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是誰寫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2.11W

佛經是由佛弟子們紀錄下來的,記錄佛陀在世時候的言行和修持法門,以及開示宇宙真理的文字。

佛經是誰寫的

經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律是佛教組織爲教徒或信衆制定的紀律或行爲規範;論是對經、律的解釋或闡述。其傳說部分也許是爲了展現佛教的神奇之處;其哲學與修行部分是值得學習與深思的道理;其將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無論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釋一些科學中無法解釋的現象,達到導人向善的作用。

其把佛教典籍分爲經、律、論三藏是按照其所載內容來分的,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分類,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分類。經、律、論所載內容分別是:

一、經一般被認爲是佛說過的話的彙編,它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

二、律是佛教組織爲教徒或信衆制定的紀律或行爲規範,它的基本原則一般被認爲是佛所確定的,而系統化的佛教戒律是後來才逐步形成的。

三、論是對經、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認爲是菩薩或各派的論師所做,可也有一些極少數的論被認爲是佛自己做的。

通達佛法能爲人講說的人稱爲法師,精通經藏的稱爲經師,精通律藏的稱爲律師,精通論藏的稱爲論師,遍通經、律、論三藏的稱爲三藏法師,如唐三藏法師玄奘。

佛經是誰寫的?

佛經也稱三藏經,最初是由釋迦摩尼寫成

小乘佛教三藏的形成

根據小乘佛教典籍的記載,印度佛教史上共

菩提迦耶摩訶菩提寺釋迦牟尼等身像

舉行過四次有名的結集。所謂結集,是指釋迦牟尼[8]入滅之後,由佛教徒所舉行的回憶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言論,並加以談論、覈實的會議。經過這四次結集,小乘佛教三藏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

1.小乘佛教的第一次結集:

釋迦牟尼圓寂90天后,爲了防止僧團中出現更多的比丘破壞戒律,大迦葉尊者[9]召集500位阿羅漢在七葉窟舉行佛經的第一次結集。

結集首先由優波離尊者 背誦了佛家戒律,形成《律藏》,全名爲《八十誦律大毗尼藏》,由於書中每條戒律都是經過大衆的詢問和解答而確定的,所以被視爲佛陀所親制的戒律,爲一切戒律的根本。之後由阿難回憶佛陀的教法,形成《阿含經》 ,這是釋迦牟尼成道後,最初對五比丘所授之法,其中包含了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佛教最根本的教義,被認爲是最接近原始佛學的佛典。

2.小乘佛教的第二次結集:

釋迦牟尼圓寂110年後,以耶舍長老爲首的700名僧衆,在毗舍離進行第二次結集。此次結集就毗舍離比丘提出的十條戒律(即十事)展開討論,集會上少數有地位的長老判定十事爲非法。對於這次結集的決定,毗舍離的僧侶頗不信服,於是另舉行約有萬人參加的會議,並判定上述十事爲合法,就此形成了大衆部和上座部。

3.小乘佛教的第三次結集:

釋迦牟尼圓寂226年後,在阿育王統治時期,由於阿育王推崇佛教,每

釋迦牟尼佛涅槃像

天在雞園寺中供養上萬名出家人,其中也有許多外道,因而經常引起爭端。於是,目犍連子帝須召集1000名僧衆,在華氏城(即波多釐子城)進行了第三次結集,重新整理了《阿含經》。會後,目犍連子帝須將各派不同的論點整理出來,形成《論事》,這是佛教史上第一部論著,對佛教文獻的豐富起了重要作用。

4.小乘佛教的第四次結集:

釋迦牟尼圓寂674年後,在迦膩色迦王統治時期,500名比丘以世友尊者爲上座,在迦溼彌羅(今克什米爾)舉行了第四次結集,會上對以前所有的經、律、論三藏進行了總結,並對三藏作了註釋。在前兩種註釋已經失傳,只有後一種註釋保存下來,形成《大毗婆沙論》 ,至此小乘佛教的三藏基本成型。

大乘佛教三藏的形成

在印度佛教史上,相傳大乘佛教經典的出現與龍樹菩薩有關。根據龍樹菩薩的傳記 ,龍樹在出家受戒後,不到三個月就已經讀完了小乘佛教全部典籍。後來,當他有一次路過雪山,在雪山的塔中遇見了一位老比丘,並從比丘那裏得到了《摩訶衍經》。雖然他仔

法華經

細閱讀了《摩訶衍經》,仍未參悟佛法的奧義,因此他就在水晶房中靜坐深思,冥想佛法的玄妙。這時大龍菩薩憐憫他的處境,就帶他到海中的龍宮,並將諸部深奧的方等經典傳授給他。後來,龍樹菩薩在參悟了《摩訶衍經》和諸部方等經典後,創建了中觀學派,大乘佛教理論完全建立。

我們將大乘佛教經典根據時間劃分爲早期大乘經和續出的大乘經,早期大乘經主要是由方等經發展出的《般若經》 、《華嚴經》、《法華經》等佛教經典,而續出的大乘經主要是公元4~5世紀左右出現的《涅槃經》 、《勝鬟經》、《解深密經》、《楞伽經》佛教經典等......

密宗三藏的的形成

密宗是印

大日經

度佛教的最後形態,以《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爲主要經藏。

《大日經》形成於公元7世紀的中印度,相傳是大日如來在金剛法界宮爲金剛手祕密宣說的佛經。此經主要爲衆生開示了本有本覺曼荼羅,即衆生本有的淨菩提心,並宣講了身、語、意三密方便等密宗基本教義,另外還介紹了曼荼羅、灌頂、護摩、印契、真言等密宗修行方法。

《金剛頂經》是密宗金剛界的根本大經,相傳共有10萬頌。此經闡述了大聖釋迦牟尼佛祖的終極善性理念,顯示了宇宙真實的密法和密宗修行者的粗、細、微、精、妙諸脈,也闡明瞭即身成就、生命永恆的密宗要義。

翻譯過程

漢文佛經的翻譯有四個時期:東漢,初創翻譯時期;東晉、隋代,官方翻譯時期;唐代,全盛翻譯時期;宋代以後,刻本翻譯時期。

漢文佛經的翻譯

東漢明帝年間,朝廷派遣使者從西域請來了攝摩騰 和竺法蘭兩位僧人,這兩位僧人不僅從西域帶來了佛像,還帶來了佛經。由於這些佛經是從印度傳人的梵文經書,爲了便於傳教,攝摩騰和竺法蘭將佛經翻譯成了漢文。自此以後,中印兩國的僧人來往不斷,更多的佛經傳入中國,經過200多位譯師10個世紀的辛勤努力,由梵文翻譯過來的漢文三藏達到了1690餘部、6420餘卷,佛教的聲聞乘、性、相、顯、密各部學說都系統地介紹到中國,從而形成了中國佛教的巨大寶藏。

根據漢文佛經翻譯的歷程,我們可以將其分爲四個階段

東漢,初創翻譯時期。

我國最早的漢譯佛經是《四十二章經》 ,相傳爲

攝摩騰

攝摩騰和竺法蘭所譯,這是我國翻譯梵文佛經的開始。

東漢時期,大多數譯經僧來自西域,其中以來自安息的安世高王子和來自西域大月氏的支婁迦讖最爲著名。這個時期,我國的佛經翻譯事業還處於初創時期,還不能進行有計劃有系統的翻譯,所譯的經書很少是全譯本,翻譯的經書也有很多問題,這時所譯的經書大小乘並行,佛教在中國思想界已佔據了一席之地。

東晉、隋代,官方翻譯時期。

從東晉至隋代,梵文佛經大量傳入中國。這一時期,佛教得到了統治者的信奉,佛教翻譯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由私人翻譯佛經轉爲官方翻譯佛經。前秦初年,開始了官方組織的集體翻譯工作,由僧人道安主持譯場翻譯佛經,據說這是中國最早的大型佛經翻譯場。20多年後,西域人鳩摩羅什 在長安組織了官方譯場,集中了800名高僧共同翻譯佛經。繼鳩摩羅什之後,外國譯師來者相繼,主要經論不斷被翻譯出來,形成了中國佛教的第一個譯經高潮。

唐代,全盛翻譯時期。

在唐代,梵文佛經得以全面系統地翻譯,由官方組織的譯經場規模更加宏大,組織更爲完備。這時,以玄奘組織的譯場最爲著名,他系統的翻譯規模、嚴謹的翻譯作風和豐富的翻譯成果,在中國翻譯史上都留下了光輝的典範。

這個時期,中國佛教形成八大宗派

六祖壇經

,標誌着中國佛教理論的成熟,不但各大宗派都有自己的經典和著述,而且還產生中國唯一一部被稱爲“經”的佛典,即禪宗的《壇經》,漢文佛經的數量日益增加。

宋代以後,刻本翻譯時期。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重新組織譯場,恢復了自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中斷了100餘年的佛經翻譯事業。

自宋以後,佛經翻譯逐漸減少,但由於雕版印刷技術的廣泛應用,佛經的印刷和流通速度得以加快。北宋開寶年間,宋朝官方主持完成了《開寶藏》,這是中國第一部刻本佛教大藏經。

十大經典佛經

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這部經很短,數百字,但佛理講得很深,也較易讀。中國有些人專門念心經,就可能獲得很好的成就。

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

長度適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經典之一,中國佛教很多人長持此經。需要注意的是:這部經主 要是佛對弟子中 ‘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講的,或者說,是全知者釋迦牟尼佛對大修行人須菩提尊者講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這部經讀雖容易,要準確理解則得精進研習, 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實修。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不推薦你把此經作爲了解佛理的首要經典。當然,在不瞭解其義理的情況下也可以專門念,亦是一種很好的修行。讀佛經,讀了一時不理解,是沒關係的。但若是讀了後作錯誤理解,或甚至謗經,可就反而糟糕了。

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或《首楞嚴經》)

《楞嚴經》被稱爲‘開智慧的楞嚴’,這部經主要是釋佛 對弟子中‘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講的。多聞,也就是見識很廣,相應的阿難在衆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樣抗拒不了女色誘惑,很像現代人,見識 很廣,修行很少,所以這部經非常適合現代人讀。《楞嚴經》雖然長,但佛陀在經中細緻開示,佛理講得相當透徹和清晰易懂。而且這部經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 令人驚歎,單就文字來看就堪稱古文學的極精品之作。此經與《妙法蓮華經》、《華嚴經》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門高僧並稱爲‘經中之王’。

4.《妙法蓮華經》

此經被稱爲‘成佛的妙法’,經中有原文稱此經爲‘經中第一’,可見其重要性。此經也比較長,有28品,但也是比較容易讀 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經中佛理至深,讀此經前讀者一定要對佛陀有絕對的信心,否則如讀了又不信,乃至謗經,反而可能遭大惡報,不如不讀。佛講此經之前,就 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動離開,因爲他們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業障所阻,得少爲足,不願意聽。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緣足夠,對佛有絕對的信心,絕不會誹 謗此經,當然應儘快找來看,大有益處。

5.《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

此經是釋迦牟尼成佛後首先講的第一部經,最適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釋迦牟尼初成佛時,猶如太陽剛 升出來,光芒照耀高山,所講的《華嚴經》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聽不見,或者聽見了也等於沒聽見;到了最後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又似太陽快落山了,照的又 是山頂上的人;相對而言《楞嚴經》、《金剛經》、《心經》等則是如日當空,可照遍全人。《華嚴經》很長,比《妙法蓮華經》、《楞嚴經》都長,可看其中有名 的幾品,比如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淨行品等。

6.《阿彌陀經》、7.《無量壽經》、8.《觀無量壽經》

此三經均是講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其中‘無量壽’即‘阿彌陀’的一個本 意),欲修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應將此三經作爲首選經典閱讀。有一種說法是‘淨土五經’,即修淨土讀這五經就夠了,其他經完全不讀都沒關係,主要是強 調修行的專一。那這‘淨土五經’就是此三經外加上《華嚴經》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和《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薦中。

9.《長阿含經》

小乘佛教的核心經典,中國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經的,但還是將之結集編入大乘三藏經典。我大致看過一下,認爲此經主要是講述禪定等實修的,相信對欲進行佛教實修的人會很有幫助。當然前面的佛經也都講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經中涉及的細節較多。

10.《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

前面經典多是講修行、開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當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經中之王 ’,如果你要消災、免禍、求福、避免遭三惡道苦,那麼首選《地藏經》。現代人業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難以向上追求,那麼首先要避免向下墮落遭苦,這時就 最好多讀《地藏經》了。消除罪障、積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佛經的作用

佛經有三個作用,一是誘你起信,二是據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傳說部分也許是爲了展現佛教的神奇之處;哲學與修行部分是值得學習與深思的道理;其將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無論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釋一些科學中無法解釋的現象,達到導人向善的作用。有許多佛經表達的是佛之“心印”,故達摩把《楞伽》付與慧可(神光),說可以“印心”。至黃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剛經》印心。對照《楞伽》,則認爲香嚴擊竹後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們看來,有許多對佛提持心印的經文的解讀文章,大多是從義理到義理的東西,可能會誤人子弟。怪不得聲聞乘的人要講,不提倡讀經書,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可。

的確如此,只要能“一念”代“萬念”,然後“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維摩詰所說經》中說:“菩提煩惱無異境界”一句,你不達到一定程度根本無法領會,只有當你能“轉”能“化”後才能深會其意。又如靈雲的禪詩:“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藥山的:“雲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樣的道理。

讀懂佛經

基本結構

佛經的基本結構,一般分爲經題、翻譯者、正文、文體等幾個部分。 其中,經題、翻譯者、正文是佛經的組成部分,文體是佛經的體裁。

佛教經典雖然按內容來說有經、律、論之分,按派別有大乘、小乘、密宗之別,但這些典籍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它們是組成佛經的基本元素。

經題

經題是佛經的題目,一般由“人”(人名)、“ 法”(教法)、“喻”(譬如)三個元素組成。這三個元素經過排列組合,共有七種命名方式:

以人名爲

大方廣佛華嚴經

佛經名的《維摩詰經》;以教法爲名的《大般涅槃經》;以譬喻爲名的《梵網經》;以人名和教法爲名的《佛說人王般若經》;以教法和譬喻爲名的《妙法蓮華經》;以人名和譬喻爲名的《如來師子吼經》[38];同時用三者命名的《大方廣佛華嚴經》。

通過經題,我們可以大致瞭解佛經的內容,也可以初步判斷它是屬於經、律、論的哪一部。

經:經題形式一般爲《o o o經》,如《阿含經》。

律:經題形式一般爲《o o o律》、《o o o戒本》,如《四分律》。

論:經題形式一般爲《o o o論》、《o o o疏》、《o o o釋》,如《大智度論》 。

另外,從經題我們還能大概判斷佛經的派別,可以看出它是顯教還是密教。

顯教佛經:大多能從經題文字看出教法的佛教經典,經題形式一般爲《o o o經》、《o o o律》、《o o o論》。

密教佛經:無法從經題文字上看出內涵的佛教經典,經題形式一般爲《o o o教王經》、《o o o陀羅尼》、《o o o儀軌》。

雖然我們通過經題可以大致瞭解佛經的分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經題了解佛經的內涵。相傳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在講解《妙法蓮華經》時,光解釋五個字的經題,就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這是因爲經題是經文的綱領,如果要解說經文,必須先要了解經題的含義,所以高僧大德解說佛經時,都是先從經題說起,這也是解經的第一步。

翻譯者

當初釋迦牟尼說法時,主要使用印度的方言俗語,不立文字,儘量做到簡單易懂。在釋迦牟尼涅槃後,他的弟子將他的言教寫成巴利文的佛經。公元4世紀,印度普遍使用梵文,佛教徒就將巴利文佛經用梵文重新編寫,是爲梵文佛經。

佛經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僧

金剛經

衆所用的漢文佛經一般是由印度梵文翻譯而來,由巴利文到漢文,佛經的翻譯幾經週轉,再加上中印兩國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漢文佛經的翻譯絕非一件易事。我們讀到的佛經大多文字優美、不可增刪,這個結果是經過中外200餘位譯師的10個世紀的努力方纔完成。在梵文佛經的翻譯中,主要以鳩摩羅什和玄奘所翻譯的佛經流傳最廣。

鳩摩羅什,他一生翻譯了300多卷、近300萬字佛經,影響深遠。在語言和文風上,鳩摩羅什和他的譯經團隊一改以往佛經翻譯過於樸實的不足,不僅充分地傳達原文的旨意,而且文筆流暢優美,甚至成爲文學名篇。如現在我們看到的《金剛經》、《維摩詰經》、《法華經》、《阿彌陀經》 等佛經,最爲流傳的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

以鳩摩羅什爲界,中國的佛教

鳩摩羅什

翻譯被分爲兩個時期,在他之前翻譯的佛經被稱爲舊譯,自他之後翻譯的佛經被稱爲新譯。唐代初期,因爲漢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已經難以閱讀了,這讓當時的僧衆倍感困惑。於是玄奘前往印度求法,並帶回了印度佛教鼎盛時期的佛學精華,在他回到長安後,他組織了譯場對這些佛經進行翻譯。由於玄奘通曉中印兩國語言,他和他的團隊所翻譯的佛經更接近梵文經書的旨意,譯場所設立的潤文一職也保證了經書的可讀性。

正因爲佛經的翻譯者人數衆多,水平各異,所以我們在閱讀佛經時一定要注意翻譯者,如果翻譯者不同,同一本經書的內容就很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進而影響到我們的理解。比如在中國文化中影響最大的《金剛經》,從後秦到唐代,就有6種譯本,其中,我們最常用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其他版本就有些默默無聞了。

佛經是誰寫的 佛經介紹

1、佛教的經書是由最早的佛陀入滅之後,由佛弟子結集的。

2、當時分在王舍城外靈鷲山的窟內和窟外分別結集。五百阿羅漢在窟內,上千比丘在窟外;故此成爲後期的上座部和大衆部兩支。上座部即現在的泰國、斯里蘭卡、緬甸爲代表;大衆部發展成大乘佛教,以中國爲代表。

佛經是佛弟子紀錄佛陀在世時候的言行和修持法門,以及開示宇宙真理的文字。

由於阿羅漢並非凡夫,具有神通,他們都能夠背誦佛陀當時的說法,在窟內主要是由阿那律尊者誦律藏,阿難尊者誦經藏,由迦葉尊者等誦論藏。他們都是口口相傳,而且他們的記憶和背誦能力都相當超羣,可以背誦幾萬偈頌。但是,後來由於衆生業力和能力差異,背誦得有些差異了,所以就紀錄在菩提葉上,又叫貝頁經(開始窟內阿羅漢結集沒有寫在貝頁上,他們都會背誦,無須紀錄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