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譽爲賞,以毀爲罰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18W

意思是:譽:讚揚;毀:批評。指受人讚揚的官員應嘉獎,受人批評的官員應懲罰

以譽爲賞,以毀爲罰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以譽爲賞,以毀爲罰

成語發音:yǐ yù wéi shǎng,yǐ huǐ wéi fá

成語解釋:譽:讚揚;毀:批評。指受人讚揚的官員應嘉獎,受人批評的官員應懲罰

成語出處:春秋·齊·管仲《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譽爲賞,以毀爲罰也。”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例句:戰國·韓·韓非《韓非子·有度》:“以譽爲賞,以毀爲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比周以相爲也。”



《韓非子》卷6有度詩解 1法公去私釋法亡本

《韓非子》卷6有度詩解 1法公去私釋法亡本

題文詩:

國無常強,亦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其國強

奉法者弱,則其國弱.荊莊王並,國二十六,

地三千里,氓社稷也,而荊以亡.齊桓公並,

國三十啓,地三千里,氓社稷也,而齊以亡.

今皆亡國,羣臣官吏,皆務所亂,不務所治.

亂弱釋法,而私其外,負薪救火,亂弱甚矣.

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國治

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兵強敵弱.審得失有,

法度制者,加羣臣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僞

審得失有,權衡稱者,以聽遠事,主不欺以,

天下輕重.今主反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

而下比周以黨舉官,則民務交,不求用法.

官之失能,故其國亂.以譽爲賞,以毀爲罰,

則其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私,比周相爲.

忘主外交,進其黨羽,其下所以,爲上者薄.

交衆羽多,外內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

故忠臣危,死於非罪,良臣伏矣奸邪之臣,

安利無功,奸臣進矣.此亡之本,不得不亡.

【原文】繁體

有度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荊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裏;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齊桓公並國三十,啓地三千裏;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齊以亡。燕襄王以河爲境,以薊爲國,襲涿、方城,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盡陶、魏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佈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荊莊、齊桓公,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今皆亡國者,其羣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羣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僞;審得失有權衡之稱者,以聽遠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於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以譽爲賞,以毀爲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比周以相爲也。 

忘主外交,以進其與,則其下所以爲上者薄也。交衆、與多,外內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於非罪,奸邪之臣安利於無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則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則奸臣進矣。此亡之本也。

【原文】簡體

有度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荊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齊桓公並國三十,啓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齊以亡。燕襄王以河爲境,以薊爲國,襲涿、方城,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盡陶、魏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佈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荊莊、齊桓公,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今皆亡國者,其羣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羣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僞;審得失有權衡之稱者,以聽遠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於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以譽爲賞,以毀爲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比周以相爲也。

忘主外交,以進其與,則其下所以爲上者薄也。交衆、與多,外內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於非罪,奸邪之臣安利於無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則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則奸臣進矣。此亡之本也。

【譯文】

   國家沒有永久的強、也沒有永久的弱。執法者強國家就強,執法者弱國家就弱。楚莊王併吞國家二十六個,開拓疆土三千里、莊王滅了他國,楚也就衰弱了。齊桓公吞併國家三十個,開闢疆土三千里;桓公滅了他國,齊也就衰弱了。燕昭襄王把黃河作爲國界,把薊城作爲國都,外圍有涿和方城,攻破齊國,平定中山,有燕國支持的就被人重視,無燕國支持的就被人看輕;昭襄王滅了他國,燕也就衰弱了。魏安釐王攻打燕國,救援趙國,奪取河東地,全部攻佔陶、衛領土;對齊用兵,佔領平陸;攻韓,拿下管地,一直打到淇水岸邊;眼陽交戰,楚軍疲敝而退;上蔡、召陵之戰,楚軍敗;魏軍遍佈天下,威振於中原各國;安釐王死,魏隨即衰弱。所以有莊王、桓公在,楚、齊就可以稱霸;有昭襄王、安釐王在,燕、魏就可以強盛。如今這些國家都成了弱國,是因爲它們的羣臣官吏都專幹亂國的事,而不幹治國的事。這些國家混亂衰弱了,又都丟掉國法去營私舞弊,這好比揹着乾柴去救火,混亂衰弱只會加劇。

所以當今之時,能除私慾趨國法的就會民安而國治;能除私行行國法的,就會兵強而敵弱。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制度的,加在羣臣頭上,君主就不會被狡詐虛僞所欺騙;明察得失有衡量標準的,用來判斷遠方事情,君主就不會被天下輕重不一所欺騙。現在若按聲譽選用人才,臣下就會背離君主而在下面聯絡勾結;若憑朋黨關係舉用官吏,臣民就會營求交結而不求依法辦事。所以官吏不稱職的,國家就會混亂。憑好名聲行賞,憑壞名聲處罰,那麼好賞惡罰的人,就會棄公務,行私術,緊密勾結來互相包庇利用。

忘記君主在外搞私人交情,引進他的同黨,那麼這些人爲君主出力就少了。交情廣,黨羽多,內外結成死黨,即使犯了大罪,爲他掩飾的人卻很多。所以忠臣無罪卻遭難而死,奸臣無功卻安然得利。忠臣遭難而死,並不因爲有罪,他們就會隱退;奸臣安然得利並不憑功,他們就會進用。這是國家衰亡的根源。

有度文言文翻譯

1. 文言文有度全文翻譯

原文 國無常強,無常弱。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荊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

齊桓公並國三十,啓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齊以亡。燕襄王以河爲境,以薊爲國,襲涿、方城,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魏安釐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盡陶、魏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佈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荊莊、齊桓公,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

今皆亡國者,其羣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

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羣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僞;審得失有權衡之稱者,以聽遠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 *** 務交而不求用於法。

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以譽爲賞,以毀爲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比周以相爲也。

忘主外交,以進其與,則其下所以爲上者薄也。交衆、與多,外內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

故忠臣危死於非罪,奸邪之臣安利於無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則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則奸臣進矣。

此亡之本也。若是,則羣臣廢慶法而行私重,輕公法矣。

數至能人之門,不一至主之廷;百慮私家之便,不一圖主之國。屬數雖多,非所尊君也;百官雖具,非所以任國也。

然則主有人主之名,而實託於羣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國之廷無人焉。

廷無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務相益,不務厚國;大臣務相尊,而不務尊君;小臣奉祿養交,不以官爲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斷於法,而信下爲之也。

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譽者不能進,非者弗能退,則君臣之間明辯而易治,故主仇法則可也。

賢者之爲人臣,北面委質,無有二心。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順上之爲,從主之法,虛心以待令,而無是非也。

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而上盡制之。爲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頭,下以修足;清暖寒熱,不得不救;鏌鋣傳體,不敢弗搏戚,無私賢哲之臣,無私 事能之士。

故民不越鄉而交,無百里之感。貴賤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

今夫輕爵祿,易去亡,以擇其主,臣不謂廉。詐說逆法,倍主強諫,臣不謂忠。

行惠施利,收下爲名,臣不謂仁。離俗隱居,而以詐非上,臣不謂義。

外使諸候,內耗其國,伺其危險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親,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國聽之。

卑主之名以顯其身,毀國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謂智。此數物者,險世之說也,而先王之法所簡也。

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從王之指;無或作惡,從王之路。"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廢私術,專意一行,具以待任。

" 夫爲人主而身察百官,則日不足,力不給。且上用目,則下飾觀;上用耳,則下飾聲;上用慮,則下繁辭。

先王以三者爲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數,審賞罰。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

獨制四海之內,聰智不得用其詐,險躁不得關其佞,奸邪無所依。遠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辭;勢在郎中,不敢蔽善飾非;朝廷羣下,直湊單微,不敢相逾越。

故治不足而日有餘,上之任勢使然之。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漸以往,使人主失端,東西易面而不自知。

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明主使其羣臣不遊意於法之外,不爲惠於法之內,動無非法。

峻法,所以凌過遊外私也;嚴刑,所以遂令懲下也。威不貳錯,制不共門。

威、制共,則衆邪彰矣;法不信,則君行危矣;刑不斷,則邪不勝矣。故曰: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矩爲度;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爲比。

故繩直而枉木斷,準夷而高科削,權衡縣而重益輕,鬥石設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

刑過不闢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繆,絀羨齊非,一民之軌,莫如法。

厲官威名,退淫殆,止詐僞,莫如刑。刑重,則不敢以貴易賤;法審,則上尊而不侵。

上尊而不侵,則主強而守要,故先王貴之而傳之。人主釋法用私,則上下不別矣。

譯文 國家沒有永久的強、也沒有永久的弱。執法者強國家就強,執法者弱國家就弱。

楚莊王併吞國家二十六個,開拓疆土三千里、莊王滅了他國,楚也就衰弱了。齊桓公吞併國家三十個,開闢疆土三千里;桓公滅了他國,齊也就衰弱了。

燕昭襄王把黃河作爲國界,把薊城作爲國都,外圍有涿和方城,攻破齊國,平定中山,有燕國支持的就被人重視,無燕國支持的就被人看輕;昭襄王滅了他國,燕也就衰弱了。魏安釐王攻打燕國,救援趙國,奪取河東地,全部攻佔陶、衛領土;對齊用兵,佔領平陸;攻韓,拿下管地,一直打到淇水岸邊;眼陽交戰,楚軍疲敝而退;上蔡、召陵之戰,楚軍敗;魏軍遍佈天下,威振於中原各。

2. 百度翻譯文言文怎麼用

第一步:

下載“手機百度翻譯”軟件,打開百度翻譯軟件,在源語言一欄中點擊選擇“文言文”,在翻譯語言一欄中點擊選擇“中文”。

第二步:

在翻譯框中,輸入你所需要翻譯的文言文,翻譯軟件就會自動給你翻譯出中文來了。翻譯效果還不錯的。點擊中間的“轉換”按鈕,還可以快速轉爲中文翻譯文言文了。

3. "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一:度dù

1、量長短的標準。也指按一定計量標準劃分的單位。

《鄭人買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譯文:已經買到鞋子了,才說:“我忘記帶鞋碼了”

2、限度。

《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譯文:生產是有季節的 而使用卻沒有限度,那麼物資一定會很快耗盡。 )

3、制度;法度。

《答司馬諫議書》:“誶法度而修之於朝廷。”

譯文: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4、氣度;度量。

《荊軻刺秦王》:“羣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譯文:羣臣都驚呆了,事情突然發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氣度。

5、計劃;打算。

《答司馬諫議書》:“盤庚不爲怨者故改其度。”

譯文:盤庚不因爲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

6、渡過;越過。

《木蘭詩》:“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譯文: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

7、次;回。

《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譯文:當年在岐王宅裏,常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賞你的藝術

二:度duó

1、量(長短)。

《鄭人買履》:“自度其足而置其座。”(譯文:先測量好自己腳的尺碼,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

2、計算;估計。

《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譯文:藺相如估計秦王雖說答應齋戒,但必定會負約不把城池給趙國,就派他的隨從換上粗布便服。)

3、砍伐。

《左傳·隱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則度之。”

譯文:山上有木材,工匠就砍伐而製成器具。

4. 【求凡事皆有度的閱讀答案】

凡事皆有度 ①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條萬條,但最重要的一條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 *** .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着極限或界限,一l做關節點或臨界點,而超出這個範圍,事物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水的沸點是攝氏一百度,水的凝點是攝氏零度.從攝氏零度到攝氏一百度是水保持液體狀態的溫度範圍.過了這個度,水要麼變成水蒸氣,要麼變成冰. ②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還有幸福和快樂可談嗎?他還可能有所作爲嗎?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 由,過度的自由就會失去自由.一根彈簧在其彈性限度以內,怎麼拉都行,一旦超過了這個度,彈簧就無法復原了.做人做事,爲人處事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度”的這一邊可能是一片燦爛,而“度”的那一邊卻可能是烏雲密佈.日常生活中的“度”,幾乎處處可見. ③例如說話的分寸.話不可不說,不可多說.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人有雙耳雙眼一口,那就應該多聽多看慎言,言多必失.”開玩笑是入際關係的一種潤滑劑,但是忌過度,一過度必傷感情.幽默的言談令人快活,一過度就變成庸俗或是尖刻. ④例如對美的理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美就是適當.”宋玉在他的作品中描寫了東鄰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可見,恰到好處纔是美,而過分或不及則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質和量的辯證統一,都存在一個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過這個限度,性質就轉化,美的事物就會轉化爲醜. ⑤例如對善的理解.對人懷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舉,的確是入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處纔是善.父母對子女的真愛應該是教人自立,激人自強.過度的愛反而會害了子女.行善的範圍也要講究度,豈能像唐僧那樣對妖怪講慈悲,豈能像東郭先生那樣對惡狼講善良,豈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農夫對毒蛇講憐憫.對惡人的善良就是對人民的犯罪. ⑥“度”是大學問.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賢人哲人在他們的學說中都有對“度”的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講“度”.例如量變到一定程度下才會發生質變.儒學講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張順其自然,適應自然;佛學談心理平衡;達爾文談“適者生存”.可見,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⑦有人認爲讀書生智慧.不錯,人的智慧在讀書中會得 到啓迪,經常讀書會使人更睿智,這是不爭的事實.讀書也 有“度”.書不可不讀,書又不可濫讀.書,不可不信,又不可 全信,如果死讀書,讀死書,那麼“盡信書不如無書”. ⑧我們的身邊處處是“度”,藝術講究度,科學講究度,生活講究度,經商講究度,人生講究度.人的一生豈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原文有刪改)1.請選出下列成語中與本文思想主旨相符的一項( ) (2分)A.恰如其分 度日如年 B.適可而止 過猶不及C.患得患失 左右逢源 D.審時度勢 相得益彰2.段②中的畫波浪線句在全文的結構中起什麼作用? (2分)3.段⑦中的畫橫線句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2分)4.參照下面示例,自選內容仿寫一段話.(3分) 示例:有人認爲讀書生智慧.不錯,人的智慧在讀書中會得到啓迪,經常讀書會使人更睿智,這是不爭的事實.仿句:有人認爲 ___________生智慧.不錯,_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不爭的事實. 5.《蘆花蕩》中老頭子因過度自信自尊而導致大菱受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發現“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的這類現象,請爲本文再補充一個事例論據(教科書及生活中的均可,但不能照搬文段中的例子). (3分)參考答案:1.B解析:既要理解本文的主旨,又要理解各選項詞語的意思.、把主旨和選項對應、比照,就能得出答案.拳文主旨:強調要有度,但不能過度.適可而止:做到適當的程度就停止,比喻做事恰到好處.過猶不及: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2.承上啓下 解析:畫波浪線句是一個過渡句,它把上下文連接起來,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3.道理論證 解析:道理論證就是用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其作用是:使論述有權威性,增強說服力.畫線句中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選自《孟子·盡心下》,意思是: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4.(示例)交流人的智慧在交流中會得到昇華 經常交流會使人更聰明.5.示例①:范進中舉後因喜極過度而生悲.示例②:炒菜放入食鹽時,如果不適度,就會讓食者感到不適或難受.示例③:在自然界中,雨水太多.會造成洪澇;雨水太少,會導致乾旱.解析: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就是那些做過了頭,帶來不好的結果的事情.所舉事例要與本文的中心論點一致,論證效果好即可.。

5. 度文言文意思是什麼

①量長短的標準。也指按一定計量標準劃分的單位。《漢書·律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引:十丈。)《鄭人買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②限度。《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

③制度;法度。《答司馬諫議書》:“誶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

④氣度;度量。《荊軻刺秦王》:“羣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⑤計劃;打算。《答司馬諫議書》:“盤庚不爲怨者故改其度。”

⑥渡過;越過。《木蘭詩》:“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涼州詞》:“春風不度玉門關。”

⑦次;回。《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duó

①量(長短)。《齊桓晉文之事》:“度,然後知長短。”《鄭人買履》:“鴰自度其足而置其座。”

②計算;估計。《垓下之戰》:“項主自度不得脫。”《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③砍伐。《左傳·隱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則度之。”

6. 度在文言文念duo時翻譯

度念 duó時,文言文與現代白話的解釋基本相同,表示丈量、計算、推測。如:

《史記·項羽本紀》: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估計

《詩·小雅·巧言》: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揣測

《左傳·隱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丈量

《禮記·王制》:度地居民。釋文:“量也。”

《禮記·少儀》:不度民械。釋文:“計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丈量

文言文度的翻譯

1. 文言文有度全文翻譯

原文 國無常強,無常弱。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荊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

齊桓公並國三十,啓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齊以亡。燕襄王以河爲境,以薊爲國,襲涿、方城,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魏安釐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盡陶、魏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佈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荊莊、齊桓公,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

今皆亡國者,其羣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

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羣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僞;審得失有權衡之稱者,以聽遠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 *** 務交而不求用於法。

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以譽爲賞,以毀爲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比周以相爲也。

忘主外交,以進其與,則其下所以爲上者薄也。交衆、與多,外內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

故忠臣危死於非罪,奸邪之臣安利於無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則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則奸臣進矣。

此亡之本也。若是,則羣臣廢慶法而行私重,輕公法矣。

數至能人之門,不一至主之廷;百慮私家之便,不一圖主之國。屬數雖多,非所尊君也;百官雖具,非所以任國也。

然則主有人主之名,而實託於羣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國之廷無人焉。

廷無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務相益,不務厚國;大臣務相尊,而不務尊君;小臣奉祿養交,不以官爲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斷於法,而信下爲之也。

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譽者不能進,非者弗能退,則君臣之間明辯而易治,故主仇法則可也。

賢者之爲人臣,北面委質,無有二心。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順上之爲,從主之法,虛心以待令,而無是非也。

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而上盡制之。爲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頭,下以修足;清暖寒熱,不得不救;鏌鋣傳體,不敢弗搏戚,無私賢哲之臣,無私 事能之士。

故民不越鄉而交,無百里之感。貴賤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

今夫輕爵祿,易去亡,以擇其主,臣不謂廉。詐說逆法,倍主強諫,臣不謂忠。

行惠施利,收下爲名,臣不謂仁。離俗隱居,而以詐非上,臣不謂義。

外使諸候,內耗其國,伺其危險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親,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國聽之。

卑主之名以顯其身,毀國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謂智。此數物者,險世之說也,而先王之法所簡也。

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從王之指;無或作惡,從王之路。"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廢私術,專意一行,具以待任。

" 夫爲人主而身察百官,則日不足,力不給。且上用目,則下飾觀;上用耳,則下飾聲;上用慮,則下繁辭。

先王以三者爲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數,審賞罰。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

獨制四海之內,聰智不得用其詐,險躁不得關其佞,奸邪無所依。遠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辭;勢在郎中,不敢蔽善飾非;朝廷羣下,直湊單微,不敢相逾越。

故治不足而日有餘,上之任勢使然之。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漸以往,使人主失端,東西易面而不自知。

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明主使其羣臣不遊意於法之外,不爲惠於法之內,動無非法。

峻法,所以凌過遊外私也;嚴刑,所以遂令懲下也。威不貳錯,制不共門。

威、制共,則衆邪彰矣;法不信,則君行危矣;刑不斷,則邪不勝矣。故曰: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矩爲度;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爲比。

故繩直而枉木斷,準夷而高科削,權衡縣而重益輕,鬥石設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

刑過不闢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繆,絀羨齊非,一民之軌,莫如法。

厲官威名,退淫殆,止詐僞,莫如刑。刑重,則不敢以貴易賤;法審,則上尊而不侵。

上尊而不侵,則主強而守要,故先王貴之而傳之。人主釋法用私,則上下不別矣。

譯文 國家沒有永久的強、也沒有永久的弱。執法者強國家就強,執法者弱國家就弱。

楚莊王併吞國家二十六個,開拓疆土三千里、莊王滅了他國,楚也就衰弱了。齊桓公吞併國家三十個,開闢疆土三千里;桓公滅了他國,齊也就衰弱了。

燕昭襄王把黃河作爲國界,把薊城作爲國都,外圍有涿和方城,攻破齊國,平定中山,有燕國支持的就被人重視,無燕國支持的就被人看輕;昭襄王滅了他國,燕也就衰弱了。魏安釐王攻打燕國,救援趙國,奪取河東地,全部攻佔陶、衛領土;對齊用兵,佔領平陸;攻韓,拿下管地,一直打到淇水岸邊;眼陽交戰,楚軍疲敝而退;上蔡、召陵之戰,楚軍敗;魏軍遍佈天下,威振於中原各。

2. "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一:度dù

1、量長短的標準。也指按一定計量標準劃分的單位。

《鄭人買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譯文:已經買到鞋子了,才說:“我忘記帶鞋碼了”

2、限度。

《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譯文:生產是有季節的 而使用卻沒有限度,那麼物資一定會很快耗盡。 )

3、制度;法度。

《答司馬諫議書》:“誶法度而修之於朝廷。”

譯文: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4、氣度;度量。

《荊軻刺秦王》:“羣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譯文:羣臣都驚呆了,事情突然發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氣度。

5、計劃;打算。

《答司馬諫議書》:“盤庚不爲怨者故改其度。”

譯文:盤庚不因爲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

6、渡過;越過。

《木蘭詩》:“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譯文: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

7、次;回。

《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譯文:當年在岐王宅裏,常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賞你的藝術。

二:度duó

1、量(長短)。

《鄭人買履》:“自度其足而置其座。”(譯文:先測量好自己腳的尺碼,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

2、計算;估計。

《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譯文:藺相如估計秦王雖說答應齋戒,但必定會負約不把城池給趙國,就派他的隨從換上粗布便服。)

3、砍伐。

《左傳·隱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則度之。”

譯文:山上有木材,工匠就砍伐而製成器具。

3. 度文言文意思是什麼

①量長短的標準。也指按一定計量標準劃分的單位。《漢書·律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引:十丈。)《鄭人買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②限度。《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

③制度;法度。《答司馬諫議書》:“誶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

④氣度;度量。《荊軻刺秦王》:“羣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⑤計劃;打算。《答司馬諫議書》:“盤庚不爲怨者故改其度。”

⑥渡過;越過。《木蘭詩》:“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涼州詞》:“春風不度玉門關。”

⑦次;回。《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duó

①量(長短)。《齊桓晉文之事》:“度,然後知長短。”《鄭人買履》:“鴰自度其足而置其座。”

②計算;估計。《垓下之戰》:“項主自度不得脫。”《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③砍伐。《左傳·隱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則度之。”

4. 【文言文的翻譯】

原文: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譯文:有個想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腳的尺寸,然後把它擱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準備去集市時,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記了帶量好的尺碼.”於是返回去取腳的尺寸.等到他返回來的時候,集市已經打烊了,最終沒買到鞋,悻悻而歸.有人問:“(你)爲什麼不直接用腳試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5. 求文言文《仁者爲天下度》的翻譯

你好

【原文】

今孝子之爲親度也,將奈何哉?曰:親貧,則從事乎富之;人民寡,則從事乎衆之;衆亂,則從事乎治之。當其於此也,亦有力不足,財不贍,智不智,然後已矣。無敢舍餘力,隱謀遺利,而不爲親爲之者矣。若三務者,孝子之爲親度也,既若此矣。

雖仁者之爲天下度,亦猶此也。曰:天下貧,則從事乎富之;人民寡,則從事乎衆之;衆而亂,則從事乎治之。當其於此,亦有力不足,財不贍,智不智,然後已矣。無敢舍餘力,隱謀遺利,而不爲天下爲之者矣。若三務者,此仁者之爲天下度也,既若此矣。

【翻譯】

現在的孝子爲雙親謀劃,將怎麼樣呢?即是:雙親貧窮,就設法使他們富裕;人數少了,就設法使其增加;人多混亂,就設法治理。當他在這樣做的時候,也有力量不足、財用不夠、智謀不足知,然後才罷了的。但沒有人敢於捨棄餘力,隱藏智謀、遺留財利,而不爲雙親辦事的。像上面這三件事,孝子爲雙親打算,已經如此了。

即使仁者爲天下謀劃,也像這樣。即是:天下貧窮,就設法使之富足;人民稀少,就設法使之增多;人多混亂,就設法治理。當他在這樣做的時候,也有力量不足、財用不夠、智力不足知,然後才罷了的。但沒有人敢捨棄餘力、隱藏智謀、遺留財利,而不爲天下辦事的。像上面這三件事,仁者爲天下謀劃,已經如此了。

6. 文言文"爲"的翻譯

1)成爲,變成。例:①此何遽不爲福乎?②處遂改勵,終爲忠臣。

(2)做。例:①爲之,則難者亦易矣。②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3)作爲,當作。例:①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②何以爲計?

(4)是。例:①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捫之,始知其爲壁也。

(5)以爲,認爲。例:①孰爲汝多知乎!②驟視之,無不驚爲生人者。③竊爲大王不取也!

(6)被。例:①週年處少時,兇強俠氣,爲鄉里所患。②升死,其印爲予羣從所得。

(7)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例:①夫子何命焉爲?②何辭爲?③秦則無禮,何施之爲?

(8)指心理活動。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

(9)有。例:①獨其爲文猶可識曰“花山”。②敢用是爲怨望。

(10)將來,將。例:①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②衆謂予一行爲可以紓禍。

(11)治理。例:①安有爲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驚者?②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動哉!

(12)裝作。例:爲除不潔者,引入。

(13)爲了。例:①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②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爲天下也。

(14)給,替。例:①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②公輸盤爲我爲雲梯。

(15)對,向。例:①不足爲外人道也。②爲天下唱,宜多應者。③爲之奈何?

(16)因爲。例:①盤庚不爲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賢也,爲其不可得而法。

(17)則“於”,在,當。例:爲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而行。

先使一說自爲(爲:作,寫)一說

7. 文言文的翻譯

買櫝還珠

mǎi dú huán zhū

解 釋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盛裝珍珠的木匣,退還了木匣中的珍珠。比喻沒有眼光,取捨不當。

出 處 :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爲木蘭之櫃①,薰以桂椒②,綴以殊玉③,飾以玫瑰④,緝以翡翠⑤。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⑥。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⑦。——《韓非子》

[註釋]

①爲(Wéi)——製做。木蘭—一種高級木料。櫃——這裏指小盒。

②桂椒——香料。

③綴(zhuì)——點綴。

④玫瑰(méigui)——一種美麗的玉石。

⑤緝——裝飾邊沿。翡翠(fěicuì)——一種綠色的美玉。

⑥櫝(dú)——小盒。還——退回。

⑦鬻(yù)——賣。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示 例 鄒韜奮《萍蹤寄語》:“當然,以我的淺陋的眼光,恐怕'~',沒有什麼好報告。”

近義詞 捨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負薪

反義詞 去粗取精

典 故: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爲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裏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瞭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裏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提示]:鄭人的眼睛只盯着那隻精美的盒子,結果卻丟掉了真正有價值的寶珠。可見,做什麼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則就會象這位“買櫝還珠”的鄭人那樣做出捨本逐末、取捨不當的傻亭來。

鄭人買履

鄭人買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釋 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出 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用 法 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搬教條

燈 謎 河南人買鞋

典故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爲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註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裏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裏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裏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俱。

操——操持,帶上、拿着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裏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裏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纔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