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好劇情詳解

來源:趣味百科館 1.37W

《老師好》劇情詳解:1985年的南宿一中,苗宛秋(于謙 飾 )老師推自行車昂首走在校園,接受着人們豔羨的目光和紛至沓來的恭維。桀傲不馴的洛小乙(王廣源 飾 )、溫婉可人的安靜(湯夢佳 飾 )、新潮前衛的關婷婷(秦鳴悅 飾 )、大智若愚的腦袋、舞癡兄弟文明(郝鵬飛 飾 )建設(郜玄銘 飾 )、八婆海燕(徐紫茵 飾 )、奸商耗子(孫藝楊 飾 )……

老師好劇情詳解

三班是一個永遠也不缺故事的集體。苗宛秋怎麼也不會想到,他即將走進的這個三班將會成爲他以及他身邊這輛自行車的噩夢。三班的同學也沒有想到,這位新來的老師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老師好電影劇情介紹

老師好這部電影是由於謙和湯夢佳以及王廣源等人主演,講述學生與老師之間發生的一些溫暖小故事。

苗宛秋是一位高中老師,同時也是一位班主任,他爲人嚴肅看似不近人情但對實際上對於學生卻是非常的關心。他對學生認真負責,雖然有些調皮搗蛋的學生經常讓他頭疼,但是他依然不放棄對他們的管教。本着老師的職責去約束他們的行爲,以避免走入歧途。

苗宛秋所教的班級裏有幾個學生確實很令人生氣,不好好學習還在其次,居然經常與社會上不良人在一起,所以苗老師也是很擔心。他在與這幾個學生鬥智鬥勇當中也讓他們感受到了當老師的不容易。

當然,在他的班級當中也有學習很好很懂事的學生,這些學生還與老師一起齊心協力一致對外。在與學生們的各種相處中,雖然有着摩擦與爭執,但是彼此之間也收穫了很溫暖的師生情。尤其是多年後,滿頭白髮的老師再看到自己長大成人的學生時,內心很是安慰。

老師好,主要講的什麼,能介紹下嗎

如下:

1985年的南宿一中,苗宛秋(于謙飾)老師推自行車昂首走在校園,接受着人們豔羨的目光和紛至沓來的恭維。

桀傲不馴的洛小乙(王廣源飾)、溫婉可人的安靜(湯夢佳飾)、新潮前衛的關婷婷(秦鳴悅飾)、大智若愚的腦袋、舞癡兄弟文明(郝鵬飛飾)建設(郜玄銘飾)、八婆海燕(徐紫茵飾)、奸商耗子(孫藝楊飾)……三班是一個永遠也不缺故事的集體。

苗宛秋怎麼也不會想到,他即將走進的這個三班將會成爲他以及他身邊這輛自行車的噩夢。三班的同學也沒有想到,這位新來的老師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老師·好》基本信息:

由於謙監製,張欒執導,于謙、湯夢佳、王廣源、秦鳴悅、徐子力、孫藝楊、徐紫茵、郝鵬飛、郜玄銘主演的青春校園電影。

該片以苗宛秋老師爲核心人物,聚焦苗老師與學生們的“鬥智鬥勇”的有趣故事,再現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師生百態及純真情感。

該片於2019年3月2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2020年1月11日,首屆“光影中國”電影榮譽盛典,于謙憑藉《老師·好》獲得2019年度榮譽推介男演員。

老師好內容介紹

《老師好》電影重要講的是七八十年代,苗宛秋老師與調皮搗蛋學生“鬥智鬥勇”的有趣故事,老師用自己的教誨點播學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化了許多調皮搗蛋的學生。

《老師·好》是由於謙監製,于謙、湯夢佳、王廣源、秦鳴悅等主演的青春校園電影,該片於2019年3月22日上映。

故事發生在1985年的南宿一中,苗宛秋老師推自行車昂首走在校園,但他沒想到自己將會接受一個怎樣的班級,會遇到怎樣的一些調皮學生,頭疼的事情在這等他,當然三班的學生也沒有想到這個新老師會給他們上怎樣的一堂課。

《老師好》講了一個什麼劇情?你上學的時候是否也頂撞老師?

我喜歡裏面的所有人物

我看見了叛逆時期熱血青年的洛小乙,看見了聽老師話的好學生安靜,看見了青春時期懵懂的少女關婷婷,看見了爲幫助自己的同學捐出自己辛苦一個月所掙工錢的文明建設,我更看見了不放棄每一位學生的好老師苗宛秋。在高一時期對老師的頂撞,對老師的挑釁,對老師的叛逆,在他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一開始對老師的自行車下手,到老師的自行車丟了全班去尋找,這是一個過程,一個老師和學生之間磨合的過程,也是學生逐漸對老師的接受。

從全篇當中我看出了老師對學生們的喜愛,雖然老師對他們非常的苛刻,顯得那麼的不近人情,可不關心你的老師會去找你回來上課嗎?會在你迷茫的時候指引你前行的道路嗎?會時刻關注你複習的'如何了嗎?答案是不會的。沒有哪一位不關心的老師會去多管你的閒事,儘管他很嚴格,儘管看起來十分的不講道理,但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他打心底裏爲了我們好。

在影片的過半時,苗宛秋老師爲了補習那些跟不上的同學們,不收取他們的任何費用給他們補課,和劇中的另一位開班收取小費的老師形成鮮明的對比。

現在許多的老師爲了自己的利益,而喪失了老師的初心和本質,在私底下給學生們開小班收取費用,課堂上因爲收取家長送的禮品而故意偏袒哪一位同學,這樣的事件在現在已經是屢見不鮮的。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已經快忘記老師最初的初心是什麼了,但在苗宛秋的老師身上,我看見了那老一輩的教師思想和初心,哪怕是現在也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發揚的。

在影片的最後,揭示了支撐苗宛秋老師前進的動力和支柱,是他當年沒能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遺憾,所以他一直希望有一天他的學生能帶着他的希望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

但最後原本有希望的安靜同學,突發意外錯失了當年的大學聯考,這使苗老師的希望破滅了。最後他在他們大學聯考完後離開的那座城市,回到了他最初來的地方。“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夾雜着一次次傷感的別離,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你們,而是因爲遇見了你們,我纔有了這段最好的時光。”

這是苗宛秋老師在臨走時留下的話,人生能有多少個三年,又有多少個能和你一起度過的三年。何其有幸,在這茫茫人海中遇見了你,與你度過我這人生當中最美好的時光。趁着我們還有機會,趁着我們還沒有分離,快去跟你的老師說聲“老師好”吧!

做一頭不被騸掉的牛:《老師好》這部電影講了什麼

人家這部電影的導演說了,有感於現在社會上的師生關係跟自己小時候相比已經有了變化,所以想談談自己眼中的老師是什麼樣子。

我倒是覺得,談老師也好,談學生也罷,歸根到底談的是人。一個人抑或一羣人的初始、變化和結果,這個輪迴構成了一個故事。所以我看這個電影的感受是, 這是一個關於苗宛秋老師自己的故事。

在很多青春片裏,常有的是年輕人沉浸在自己的感知世界裏對抗外界的壓力。但《老師好》這部電影呈現的是老師——作爲成年人,與學生——未成年人之間的對話和碰撞。然後在這種碰撞中苗宛秋完成了他自己的蛻變。學生當然也有變化,但焦點不在他們身上,至少我自己這麼認爲。

事情發生在1985年一個叫南宿一中的學校。年年被評爲優秀教師的苗宛秋(于謙飾)成爲了高一3班的班主任。故事以苗老師的自行車爲線,串起了(其實串的效果還有提升的空間)老師與學生們之間的碰撞、衝突、和解,以及散場。

苗老師本來可以不做老師的,他當年大學聯考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卻因爲“出身問題”未被錄取,只得上了師範,成爲了一名教師。這是他心底的隱痛,也是他的人生信條之來源。這個人生信條就是讓學生通過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學。爲此他兢兢業業,真正做到了爲人師表。

但他面對的高一3班,卻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學生們不斷用自己感性的、粗淺的、充滿荷爾蒙氣息的人生哲學去挑戰苗宛秋的人生信條。這些挑戰或者說衝撞表面上看起來壓根算不上激烈,不就是——卸老師自行車嗎,不聽老師勸告非要參加文藝匯演嗎,不好好學習偏要去打架嗎,也真沒出什麼大事。整部影片最大的事——也是被很多觀衆詬病的情節,就是苗宛秋最看重的好學生安靜爲了給老師平反昭雪而遭遇車禍,從此與大學失之交臂。這是安靜所能做的所有背離老師人生哲學的事情裏,最具正義感和正確性的事情了。

可是在影片一多半時間裏並不激烈的衝撞底下,是暗流涌動的兩種價值觀的對壘。這也是電影打動我的一點:在苗宛秋經歷過挫折後形成的成人世界觀裏的現實主義與學生們稚嫩青春的不切實際的世界觀之間的對壘。正是這種對壘讓這部電影在我這裏具有了非同尋常的普世意義。因爲它恰好擊中了我內心一直在試圖解答的一個問題:人在成長過程中,是不是每一步犯的錯都是必須的?這是不是人類的宿命?以及,這是不是人類的幸運?

我小的時候常常想,如果有一本奇書(後來長大了就想象成芯片),可以在每一個人生下來的時候就隨身攜帶(植入體內),在每一個成長階段都可以給你下達一個讓你絕不會犯錯的指令——比如在電影的情節裏可以是,大學聯考前不要幫老師去尋找丟失的自行車,去自習室好好學習,考上大學纔有人生出路;再比如,騎上老師的車,去聽你的講座,不要幫老師伸張什麼正義,就不會遭遇車禍……

如果真的有這樣一本書、一個芯片,有這類指令,有這種永遠不會“誤入歧途”的保障,人的路會不會順一些?我們會不會更幸福一些?

抑或正好相反?

當苗宛秋站在操場上,對着利用學習時間給自己找回自行車的學生們大喊大叫的時候,他所表達的是他過去的失敗經歷鍛造的鐵一般的人生信條——學習、考試、利用好機會,心無旁騖。

可是同樣站在操場上,已經被罵傻了的、滿心委屈的學生們,在當時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爲什麼青春熱血、一片赤誠,會換來的是指責和批判?難道憑着良心和情義做事,錯了嗎?

我看着屏幕上對峙的兩類人——苗老師和他的學生們,滿心感慨。這不恰恰就是一副成人和幼崽之間的對峙嗎?這不就是同一族羣中成長了和沒有成長完的兩羣生物之間的對峙嗎?這不就是一個人的過去和未來嗎?

有一天,這些學生終將成爲苗宛秋那樣的經歷傷痛和挫折的“大人”。他們也終將像苗宛秋訓斥他們那樣去訓斥自己的孩子、學生,甚至社會上所有不成熟、不理性的“年輕人”。而那些年輕人也會和他們當年一樣滿心委屈和不理解。

成年人要面對柴米油鹽,工資、房子和一次次的失敗。這些問題沒有緣由,只會不停地往一個成年人肩上堆,直到他適應或倒下。這些問題會慢慢幫助這個成年人梳理出一個清晰的脈絡,就是利用機會,拋棄耗費精力的情感濫用。所以很多成年人不苟言笑,他們彷彿肩上有根纖繩,一直費勁地往前拉。沒有成年的人,他們看不見這根纖繩,他們心中只有火焰。

就像王小波說的,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當然苗宛秋不是一頭普通的被錘的老牛,他心中還有感性和希望。

最後安靜用她的出人意料的決絕的方式,讓苗宛秋驚醒:原來抓住機會,做好那件所謂的“該做的事情”,好像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在命運的十字路口,總有人去做一件看似不那麼合時宜的事情。可能只是因爲這件事對這個人非常重要,重要到不需要別人理解。你能說這個人他/她就做錯了嗎?我想苗宛秋無論如何也說不出,安靜這個好學生爲他喊冤,是做錯了的(在這裏我無意去討論,爲什麼安靜忽然要跑到縣長面前喊冤,爲什麼劇本安排她被撞成殘廢,因爲在我的認知裏,這全部都是爲了苗老師的轉變而鋪陳的情節)。

他從最青睞的學生遭遇車禍這件事中體會到了深深的自責和懊悔,當然還有對於所謂優秀教師稱號、分房子、名譽等等的反思。這些一直牽絆自己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用?是否值得繼續留下?

我們常常頌揚教師是蠟燭,“成灰淚始幹”,嘔心瀝血只爲培養學生。可是在這部電影裏,我看到更多的是學生成就了老師。在一路向“上游”爭取的過程中,人到中年,揹着房子、票子和孩子重擔的優秀教師苗宛秋,最終選擇離開正式教師崗位,去做鄉村教師。

如果說當年沒有如願進入北大中文系學習的他,是被選擇、被拋棄的,現如今的他,在面對校長遞過來的鑰匙和求和的態度的時候, 是自動選擇、自我放逐的。

與其說是贖罪,不如說是皈依自我。

我願意想象,當年那個意氣風發、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北大的苗宛秋,假如真的讀了北大,畢業後也會是一個出口成章、揮斥方遒的年輕才子,也會有更多感性,用更多自信與與勇敢去擁抱生活。只是,他一樣會面對挫折,一樣會面對不公。但是,如果沒有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沒有這樣一羣高中生用這樣的方式告訴他,生活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他又會如何面對受挫的生活,如何面對北大中文系(在這裏只是一個代表最高學府和擁有輝煌前途可能性的符號,並不是說北大中文系就怎麼地)畢業的人也要面對的不堪際遇呢?

所以我覺得, 影片從開始到最後,就是苗宛秋在去成人化、去理性化的一個過程。 苗宛秋的青年時代,是一個拼命衝出藩籬又被一鞭子趕回去的小牛,然後他循規蹈矩,任勞任怨地耕地。他也曾試圖做一個安心受錘的老牛,想私下開設補習班賺外快,也想找校長暗地談談分房子的事。可是總有那麼一個外界因素出現在他面前,讓他內心深處的那個未成年人跑出來說,我不能那麼做。苗老師身上具有——不管上不上北大都具有的——知識分子的清高和底線。這種底線也許來自於他未能考上北大的遺憾,以至於他希望有更多的學生通過努力學習考上大學,也許來自於他在教師崗位上享受到的讚譽,但歸根結底,苗老師是一個未被社會徹底馴化的公牛,他不願意接受既定的“錘騸”程序,他終將跳出牛欄,奔向他自己那片青青草地。

那片草地本是一片荒蕪,並不水草豐美。但只有在那裏,苗宛秋才能得到內心的平靜。這不是對安靜同學的懺悔,如果他只是想懺悔,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去補償安靜。但他最後只是將安靜編的鑰匙鏈偷偷還給她,我還是願意把這個動作看成一種隱喻——年老的苗老師完成了非理性化、非成人化的過程, 那個蝴蝶蛻變完了 。

所以苗宛秋的出走,不僅僅是逃避或者悔恨。他終於認可並靠攏了孩子們的方式——感性的、正義的、熱血的,也是自由自在的。

正如《搖滾學校》這部電影裏的Ned帶領孩子們拋棄刻板、壓抑的教學方式,勇敢擁抱能夠反映孩子們內心自由情感的搖滾樂一樣(當然我認爲Ned說數學壓根不重要就是電影的混扯,只是我們不能要求每一部電影都面面俱到地談及每一種當下被擁躉或拋棄的價值觀),更趨於感性的表達與更趨於理性的自律,到底該選擇哪一個?

我還挺欣賞電影最後的處理——苗宛秋在遠走他鄉之前,沒有跟他的學生們告別,甚至連畢業合照也沒有拍。

在我心裏,那個畢業紀念照,是年輕學生們準備走向這個社會運行所鼓吹的成熟理性的一個節點,在這個節點上,將自己非理性化的苗老師已經不適合出現了。他的缺席是他重新開始自己生活的“出席”。

影片的最後,苗宛秋在黑板上寫下,和你們在一起,是我最好的時光,雖然有刻意煽情的成分,卻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苗宛秋找到了新的生活軌跡,這一警醒、頓悟的過程,又何嘗不是最好的時光。

最後,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傳達信息和情感的手段,是比較雜糅的。它既具象又抽象,既寫實又有隱喻。但這樣的手法穿插得有些跳躍,所以在最後二十分鐘裏的隱喻,讓觀衆有“這演的是啥,苗宛秋這是想幹啥”的迷茫感。

以上僅僅是我的一個看法。網上罵這部電影的人很多,可能我太喜歡于謙了,所以我的解讀就不怎麼理性。但是在看電影這個事情上,要是人人都做理中客,該多沒意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