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什麼時期

來源:趣味百科館 1.09W

是土地革命時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是毛澤東在1930年給林彪的一封信。是爲答覆林彪散發一封對紅軍前途究竟應該如何估計徵求意見的信。毛澤東在這封信中批評了林彪以及黨內一些同志對時局一種悲觀的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開刊行這封信時不要提他姓名。毛澤東同意了這個意見。在收入本書第一版的時候,這封信改題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評林彪的地方作了修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什麼時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什麼時候寫的

1930年1月,毛澤東給林彪的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答了對"紅旗能打多久"的疑問,提出了中國革命和武裝道路的基本思想,標誌着毛澤東關於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基本形成。

成語:星星之火 拼音:xīng xīng zhī huǒ

成語解釋: 一點點小火星。比喻開始時策小,但有遠大發展前途的新事物。

成語出處: 《書·盤庚上》:“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澤東什麼時期說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是毛澤東在1930年給林彪的一封信中提到的。

原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全文)

(一九三〇年一月五日)

在對於時局的估量和伴隨而來的我們的行動問題上,我們黨內有一部分同志還缺少正確的認識。他們雖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來,卻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來的可能。因此他們不贊成爭取江西的計劃,而只贊成在福建、廣東、江西之間的三個邊界區域的流動遊擊,同時也沒有在游擊區域建立紅色政權的深刻的觀念,因此也就沒有用這種紅色政權的鞏固和擴大去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觀念。他們似乎認爲在距離革命高潮尚遠的時期做這種建立政權的艱苦工作爲徒勞,而希望用比較輕便的流動遊擊方式去擴大政治影響,等到全國各地爭取羣衆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個地步了,然後再來一個全國武裝起義,那時把紅軍的力量加上去,就成爲全國範圍的大革命。他們這種全國範圍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爭取羣衆後建立政權的理論,是於中國革命的實情不適合的。他們的這種理論的來源,主要是沒有把中國是一個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互相爭奪的半殖民地這件事認清楚。

如果認清了中國是一個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互相爭奪的半殖民地,則

一,就會明白全世界何以只有中國有這種統治階級內部互相長期混戰的怪事,而且何以混戰一天激烈一天,一天擴大一天,何以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

二,就會明白農民問題的嚴重性,因之,也就會明白農村起義何以有現在這樣的全國規模的發展。

三,就會明白工農民主政權這個口號的正確。

四,就會明白相應於全世界只有中國有統治階級內部長期混戰的一件怪事而產生出來的另一件怪事,即紅軍和游擊隊的存在和發展,以及伴隨着紅軍和游擊隊而來的,成長於四圍白色政權中的小塊紅色區域的存在和發展(中國以外無此怪事)。

五,也就會明白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鬥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鬥爭發展的必然結果;並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六,也就會明白單純的流動遊擊政策,不能完成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任務,而朱德毛澤東式、方誌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是經由鄉赤衛隊、區赤衛大隊、縣赤衛總隊、地方紅軍直至正規紅軍這樣一套辦法的,政權發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擴大的,等等的政策,無疑義地是正確的。

必須這樣,才能樹立全國革命羣衆的信仰,如蘇聯之於全世界然。必須這樣,才能給反動統治階級以甚大的困難,動搖其基礎而促進其內部的分解。也必須這樣,才能真正地創造紅軍,成爲將來大革命的主要工具。總而言之,必須這樣,才能促進革命的高潮。 犯着革命急性病的同志們不切當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觀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這種估量,多半是從主觀主義出發。其結果,無疑地是要走上盲動主義的道路。

另一方面,如果把革命的主觀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這也是一種不切當的估量,又必然要產生另一方面的壞結果。因此,在判斷中國政治形勢的時候,需要認識下面的這些要點:(一)現在中國革命的主觀力量雖然弱,但是立足於中國落後的脆弱的社會經濟組織之上的反動統治階級的一切組織(政權、武裝、黨派等)也是弱的。這樣就可以解釋現在西歐各國的革命的主觀力量雖然比現在中國的革命的主觀力量也許要強些,但因爲它們的反動統治階級的力量比中國的反動統治階級的力量更要強大許多倍,所以仍然不能即時爆發革命。現時中國革命的主觀力量雖然弱,但是因爲反革命力量也是相對地弱的,所以中國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會比西歐快。

(二)一九二七年革命失敗以後,革命的主觀力量確實大爲削弱了。剩下的一點小小的力量,若僅依據某些現象來看,自然要使同志們(作這樣看法的同志們)發生悲觀的念頭。但若從實質上看,便大大不然。這裏用得着中國的一句老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就是說,現在雖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發展會是很快的。它在中國的環境裏不僅是具備了發展的可能性,簡直是具備了發展的必然性,這在五卅運動⑷及其以後的大革命運動已經得了充分的證明。我們看事情必須要看它的實質,而把它的現象只看作入門的嚮導,一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這纔是可靠的科學的分析方法。

(三)對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也是這樣,決不可只看它的現象,要去看它的實質。當湘贛邊界割據的初期,有些同志真正相信了當時湖南省委的不正確的估量,把階級敵人看得一錢不值;到現在還傳爲笑談的所謂“十分動搖”、“恐慌萬狀”兩句話,就是那時(一九二八年五月至六月)湖南省委估量湖南的統治者魯滌平的形容詞。在這種估量之下,就必然要產生政治上的盲動主義。但是到了同年十一月至去年二月(蔣桂戰爭尚未爆發之前)約四個月期間內,敵人的第三次“會剿”臨到了井岡山的時候,一部分同志又有“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提出來了。

其實,那時英、美、日在中國的鬥爭已到十分露骨的地步,蔣桂馮混戰的形勢業已形成,實質上是反革命潮流開始下落,革命潮流開始復興的時候。但是在那個時候,不但紅軍和地方黨內有一種悲觀的思想,就是中央那時也不免爲那種表面上的情況所迷惑,而發生了悲觀的論調。中央二月來信就是代表那時候黨內悲觀分析的證據。

(四)現時的客觀情況,還是容易給只觀察當前表面現象不觀察實質的同志們以迷惑。特別是我們在紅軍中工作的人,一遇到敗仗,或四面被圍,或強敵跟追的時候,往往不自覺地把這種一時的特殊的小的環境,一般化擴大化起來,彷彿全國全世界的形勢概屬未可樂觀,革命勝利的前途未免渺茫得很。所以有這種抓住表面拋棄實質的觀察,是因爲他們對於一般情況的實質並沒有科學地加以分析。如問中國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來,只有詳細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種矛盾是否真正向前發展了,才能作決定。既然國際上帝國主義相互之間、帝國主義和殖民地之間、帝國主義和它們本國的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發展了,帝國主義爭奪中國的需要就更迫切了。

帝國主義爭奪中國一迫切,帝國主義和整個中國的矛盾,帝國主義者相互間的矛盾,就同時在中國境內發展起來,因此就造成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一天天擴大、一天天激烈的混戰,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就日益發展起來。伴隨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軍閥混戰而來的,是賦稅的加重,這樣就會促令廣大的負擔賦稅者和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發展。伴隨着帝國主義和中國民族工業的矛盾而來的,是中國民族工業得不到帝國主義的讓步的事實,這就發展了中國資產階級和中國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中國資本家從拚命壓榨工人找出路,中國工人則給以抵抗。

伴隨着帝國主義的商品侵略、中國商業資本的剝蝕和政府的賦稅加重等項情況,便使地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貸的剝削更加重了,農民則更加仇恨地主。因爲外貨的壓迫、廣大工農羣衆購買力的枯竭和政府賦稅的加重,使得國貨商人和獨立生產者日益走上破產的道路。因爲反動政府在糧餉不足的條件之下無限制地增加軍隊,並因此而使戰爭一天多於一天,使得士兵羣衆經常處在困苦的環境之中。因爲國家的賦稅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戰禍的日廣一日,造成了普遍於全國的災荒和匪禍,使得廣大的農民和城市貧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因爲無錢開學,許多在學學生有失學之憂;因爲生產落後,許多畢業學生無就業之望。如果我們認識了以上這些矛盾,就知道中國是處在怎樣一種皇皇不可終日的局面之下,處在怎樣一種混亂狀態之下。就知道反帝反軍閥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樣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會要到來。

毛澤東發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其中他充滿詩意的語言反映了

1、歷史背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是毛澤東在1930年給林彪的一封信。是爲答覆林彪散發一封對紅軍前途究竟應該如何估計徵求意見的信。針對紅四軍內部瀰漫的悲觀情緒進行一次系統的批評,闡明他對中國革命和紅軍前途的看法。

2、他充滿詩意的語言反映了他百折不撓,對革命充滿信心的情懷。

3、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和新民主主義理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義:

1、毛澤東在這篇文章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深入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擴大紅軍和地方武裝,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思想,爲後來形成的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毛澤東首次提出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想觀點,教育黨和紅軍要看到中國革命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本質,而不要被反革命暫時的強大的現象所迷惑,是毛澤東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思想的雛形。

3、毛澤東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句成語描繪了中國革命高潮必將到來的景象,通過形象化的描繪,毛澤東批評了當時黨和紅軍中存在的悲觀右傾的思想,同時也告誡不能患有左傾急躁病,進而號召黨和紅軍滿懷必勝的革命信念和意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什麼時候寫的?

作者:毛澤東

寫作時間:1930年1月5日

選自《毛澤東選集》(全四卷)第一卷。(1951年8月收入。)

這是毛澤東給林彪的一封信,是爲答覆林彪散發的一封對紅軍前途究竟應該如何估計的徵求意見的信。毛澤東在這封信中批評了當時林彪以及黨內一些同志對時局估量的一種悲觀思想。一九四八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開刊行這封信時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澤東同意了這個意見。在收入本書第一版的時候,這封信改題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評林彪的地方作了刪改。

自毛澤東領導工農紅軍開闢農村革命根據地,探索出“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之後,黨和紅軍內部不少人仍然對革命前途表示出悲觀情緒。到了1929年年底,這種情緒依然在黨和軍隊內瀰漫。時任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的林彪在一部分人當中散發了一份對紅軍前途究竟如何估計的徵求意見信。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寫信給予了答覆,批評了林彪以及黨內一些同志對時局估量的悲觀思想。在信中,毛澤東指出:“這裏用得着中國的一句老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就是說,現在雖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發展會是很快的。它在中國的環境裏不僅是具備了發展的可能性,簡直是具備了發展的必然性”。由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成了中國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取得徹底勝利的代表性表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什麼事件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恢復和建立共產黨的組織,建立革命政權和赤衛隊。與此同時,經過團結、教育、改造工作。至1928年2月底,包括寧岡全縣,遂川西北部,永新、酃縣、茶陵等縣部分地區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建成。

"/>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