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寡莫敵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63W

意思是:寡:少。少數敵不過多數

衆寡莫敵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衆寡莫敵

成語發音:zhòng guǎ mò dí

成語解釋:寡:少。少數敵不過多數

成語出處:《周書·李賢傳》:“彼既同惡相濟,理必總萃於我,其勢不分,衆寡莫敵。”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力量懸殊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衆寡不敵  衆寡難敵 查看更多衆寡莫敵的近義詞>>



衆寡不敵的意思是什麼 近義詞反義詞

衆寡不敵的意思: [zhòngguǎbùdí]

衆:多;寡:少;敵:抵擋。少數敵不過多數。

衆寡不敵百科解釋:

衆寡不敵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少數敵不過多數。作謂語、定語,出自:唐·孫揆《靈應傳》:“衆寡不敵,三戰三北。”

衆寡不敵的詳細解釋: 衆寡不敵 [zhòng guǎ bù dí]

衆:多;寡:少;敵:抵擋。少數敵不過多數。

羣衆是浮躁,急不可待的。忍耐不過,~,自難免日久變生,越發不可收拾。 ◎魯迅《兩地書·二一》

衆寡不敵的近義詞: 寡不敵衆,衆少不敵,衆寡懸殊,衆寡難敵,衆寡莫敵衆寡不敵的反義詞: 勢均力敵,分庭抗禮,旗鼓相當,棋逢對手衆寡不敵的出處:

唐·孫揆《靈應傳》:“衆寡不敵,三戰三北。”

衆寡不敵典故介紹 衆寡不敵的意思是什麼

1、衆寡不敵,漢語成語,拼音是zhòng guǎ bù dí,意思是少數敵不過多數。出自《靈應傳》。

2、成語出處:

唐·孫揆《靈應傳》:“衆寡不敵,三戰三北。”

3、《靈應傳》,唐代傳奇小說。唐人李朝威的作品《柳毅傳》的姊妹篇,講述洞庭龍女的後代九娘子的故事。此篇收錄於《太平廣記》中。《靈應傳》的作者已不可考,一說爲於逖,但魯迅先生在《唐宋傳奇集》中否認這個說法(詳見《唐宋傳奇集》)。

衆寡不敵典故介紹 衆寡不敵是什麼意思?

古代打仗,並不是說人多的一方就絕對能取得勝利,歷史中以少勝多的戰役也不少,主要還是看雙方給出的計謀能否一擊致命。今天要和大家講的成語衆寡不敵就是發生在三國時期的故事,可能大家看到這個成語會想到寡不敵衆,其實意思是沒什麼區別的。但是衆寡不敵是三國志當中的原創,一起來看看當時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把。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郭淮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主要人物是時任曹魏漢中大軍司馬的郭淮。原文如下:

太祖還,留徵西將軍夏侯淵拒劉備,以淮爲淵司馬。淵與備戰,淮時有疾不出。淵遇害,軍中擾擾,淮收散卒,推蕩寇將軍張郃爲軍主,諸營乃定。其明日,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議衆寡不敵,備便乘勝,欲依水爲陳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爲陳,引而致之,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既陳,備疑不渡,淮遂堅守,示無還心。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曹操返回中原,留徵西將軍夏侯淵抵禦劉備,命郭淮的司馬。夏侯淵與劉備作戰,郭淮因病沒有出陣。夏侯淵被殺,軍中大驚,郭淮收集散兵,推薦蕩寇將軍張郃爲軍中主帥,曹軍才安定下來。

第二天,劉備想渡過漢水發動進攻。多數將領認爲敵我雙方兵力相差懸殊,貿然出兵的勝算很小,便提出依託漢水擺陣來抵抗劉備。郭淮卻說:“這是向敵人示弱,無法打退劉備的進攻,這不是上策。不如撤離岸邊,在遠處設陣,誘使敵軍前來,等他們渡到河中中央時在發動進攻,一定可以打敗劉備。”曹魏擺好陣勢後,劉備心中疑慮,不敢渡河。郭淮堅守不退,以示絕不退縮之意,最終劉備不戰而退。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當時兩軍之間的力量對比,叫做“衆寡不敵”,意爲少數敵不過多數,比喻兵力相差懸殊。這也是《三國志》首創的一句成語。

在將星雲集的曹魏集團中,郭淮一開始並不起眼。直到漢中之戰時期,他還僅僅是個司馬,與張遼、夏侯淵、張郃等人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不過即便如此郭淮還是表現出了巨大的潛質,本文介紹的這個成語故事便是如此。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郭淮在曹魏帝國的地位日益提高,先後歷任徵羌護軍、雍州刺史、建威將軍、車騎將軍、左將軍、前將軍等職,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姜維,都幾次敗在郭淮的手裏,堪稱曹魏帝國在西北戰場的一員悍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