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而同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7.52K

意思是:謀:商量。事先沒有商量,言行都保持一致

不謀而同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不謀而同

成語發音:bù móu ér tóng

成語解釋:謀:商量。事先沒有商量,言行都保持一致

成語出處:唐 韓愈《請上尊號表》:“考其所陳,中於義理,天人合願,不謀而同。”

成語繁體:不謀而同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想法、行動一致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不謀而合 

成語例句: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一節:“或訓鬢髮,或訓頭飾,幹寶更以爲馬髴,與我所想象的,正不謀而同。”



不謀而同是什麼意思?

【拼音】 bù móu ér tóng

【解釋】 謀:商量;同:相同。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出處】 《三國志·魏書·張既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諸將不謀而同,似有天數。”

【例子】 無

【近義詞】 不謀而合

【相關】百度“不謀而同”

不謀而同什麼意思?有什麼歷史典故?反義詞和近義詞是什麼?

編號 2107 成語 不謀而同 注音 ㄅㄨˋ ㄇㄡˊ ㄦˊ ㄊㄨㄥˊ 漢語拼音 bù móu ér tóng 釋義 義參「不謀而合」。

見「不謀而合」條。

典源 此處所列爲「不謀而合」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書.卷一○○.敘傳上》囂問彪曰:「往者周亡,戰國並爭,天下分裂,數世然後乃定,其抑者從橫之事復起於今乎?將承運迭興在於一人也?願先生論之。」

對曰:「周之廢興與漢異。

昔周立爵五等,諸侯從政,本根既微,枝葉強大,故其末流有從橫之事,其勢然也。

漢家承秦之制,並立郡縣,主有專己之威,臣無百年之柄,至於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國嗣三絕,危自上起,傷不及下,故王氏之貴,傾擅朝廷,能竊號位,而不根於民。

是以即真之後,天下莫不引領而嘆,十餘年間,外內騷擾,遠近俱發1>,假號雲合2>,鹹稱劉氏3>,不謀而同辭。

方今雄桀帶州城者,皆無七國世業之資。

《詩》雲:『皇矣上帝,臨下有赫,鑑觀四方,求民之莫。

』今民皆謳吟思漢,鄉仰劉氏,已可知矣。」

〔註解〕(1)遠近俱發:無論遠近,都發兵起事。

(2)假號雲合:起事者像雲一般地聚合。

假號,指稱起事者自立的名號,亦用以代稱起事者。

(3)劉氏:指漢朝宗氏。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爲「不謀而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不謀而合」原作「不謀而同」,見於《漢書.卷一○○.敘傳上》。

班彪是班固的父親,爲東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

漢末王莽篡漢,天下大亂,二十餘歲的班彪避難於天水,依附於反對新莽的隗(ㄨㄟˇ)囂,並藉機對他曉以大義,希望他能歸附漢室。

有一次,隗囂問班彪:「以前周王朝崩毀,戰國羣雄並起,天下分裂,歷經好幾代才又歸於統一。

今天的情況也是如此,不知先生您認爲天下將由誰來統一?」班彪便回答道:「漢室之所以衰亡,是因爲成帝當年過度借重外戚勢力處理國政,讓王氏家族掌握大權,接下來哀、平二帝在位時間又短,所以纔會讓王莽有機可趁。

但王莽雖然取得政權,卻沒有獲得民心,天下百姓其實無不盼望能脫離其統治。

十幾年來,人心思變,羣雄並起,各處好漢未事先商量,就都以恢復漢室爲號召。

從這裏應該可以明顯看出,未來將會是誰統一天下。」

班彪的這段話,其實就是告訴隗囂天下仍是屬於漢王朝,況且各路豪傑「鹹稱劉氏,不謀而同辭」,這樣的形勢也是隗囂所不能阻擋的。

後來「不謀而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裏演變而出,用來指事先未經商量,而意見、行爲卻一致,出現「不謀而合」的書證如晉.幹寶《搜神記》卷二:「二人之言,不謀而合。」

即用以描述有二人各自傳述其所見之石子岡靈異現象,兩人並不相識,但所說的內容卻相吻合,幹寶藉以強調此說的真實性。

書證 01.《漢書.卷一○○.敘傳上》:「十餘年間,外內騷擾,遠近俱發,假號雲合,鹹稱劉氏,不謀而同辭。」

(源)02.宋.蘇軾〈居士集敘〉:「士無賢不肖不謀而同曰:『歐陽子,今之韓愈也。

』」 用法說明近義詞:

反義詞:辨識 參考語詞 不謀而合

不謀而合啥意思

不謀而合意思是指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亦稱“不謀而同”。來自晉·幹寶《搜神記》卷二:“二人之言,不謀而合。”和不約而同近義。不約而同出自於漢.司馬遷《史記.平津候.主父偃列傳》:“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它的反義詞有衆說紛紜、言人人殊、見仁見智。

它的反義有衆說紛紜、言人人殊、見仁見智。這個意思不難理解,比如說是沒有提前通知,但所有人都不謀而同參加公益活動。就是你的動作行爲和別人的一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