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地球宜居的時間只有10億年了

來源:趣味百科館 6.46K

爲什麼說地球宜居的時間只有10億年了呢?簡單來講就是,在過去的日子裏,太陽一直在變亮,其釋放出的能量也越來越多,而這樣的情況在未來仍然會繼續,估計在10億年之後,太陽的亮度將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10%左右,進而導致地球不再宜居。

爲什麼說地球宜居的時間只有10億年了

太陽持續變亮的原因是什麼?

宇宙中恆星的能量產生機制可以簡單地描述爲,恆星的引力坍縮會使其核心區域的溫度和壓強越來越高,當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引發核心區物質的核聚變,而核聚變釋放出的能量就會形成一個向外的輻射壓,當恆星引力與輻射壓達到平衡時,恆星就會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從而持續地發光發熱。

太陽就是一顆穩定“燃燒”的恆星,其核心區的核聚變主要是“質子-質子鏈反應”(如上圖所示),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爲,在太陽的核心區,氫原子核源源不斷地聚變成氦原子核,並向外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由於太陽核心區的溫度和壓強都不滿足氦的聚變條件,因此太陽核心區的氦在生成之後就會不斷堆積,這樣就會造成核聚變的功率密度降低(或者說單位體積釋放的能量減少),如此一來,太陽內部的輻射壓就會變弱,於是太陽就會發生引力坍縮,而這會使其核心區的溫度和壓強出現提升。

宜居帶被用來描述了恆星周圍的一個宜居區域,在這個區域內,類地行星的表面平均溫度允許液態水的存在,液態水對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宜居帶的定義是基於地外生命也有這一需求的假設。不同質量和分類的恆星有不同的宜居帶距離,並不是所有在宜居帶的行星都是宜居的,處在宜居帶只是宜居的前提,事實上,目前爲止在宜居帶內發現的行星都不適合人類居住。

由於核聚變反應的速率對溫度和壓強非常敏感,因此當太陽核心區的溫度和壓強提升之後,核聚變反應就會趨向激烈,其形成的輻射壓也會相應地增加,這樣就阻止了太陽的進一步坍縮,從而達到一個新的平衡。然而這種新的平衡其實是建立在更高溫度和壓強的基礎上的,這就意味着,在太陽核聚變反應區外緣的鄰近區域,此時也達到了核聚變的條件,換句話來講就是,更多的物質會參與到太陽的核聚變中,這就會造成太陽的核心區比之前更大,釋放的能量也就越多。

2013年發表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使用恆星演化模型,通過確定地球何時不再處於宜居帶,來估計地球宜居壽命的終結。結果顯示,地球將在17.5億到32.5億年內的某個時間不再適宜居住。在這一點之後,地球將處於太陽的熱區,溫度高到海洋蒸發,導致地球所有生命的災難性和最終滅絕事件,接近地球宜居尾聲時,只有某些環境中的微生物才能忍受極端高溫。

宜居帶在時間和空間上都不是靜止的,當一顆恆星變老時,它的大小會變到原來尺寸的數百倍,並將附近的行星吞噬。大多數恆星都遵循一定規律運行,即首先一顆恆星的密度足夠大到支持將氫聚變成氦;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恆星溫度越來越高,直到氫耗盡,附近的行星也變得越來越熱,直到最後由於缺乏地表水而變得不適合居住。

據預測,太陽本身將在未來54億年內變成一顆紅巨星,其半徑將超過地球目前的軌道。在那之後,它將開始氦聚變而不是氫聚變,最終形成一個行星狀星雲,內部核能耗盡之後坍塌變成一顆白矮星。以上所述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因此,隨着太陽變得越來越亮,越來越熱,更多的水從地球表面蒸發到大氣中,在那裏吸收更多的熱量。最終,地球的溫室效應將失去控制,蒸發掉地球上所有的水,結束所有生命,地球不再宜居。



爲什麼說地球宜居的時間只有10億年了?10億年後會發生什麼?

雖然現在的地球是一顆充滿生機的星球,但是地球卻不可能一直都適合生命存在,隨着時間的流逝,終有一天,地球將變得不再宜居。那麼地球宜居的時間還有多久呢?科學家給出的參考答案是:10億年。

爲什麼說地球宜居的時間只有10億年了呢?簡單來講就是,在過去的日子裏,太陽一直在變亮,其釋放出的能量也越來越多,而這樣的情況在未來仍然會繼續,估計在10億年之後,太陽的亮度將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10%左右,進而導致地球不再宜居。

宇宙中恆星的能量產生機制可以簡單地描述爲,恆星的引力坍縮會使其核心區域的溫度和壓強越來越高,當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引發核心區物質的核聚變,而核聚變釋放出的能量就會形成一個向外的輻射壓,當恆星引力與輻射壓達到平衡時,恆星就會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從而持續地發光發熱。

太陽就是一顆穩定“燃燒”的恆星,其核心區的核聚變主要是“質子-質子鏈反應”(如上圖所示),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爲,在太陽的核心區,氫原子核源源不斷地聚變成氦原子核,並向外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由於太陽核心區的溫度和壓強都不滿足氦的聚變條件,因此太陽核心區的氦在生成之後就會不斷堆積,這樣就會造成核聚變的功率密度降低(或者說單位體積釋放的能量減少),如此一來,太陽內部的輻射壓就會變弱,於是太陽就會發生引力坍縮,而這會使其核心區的溫度和壓強出現提升。

由於核聚變反應的速率對溫度和壓強非常敏感,因此當太陽核心區的溫度和壓強提升之後,核聚變反應就會趨向激烈,其形成的輻射壓也會相應地增加,這樣就阻止了太陽的進一步坍縮,從而達到一個新的平衡。

然而這種新的平衡其實是建立在更高溫度和壓強的基礎上的,這就意味着,在太陽核聚變反應區外緣的鄰近區域,此時也達到了核聚變的條件,換句話來講就是,更多的物質會參與到太陽的核聚變中,這就會造成太陽的核心區比之前更大,釋放的能量也就越多。

以上所述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隨着這個過程的持續發生,太陽也就越來越亮了。

根據估算,10億年後的太陽輻射將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達到50攝氏度左右,在這樣的溫度下,地球表面的液態水將會不斷地蒸發到大氣層中,而由於水蒸氣本身就是一種溫室氣體,因此當大量的水蒸氣進入大氣層後,其造成的溫度效應又會使地球的溫度進一步升高,而溫度升高之後,又會使更多的液態水被蒸發……

在這種正反饋機制下,地球的溫度將會越來越高,海洋也會因此而蒸發殆盡,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根據“海底擴張”理論,海洋的存在是板塊運動的關鍵因素,地球沒有了海洋,也就不再有板塊運動,在這種情況下,地球內部壓力的釋放只有通過火山運動這個渠道了,據此可以推測出,屆時地球上的火山運動將會比現在頻繁很多,這會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從地球內部源源不斷地釋放到大氣層中。

地球上原本有兩個機制可以消耗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一個是植物和藻類的光合作用(這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我們也就不細說了),另一個則是液態水,簡單來講就是,二氧化碳能夠與液態水反應生成碳酸,然後這些碳酸又會與其他元素(如鈣、鎂等)反應生成碳酸鹽,而這些碳酸鹽中的大部分都會逐漸沉澱下來,並在漫長的時間裏隨着地質運動進入地球深處。

然而在10億年後,植物和藻類都無法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海洋也蒸發殆盡,也就是說,上述兩種機制都不存在了,因此屆時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將無法得到清除,而隨着火山運動的持續,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會從地球內部釋放出來,進而在地球上引發失控的溫室效應。

實際上,地球的“鄰居”——金星,就是因爲失控的溫室效應而成爲了一顆表面平均溫度接近500攝氏度的行星,而屆時的地球估計也不會比金星好多少,也就不再是一顆宜居行星了。

當然了,“地球宜居的時間只有10億年”這種說法並沒有考慮到人類的因素,可以想象的是,假如在10億年後地球上依然有人類存在,那麼屆時的人類應該可以解決太陽變亮的問題,不管怎麼樣,給地球裝一把“遮陽傘”總可以吧?

科學家稱:地球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10億年了,跟太陽的變化有關

地球是一顆充滿生機的美麗藍色星球,自40億年前誕生生命以來,漫長的歲月裏,地球經歷了無數次的生態大變,一次次生物大滅絕不斷上演,最嚴重的一次導致96%的生物滅絕,差點就讓生命時代結束。

即使如此,每一次的生態大變之後,地球生態都可以修復,再一次讓生命繁榮起來,可見,地球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是非常強大的。

人類是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之後,哺乳動物崛起之後,一步步演化而來,數百年前,古猿的一個分支走上了智慧進化之路,開啓了人類的進化演化歷程。

200多萬年的進化演化,人類由原始的智慧生物開啓了文明之路,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僅僅過去了不到一萬年,人類就開啓了 科技 之路,走上了更加輝煌的歷程。

可能在很多朋友看來,五次生物大滅絕都沒有讓地球徹底崩潰,即使未來再發生大滅絕,也可以再次恢復,地球仍然會是一個生機勃勃的藍色星球。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科學家通過對地球的研究發現,雖然地球的生態系統修復能力無比強大,但是它並不是永恆的,隨着時間的流逝,地球也不可能一直適宜生命存在,遲早有一天,地球將不再變得宜居,人類也不得不放棄地球,而這個時間距離我們只有10億年了。

爲什麼科學家稱,地球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10億年了?難道是地球系統本身的能力在減弱?其實這一切的背後跟地球本身並沒有太大關係,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跟太陽的變化有關。

我們都知道,地球所在的星系是太陽系,而太陽系的核心是恆星太陽,它的質量佔據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整個太陽系的穩定和生存都跟太陽有着密切的關係,太陽的任何巨大變動,都會給各個行星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尤其是地球距離太陽還比較近,一旦太陽有重大變化,首當其衝影響的就是地球的生態。

沒有巨大外力的作用,太陽的演化是非常穩定的,不會突然變臉色。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認爲,太陽的壽命約100億年左右,100億年之後,太陽的外殼脫落,內核會演化爲一顆白矮星。

太陽走向了終點,太陽系自然也就走向了終結,地球也將不復存在,這是地球最終的命運。可是對於生命來說,地球留給我們的時間遠沒有100億年,這是因爲生命對於太陽的依賴性太過於強,而太陽走向終點的過程中,亮度會不斷增加。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10億年之後,太陽的亮度將比現在增加約10%左右,雖然這個增幅並不是特別多,但是對於地球的生態環境影響卻是巨大的,那個時候地球表面的溫度將大幅增加,生態系統會崩潰,不再宜居。

那麼,太陽爲什麼會持續變亮?這跟恆星能量產生的機制有關,恆星起源於原始星雲,隨着星雲物質不斷向中心凝聚,形成原始的恆星,恆星的質量越大,引力越大,引力坍縮會讓核心區域的溫度和壓力不斷增強,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點燃核心區域的核聚變。

核聚變釋放出的能量會向外擴散,形成一個輻射壓,輻射壓與恆星的引力達到平衡時,恆星就會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從而持續地發光發熱。

恆星核聚變的原料是氫,通過聚變反應演化爲氦,而恆星核心區域的氫元素並不是無限的,隨着核聚變的進行,氫元素會不斷減少,同時氦元素會不斷增加。

由於太陽核心區的溫度和壓力並不能讓氦發生聚變,所以大量的氦就會不斷堆積,讓核聚變的能力變得越來越低,由此導致太陽核心的輻射壓會不斷減弱,與太陽引力的平衡被打破。

這個時候,太陽引力再次發生坍縮,核心區的溫度和壓力不斷提升,中心的核聚變就會變得更加激烈,產生更高的輻射壓與太陽引力達到平衡。更強的核聚變會釋放出更多的能量,表面的亮度也就會越來越強。

10億年後的地球生態會如何演化,一步步走向崩潰?太陽的亮度不斷增加,地球表面的溫度也就會不斷增加,根據科學家的估算,10億年後,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會達到50攝氏度左右。

這個溫度是導致地球生態崩潰的引線,這個時候,大量的液態水會不斷蒸發到大氣層中,引發更強的溫室效應,讓地球溫度進一步升高。更高的溫度會加快表面液態水的蒸發,這樣的惡性循環持續下去,很快,海洋就會消失,這僅僅只是災難的開始。

海洋沒有了會發生什麼?我們都知道,地球表面擁有71%的海洋麪積,地球板塊的運動跟海洋有着密切的關係,若是沒有了海洋,權塊運動將停止,地球內部的壓力沒有了海洋壓力的制衡,也會不斷釋放出來,從而引發劇烈的火山運動。

我們可以想象到,全球性的火山噴發會有多麼可怕,那個時候大量的二氧化碳會從地球內部不斷釋放出來,加劇溫室效應。更嚴重的是這些二氧化碳沒有了吸收源,要知道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有兩個吸收源,一個是海洋,一個是植物。

海洋蒸發沒有了,而地表的植物也會大量死亡並最終滅絕,沒有了海洋和植物,大量的二氧化碳只有在大氣層中不斷聚集,導致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上升,超越氧氣,超越氮氣,成爲佔比最高的地球大氣成分。

那個時候,地球的生態環境將變得跟金星一樣,大氣層主要由二氧化碳構成,地表的溫度達到了500攝氏度左右,成爲生命的禁區。

當然,有朋友會說了,10億年對於人類來說還太遙遠,如果人類文明無法延續到那個時候,地球的生死存亡也就跟我們沒有什麼關係。如果人類文明能夠延續到10億年後,以人類 科技 的發展速度,有可能早已成爲強大的宇宙文明,解決地球的問題或許也不是什麼難事。

沒錯,10億年對於宇宙的演化來說並不是一個太長的時間,可是對於一個文明的發展來說卻是一個無比漫長的時間。若是那個時候人類文明還能夠存在,人類的腳步有可能早已遍佈宇宙的各個角落,太陽系以及地球對於我們來說,有可能只是一個發源之地。

爲何太陽的壽命還有50億年,人類卻只能在地球上生存10億年?

太陽還能持續供熱約50億年,可爲什麼留給人類的時間只有1/5左右?期間地球溫度、太陽引力等可能會發生諸多變化。

地球已在太陽系內生活46億年之久,在這期間因太陽的照耀,地球一直保持着恰當的溫度與溼度,成爲人類的溫牀。與地球相比,太陽系內其他的星體就沒那麼幸運了,火星和金星與地球一道生活在太陽系裏宜居的地帶中,但是金星距太陽略近於地球,星球溫度高達400攝氏度,而火星則略遠於地球,星球溫度在零下180攝氏度左右。

生活在地球之內,對於太陽的眷顧,人類深表感激。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爲未來的命運感到擔憂。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行星而非恆星,它無法自行產生熱量,它只能依賴太陽維持星球熱量。未來某天,若太陽出現變故,無法繼續提供適合的光與熱,地球上的生命豈不是無法生存了?

這個問題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且嚴肅的問題,這關係到人類未來的命運。那麼,太陽還能服務多長時間呢?地球還能依賴太陽多久?根據科學家的觀察,目前太陽主要依靠中央區域的氫核聚變反應產生能量。按如今趨勢,太陽還能穩定“燃燒”約50億年。50億年後,氦元素將取代氫元素成爲產能主力。而且,到那時太陽體積將逐步擴大,太陽將朝着紅巨星的方向演變。

科學家預測,太陽進入膨脹期後,它可能直接碾壓數顆行星,地球可能也會成爲它的囊中之物。所以,地球並不是長久的宜居地,霍金的警告不無道理,人類確實應該物色下一顆宜居星球並積極籌劃搬離計劃。

看到這,許多朋友或許覺得50億年還有很久,留給人類的時間還有很多。其實不然,雖然未來50億年內太陽內部進行的仍是氫核聚變反應,但這並不意味着人類能在地球居住50億年。據專家估測,生命的居住時間可能在10億年左右,比設想中的少了4/5。

爲什麼太陽只能照顧我們約10億年而不是50億年?最直觀的是,在這幾十億年裏,太陽的溫度並非保持不變。隨着時間的流逝,隨着氫核反應的進行,氦元素越積越多,因質量較大,氦元素會沉積至太陽中心區域。如此,太陽中心區域的質量也會越來越大。

這樣會有什麼後果呢?太陽中部質量越來越大會導致太陽核坍塌,這會令周圍壓力機溫度變得更高。而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氫的密度也會增加,因空間有限,氫法神撞擊的概率也會有所增加。受此影響,氫核聚變反應的效率也越來越高,太陽對外釋放的能量也越來越多,地球很可能因此越來越熱。如今的溫度已讓許多人叫苦不迭,若地球升溫,你還能受得了嗎?

除溫度變化,太陽質量也會發生變化,那麼太陽對地球的吸引力也會發生變化。受聚變反應與太陽風的掠奪,太陽質量的變化趨勢是越來越低,這會導致太陽對地球的引力越來越小。如此,地球公轉半徑會逐漸增大,地球能不能留在太陽系內還是個問題。

不過,科學家認爲,保守估計,未來50億內太陽引力的變化不會太大,人類面臨的首要問題還是溫度升高。毫不誇張地說,未來的地球可能是一個悶熱無比的巨大蒸籠。

雖說太陽還能持續50億年,但距殺死我們只有10億年,是真的嗎?

人類的這些科學的推斷並不一定科學正確。因爲人類是宇宙大自然的產物。宇宙的規律運作人類是掌控不了的宇宙的命運的。只可以科學推測但結果並不一定真是這樣。如果再過46億年太陽就要消失形成白矮星嗎。那不見得。十年前有科學推測世界末日那一天就要來臨可是真正等到那一天什麼都安好無樣。世界一切都正常這說明推測擔憂都是假的。所以說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準宇宙太陽地球的事更不是我們人類去推測的

科學家們根據太陽質量和燃燒速度等數值計算得知,我們的太陽確實還可以燃燒50億年,而太陽壽命大約100億年左右,目前的太陽正值中年,也可以說是最好的太陽,最穩定的太陽。

而太陽在50億年之後將會成爲白矮星,這就等於太陽的“死亡”。這裏的“死亡”並不是完全消失,而是指失去了太陽應有的價值,白矮星雖然仍能發出微弱的光,但與如今的太陽相比太微弱了!

太陽成爲白矮星的過程並不是瞬間完成的,而是要經歷非常漫長的時間。當太陽的燃料逐漸耗盡時,會先向紅巨星過渡,紅巨星其實就是太陽因燃料耗盡的過程中急劇膨脹形成的,在大約35億年之後,太陽就將徹底淪爲紅巨星。

那是不是意味着地球仍擁有35億年的美好時光呢?在這35億年時間裏地球上的環境仍是宜居的?並不是這樣。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每10億年,太陽光的亮度就增加10%,不要小看這10%,太陽光亮度增加10%就意味着地球已經不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了,地球上的平均溫度將會顯著提高,海洋會加速蒸發,地球上將不再有任何生命存在。屆時宜居帶將外移到更遠的火星甚至木星附近!

所以,很可能留給地球的美好時光只有10億年了,遠不是50億年!不過對於人類來說,10億年時間已經足夠長久了,如果人類文明能延續到10億年之久,人類肯定早就具有逃離太陽系甚至銀河系的 科技 水平了!

其實我們現在都很清楚,太陽是如何誕生的,它既有開始,肯定有結束。其壽命對我們人類來說是如此的漫長,就算質量最大的那些藍巨星,它們的壽命也足足有幾百萬到幾千萬年之間。太陽也跟我們人類一樣,在其生命週期內自身也發生着微妙的變化。人是越老越沒有活力,而恆星正好相反,越老脾氣越暴躁。 下面就說下這個10億年是真的嗎?

確實,在太陽生命末期變成一顆紅巨星之前,或者大到足以吞噬我們的星球之前,就會導致地球上的生命無法居住。地球何時會變得不適合居住的確切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用來預測恆星生命週期內變化的模型,但總的來說科學家認爲,隨着時間的推移太陽核聚變速率會增加,太陽會變得更亮、更熱,在地球上的海洋沸騰之前,大約有10億年的時間。

太陽從主序星到紅巨星的過程

太陽目前被歸類爲“主序”星階段,主序星就是恆星內部燃燒氫的階段,這也意味着一個恆星處在生命中最穩定的階段。恆星能夠穩定的進行核聚變而不會失控的原因是,在主序星階段,恆星的重力和輻射壓力相互平衡,核聚變慢了壓力佔上風,會給恆星提供壓力,使其核聚變加速,核聚變又會抑制恆星的重力塌縮。對於太陽大小的恆星來說,這一階段的持續時間略超過80億年。我們的太陽系現在只有45億年多一點的 歷史 ,所以太陽的穩定壽命纔剛剛過半。

太陽在80億年快樂地將氫燃燒成氦,如果這個過程結束以後,太陽就會脫裏主序星階段發生巨大的變化。因爲太陽核心的氫耗盡後,只剩下了氦,但太陽的溫度和密度不足以燃燒氦,在恆星的內部,重力和輻射壓力之間的穩定性就會被打破,當恆星核心聚變減弱時,重力就會主導恆星使得核心塌縮,最終,引力會將恆星核心壓縮到一定程度,就會點燃氦聚變生成碳、氧等元素,而一旦恆星核心發生氦聚變,其釋放的能量會將核心外層吹離,導致其膨脹爲一顆紅巨星。

核心的壓縮過程使恆星的外部區域向外擴展,而核心發生的核聚變會比之前釋放的能量要多得多,恆星體積的膨脹,也導致它的表面冷卻下來,其顏色會從白色變成紅色。由於這顆恆星比以前更亮、更紅、體積更大,我們把這種恆星稱爲“紅巨星”。

人們普遍認爲,地球作爲一顆行星,在太陽膨脹爲一顆紅巨星後將不復存在。太陽膨脹的表面可能會到達火星目前的軌道,雖然地球的軌道也可能會向外擴張,因爲在紅巨星階段太陽會損失一部分質量,但這不足以使地球免於被太陽吞噬的可能,屆時我們的星球將迅速的解體。

太陽在主序星階段,我們地球就會遇到大麻煩

然而,在太陽變成紅巨星、在地球被吞噬之前,地球上的生命就會遇到大麻煩。甚至在太陽完成燃燒氫之前,太陽也會變得讓地球無法生存。太陽每在主序上燃燒氫10億年,亮度就會增加10%。亮度的增加意味着地球所接收的熱量就會增加。隨着地球升溫,我們星球表面的水將開始蒸發。

太陽光度在目前水平上增加10%聽起來並不算多,但我們恆星亮度的這一微小變化將對我們的星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這種變化足以改變太陽周圍的宜居帶的位置。“宜居帶”的定義是:恆星到液態水在行星表面穩定存在的距離範圍。如果太陽的亮度增加10%,地球將不再太陽系宜居帶的區域內。這標誌着地球海洋蒸發的開始。到哪個時候火星的位置將處於可居住帶,而地球上的海水直接就可以涮菜了。

這裏有個問題是,並不是說太陽光直接就能讓海水沸騰,更確切地說,隨着海洋的快速蒸發,越來越多的水將存在於大氣中,而不是在地球表面。水蒸氣是很好的溫室氣體,這將起到地球上失控的溫室效應,造成噁心循環,大氣會吸收更多的熱量,並導致越來越多的海洋蒸發,直到地面基本乾燥,雖然大氣中充滿水蒸氣,但溫度極高。而且大氣中最高部分的水將受到來自太陽風粒子的轟擊,這會使分子分裂,讓水以氫和氧的形式逸出地球引力場,最終使地球上的水徹底流失掉。

總結:10億年是目前做好的猜測

一些人認爲,地球變得不適宜居住的時間段比10億年還要短,因爲地球與岩石、海洋和板塊構造之間的相互作用將使海水更快地變幹。另一些人則認爲,由於不同生命形式的不同需求,以及板塊構造對重要化學物質的週期性釋放,生命可以存活略長於10億年的時間。地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很難建模,但作爲一個粗略的估計,10億年似乎是我們對地球上的生命還能活多久的一個合理而可靠的猜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