人)的人也做了一首瀑布詩,原文是: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其實這首詩歌也不差,不過是因爲李白珠玉在前的緣故,就讓這首詩失去了原本的顏色。

      李白有個超級粉絲叫蘇軾,字東坡,他非常崇拜李白,他認爲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無人可以超越,他遊廬山時,只敢寫廬山,不敢寫關於瀑布的詩,所以只寫《題西林壁》。

     對於徐凝的模仿,他是打心眼裏看不起的,所以就做了一首詩來打趣徐凝,詩名爲《戲徐凝瀑布詩》,原文是: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蘇東坡認爲徐凝的詩爲惡詩,這顯然有自己濃烈的主觀色彩,蘇東坡自視甚高,他覺得,除了李白,沒有人可以和他相提並論。

      相對來說,明代文學家、詩人、“吳中四傑”之一的楊基,他對李白和徐凝的評價就客觀多了,他在他的《眉庵集》中雲:“李白雄豪妙絕詩,同與徐凝傳不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