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美國,日本三者誰的鋼鐵產量高"

來源:趣味百科館 1.38W

中國河北的鋼鐵產量世界最高。從2002年開始至今,河北省粗鋼產量連續17年位居全國第一。

"河北,美國,日本三者誰的鋼鐵產量高"

全世界的鋼鐵產量排名:

第一名,中國(除去河北)

第二名,中國河北(除去唐山)

第三名,中國河北唐山(不包括隱瞞產量)

第四五六七八,日美印俄韓

第九名,中國河北唐山的隱瞞產量

第十名,德國



二戰時,美國和日本的軍事差距到底有多大

差別特別巨大,就是全方面的。

空軍實力:

部分武器最高年產量:

飛機:美國96318、德國39807,蘇聯40300,英國26461,日本28180

空軍實力:美國100分。德國35%,英國35%,蘇聯15%,日本10%

飛機產量對比(架)

1942年:美國47836,蘇聯25436,英國23672,德國15409,日本8861

1943年:美國85898,蘇聯34900,英國26263,德國24807,日本16693

1944年:美國96318,蘇聯40300,英國26461,德國39807,日本28180

陸軍坦克產量,美國比日本高的高,只不過1944年德國戰敗在即,日本也眼看不行了,美國武器生產開始剎車。因此美國武器產量只是一個熱身階段,未達到高峯,

坦克年產量:美國3.7萬,蘇聯2.9萬,德國1.8萬,日本悲劇.

坦克產量對比(輛)

1942年:美國26334,蘇聯24758,德國3975,日本1165

1943年:美國37148,蘇聯24227,德國13084,日本776

1944年:美國21267,蘇聯29029,德國18057,日本342

火炮產量,美國同樣強過日本太多。美國年產最高22.09萬,日本僅……

火炮產量(萬門)

1942年:美國18.76,蘇聯12.71,日本1.34

1943年:美國22.09,蘇聯13.03,日本2.77

1944年:美國10.3,蘇聯12.24,日本8.44

機槍產量(萬挺)

1942年:美國66.2,蘇聯35.61,日本7.1

1943年:美國83.0,蘇聯45.85,日本11.3

1944年:美國79.8,蘇聯43.91,日本15.6

步槍產量(萬支)

1942年:美國154.1,蘇聯404.9,日本44.0

1943年:美國568.3,蘇聯343.62,日本63.4

1944年:美國348.9,蘇聯245.0,日本88.5

艦艇產量(萬噸)

1942年:美國86

1943年:美國261

1943年:美國286,日本46(戰時最高峯)

商船產量(萬噸)

1942年:美國548,日本26

1943年:美國1145,日本77

1943年:美國928,日本170

幾組數據,看出邪惡美帝對比德國和蘇聯,日本的絕對優勢!

鋼鐵產量:美國8132萬噸 德國3460萬噸 蘇聯1800萬噸(1940) 英國1300萬噸 日本765萬噸

發電量: 美國2675億度 德國700億度 蘇聯323億度 英國382億度 日本386億度

石油產量:美國22985萬噸 德國200萬噸(最高1000萬噸),日本本土幾乎不產油(最高700萬噸),蘇聯2000萬噸,

(德國,日本含佔領區,蘇聯2000萬噸石油產量看似多,但是丟掉煤炭產區後,許多石油當煤炭燒了發電,實際上蘇聯每年的油料供應與德國差不多,每年大約500萬噸。在石油方面,美國石油產量佔全世界70%,無其他國家可比的地位。)

石油說明:

德國石油情況最好的一年,

1943年:石油產量約20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500萬噸,進口石油240萬噸,繳獲石油幾十萬噸,合計約1000萬噸.

1944年:石油產量約17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200萬噸,進口石油約100萬噸,合計約470萬噸.

日本石油情況:

1940年石油產量約900萬噸,足以滿足日本的需要.

1942年初日軍攻佔了南洋油田,在日軍到達前當地石油公司將油田和煉油廠進行了破壞,1942年的產量下降到不足400萬噸,當年日本實際運回國內約150萬噸.

經過修復,1943年產量恢復到約700萬噸的戰時最高峯,日本實際運回國內約200萬噸.1944年產量下降到約500萬噸,實際運回國內只有約70萬噸.日本之所以運回的不多,一是受運輸能力的制約,二是由於美軍的襲擊使許多石油被摧毀,三是維持東南亞佔領區本身也要消耗.到1944年底日本本土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被美軍切斷,已無法運回一船油.

德國在44年:火炮、戰車、飛機三個技術裝備項目上基本趕上了德國,雖然數量上或多或少還有些差距,但是德國憑藉在技術裝備領域的“精密追求”,其產能甚至有可能超過了蘇聯

而在彈藥領域,德國則未必落後於蘇聯,至少炮彈數量上看不出劣勢

而在輕武器方面,蘇聯除了在衝鋒槍和機槍項目上佔據極大地優勢,其它項目倒也和德國相差無多,而德國則憑藉着突擊步槍和單兵火箭彈兩個項目的不對稱優勢,或多或少彌補了自己的劣勢

而在這一年,德國的導彈已經開始量產,潛艇也有相當數量的產出,這些都是蘇聯軍工業所沒有的

因此綜合來看,德國軍工業在這一年實際上已經趕上,甚至有可能超過了蘇聯也未可知

二戰時,美國軍事工業最高已經可以年產飛機10萬架、坦克4萬餘輛,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8萬多輛坦克,其中近半數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軍用汽車的年生產能力更是達到百萬輛的規模。海軍裝備方面,1941-1945年,美國共建造了航空母艦(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

1日本VS美國

1、戰爭潛力:由於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餘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中,日本國民經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 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爲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但儘管如此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裏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要注意的是,這是日本已經戰爭狀態後的數據對抗美國和平狀態下的數據。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峯,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鬥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坦克。由於日軍坦克在戰鬥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峯時爲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鬥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藥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着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藥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藥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鬥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準軍事人員。

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徵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萬人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只有225萬人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這只是戰鬥武器,如果算上軍需的話,日本基本上連一絲勝利的曙光都不會有,以硫磺島爲例,不提海空力量,光說陸軍,當時日軍駐紮了2.3萬人,美國投入70000人左右,美國爲整個戰役準備的各型槍彈平均到每個日本人頭上是10000發以上,而相比之下,日本平均到美國人頭上不過區區個位數,更不用提美國人吃着想吐的肉罐頭和日本人吃個飯糰都要搓下來點下頓接着吃的差別,這場仗在開打前結果已經註定了,美國武器生產之外,萬噸級的商船兩個海岸線平均一週左右就吐出一艘,最短的只有4天,而且全國十數個大小船廠同時開建,就是再強悍的狼羣也架不住這種規模的羊羣,撐不死也給碾壓死了 。

二次大戰時期(特別是太平洋戰爭1942-1945),日本德國蘇聯美國年鋼產量各是多少?

二戰期間各主要交戰國鋼產量對比:

德國:1940年2154萬噸,1942年2048萬噸。

德國(含佔領區):1940年2610萬噸,1941年3180萬噸,1942年3210萬噸,1943年3460萬噸,1944年2850萬噸。

意大利:1940年226萬噸

日本:1940年686萬噸,1943年765萬噸。

英國::1940年1230萬噸,1943年1300萬噸。

蘇聯:1940年1832萬噸,1942年810萬噸,1943年850萬噸,1944年1000萬噸,1945年1230萬噸。

美國:1940年6076萬噸,1941年7510萬噸,1943年8059萬噸,1944年8132萬噸。

爲什麼中國鋼產量這麼高,比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

是這樣的,從90年代開始,中國進入房產熱和基建熱

當時鋼材真心賺錢,連地槽鋼都有人搶,你隨便從鋼廠引進一條二手的生產線,大約2-4億,半年就回本了

這種情況下,各地真心是大上鋼鐵廠

反過來,國外由於成本,尤其是環境成本太高,普遍放棄鋼鐵行業,向中國進行轉移

2000年後,鋼鐵價格有所下降,但已經進去的企業那麼容易出來,所以紛紛擴大規模,試圖靠成本擊垮其他對手,實現贏家通吃

於是鋼鐵廠越來越多,之後雖然不景氣,但騎虎難下,只能硬着頭皮上

所以有個笑話,中國河北唐山鋼鐵產量、中國河北唐山瞞報鋼鐵產量,就足以列入世界鋼鐵總產量的前10強了

二戰的時候世界各國軍事力量對比

美國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早在很早之前,美國的整體力量就已經非常的強大了,就拿經濟來說,在1940年的時候,美國就已經達到了2000多億美元,當時,美國的兵力已經有1050萬人,還配有很多非常先進的武器。

中國在二戰期間是一個剛從封建社會掙扎出來的處在動盪年代的國家,當時的經濟並不景氣,訓練有素的士兵不多,還有幾十萬的民兵,武器也大多是自己製造的或者是從敵人那裏奪來的,整體實力不容樂觀。好在當時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最終打敗了侵略者,纔有了今天中國的繁榮昌盛!

日本在當時的經濟是很不錯的,有283億美元,雖然日本地方不大,但是配備的軍事力量和武器還是非常先進的,但是和美國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德國在希特勒的帶領下,經濟發展的非常富有,有561億美元,比日本還要好,然後希特勒爲了能夠增強軍事力量,開始製造一些先進的武器和軍火,這爲他後來發動戰爭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蘇聯應該是二戰的時候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了,他的工業革命進行的比較早,軍隊的人數從最初的600萬人發展到後期的1200萬人,軍隊的人數也是非常龐大的,除此之外,蘇聯還生產塔克和火炮等軍火,據統計,在二戰時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還有大量的火炮。

擴展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饑饉、缺醫少藥、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爲7000萬;

歐非戰場約佔23,歐非戰場死亡人員中的13是死於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集體屠殺、虐殺的,佔二戰中遭交戰各方刻意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

在這7000萬人中蘇聯佔2660萬(1941年-1945年,軍人佔35%,蘇聯方面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

中國約佔180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軍人約佔15%,另外因戰爭造成的傷病者累計約1600萬人次,因此傷亡累計約爲3500萬人)。

7000萬人按死因可分爲三類:一是死亡的軍人;二是死於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三是死於戰爭相關原因的人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人死亡人數合計約有1800多萬(不含死亡的俘虜);

死於交戰各方刻意殺戮的平民和戰俘大概也有1800多萬(其中80%以上死於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之手);

而死於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饑饉、缺醫少藥、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等的人數則在1500-3000多萬(這個主觀性比較強,看所在國怎麼劃定相關原因的範圍了,中華民國和蘇聯等國後來都大幅調增了各自的死亡人數,正因如此二戰死亡人數便有了5000~7000萬的變化)。

比如中華民國所列的傷亡數爲3500萬,其中死亡佔1800萬,而在這死亡的1800萬人中屬於前兩類死因的人數大概佔20%。

蘇聯前兩類的死亡人數則要佔到死亡總數的一半以上,中華民國死亡的1800萬人中還包括了諸如1942年河南大旱引發饑荒而死亡的300多萬人以及其他非淪陷區各種原因的非正常死亡,因爲戰爭導致救援無力災情擴大,把這些死亡列入也是合理的。

而抗戰勝利後不久中華民國所公佈的死亡人數爲800多萬,統計標準有所變化。

軍隊在戰爭中的損失(減員)一般由死亡、傷病、被俘、失蹤等幾部分構成,而軍人的死亡又包括陣亡、因傷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以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的損失爲例:

蘇軍損失累計爲2959.3萬。其中死亡爲681.7萬(陣亡佔76%,因傷致死佔16%,因病、事故等死亡佔8%),被俘或失蹤爲445.6萬,傷病累計爲1832萬人次(受傷佔82.9%,因病減員佔16.6%,凍傷佔0.5%)。

另外,軍隊所處的戰爭態勢不同,其損失的構成便有極大差別,以蘇德戰爭期間的蘇軍爲例,蘇軍的歷年月均損失爲:

1941年71萬,1942年61.4萬,1943年65.5萬,1944年57.3萬,1945年70萬,相差並不太大,損失最慘的1941年與損失最輕微的1944年之比不過爲1.24倍,但其歷年損失中死、傷、俘構成比例卻有天壤之別,其1941年死亡及被俘失蹤人員月平均爲49.6萬;

1942年爲27.1萬,1943年19.2萬,1944年14.7萬,1945年18.6萬,其高低之差達3.37倍以上。

一般來說,處於進攻的一方其傷員所佔比例較大,而敗退的一方,由於其傷員無法及時撤出,或最終成爲俘虜,或因得不到有效醫治而死亡,因此敗退的一方其損失中死亡、被俘人員所佔的比例一般都較大,其中又尤以被合圍的部隊最爲典型。

如被合圍在斯大林格勒的28萬德軍,除了3萬多傷員空運出圍外,剩下的就非死即俘了。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所遇也有類與此,一個個的島嶼成了已喪失制海權的日軍的死亡陷阱,死亡成了絕大部分守島日軍的歸宿。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國鋼鐵產量佔全球56%,日本僅5%卻能掌握全球定價權,憑啥?

2020年我國的鋼材產量高達13.25億噸,產量佔到了全球67%,其間粗鋼產量高達10.53億噸,在全球商場中的比例抵達56.5%,鋼材每年可爲我國賺取將近4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是我國對外出口的支柱性工業之一。

我國在鋼鐵工業方面樹立起了全球性的競爭力,一方面是跟我國人力本錢有關,另一方面是我國的鋼鐵需求商場促就的我國鋼鐵企業規模化優勢有關。

我們的邦鄰日本,人工本錢是我國的4倍,但是最近這10年來,每年所出產的粗鋼產量也接近1億噸,並且出口的比例逐年加大,有意思的是日本出產鋼材的本錢,還比我國要低,甚至國內許多鋼材企業也不得不招認,在全球鋼材商場,日本的商場比例不到5%,卻掌握了全球鋼材商場的定價權,雖然我國佔有了全球2/3的產量,也說得不算。

那麼這是爲什麼呢?

本年上半年鐵礦石價格一路飛漲,一度飆漲到1701元/噸,這也讓國內許多鋼鐵企業壓力倍增,由於這會導致鋼材的出產本錢大幅前進,不過最近短短的一個月裏,鐵礦石期貨主力合約下跌了18%,合約報收852.5元每噸。

關於國際商場上鐵礦石價格的漲跌高低,國內鋼企可謂是小心謹慎,關於國內利潤綿薄的中小鋼鐵企業而言影響巨大,相反日本的鋼鐵企業相對而言就比較沉着,影響就相對小許多,那麼日本相同也是全部進口鐵礦石,怎樣就不擔心呢?

原因在於,由於日本鋼鐵製造業展開較早,日本本國又沒有鐵礦石資源供給,因此日本財團鉅子很早就對鐵礦石等重要資源要素進行了海外出資,在全球鐵礦石的主產區都有本錢布局。

在澳洲、加拿大、印度、智利和巴西等鐵礦石首要產區,都有日本鋼鐵工業本錢的出資。比方,日本新日鐵、三井、住友控制羅布河公司 43%的股份;三井控制 MBR 公司 50%的股份; JFE 與 CVRD各控股 50%合資開發 Fabrica Nova 礦山;三菱控制加拿大 IOC 公司 28%的股份;三井在 BHP 的 Newman 和 Jimblebar 礦山分別佔有10%和 4.2%的股份。

經過對上游資源的控制,這些日本鋼鐵工業鉅子在國際商場鐵礦石價格的上漲,可以在上游完成獲利,然後緩衝在下賤粗鋼商場的薄利甚至虧本。由於有日這些日本鋼鐵鉅子的持股,因此近年來日本鋼鐵工業在鐵礦石價格商洽中總是首先抵達提價協議,這又變相地前進了日本鋼鐵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其次,雖然從鋼鐵產量上而言,我國是日本的10倍,但是在國際商場佔有率方面,直到2006年我國才逾越日本,在2020年全年日本估計出口鋼材3214萬噸,我國鋼材出口量爲5367萬噸,依然沒有逾越日本的二倍,日本不如我國10%的產量,卻創出這樣的出口量,說明在國際商場頗有競爭力。

其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於日本將鋼鐵這些勞動密集型工業,轉化爲了技術密集型,爲了儘量下降本錢,日本鋼鐵鉅子採用了多種手段,精簡人員和下降人員開支,把一些技術含量低的流程外包給了中小企業,然後削減不必要的人員裝備,此外還經過合併重組進行大規模的裁人,到了2010年日本鋼鐵工業的從業人員只要21萬人了。

第三個就是,日本在鋼鐵工業的鐵礦石和原燃料運送確保環節,在遠洋運送船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創新,然後使得日本的遠洋海運和港口設備等物流本錢發生了全球性的競爭力,培養出了日本三大海運公司,以至於這三大海運公司都可以對鐵礦石的期貨價格發生控制能力。

跟歐洲和美國比較,日本進口鐵礦石和原燃料的海運間隔,遠高於美國和歐洲多個工業國,所以日本想方設法的展開大型專用船來下降遠洋原燃料的費用。這也讓日本的海運業在全球礦產運送商場具有了肯定競爭力。

比方在1995年,日本的三大航運公司之一的商船三井就在我國成立了子公司,開始爲我國鋼鐵工業供給運送服務,2004年商船三井就跟上海寶鋼簽署了20年的運送協議,2007年再一次簽署長期承運協議,很快日本的另一大海運鉅子川崎汽船也在我國拓展業務,沙鋼跟川崎汽船也簽署了10年期的運送合同,爾後武漢鋼鐵、首鋼均與川崎集團簽署長達10年以上的運送合同。

而當時,我國本國的海運公司競爭力都遠不如日本三大海運鉅子,甚至我國最大的海運鉅子我國遠洋都節節敗退,甚至讓我國遠洋年度鉅虧72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