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難不顧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8W

意思是:臨:遇到;難:危難;顧:顧惜。遇到危難的時候,並不顧惜自己。形容沒有私心,十分英勇

臨難不顧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臨難不顧

成語發音:lín nàn bù gù

成語解釋:臨:遇到;難:危難;顧:顧惜。遇到危難的時候,並不顧惜自己。形容沒有私心,十分英勇

成語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齊王房傳》:“揚六軍之大勢,安城守之懼心,臨難而不顧,畢志傳命。”

成語繁體:臨難不顧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十分英勇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臨危不顧 查看更多臨難不顧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2回:“披堅執銳,臨難不顧,身先士卒;賞必行,罰必信。”



臨危不顧的成語解釋

【注音】lín wēi bù gù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魏國派大將鄧艾、鍾會、諸葛緒聯合滅蜀,蜀後主劉禪投降,大將姜維被迫投降,但他一心想恢復蜀國,鼓動鍾會殺掉鄧艾,然後準備出兵長安殺司馬昭叛亂。部將夏侯和、羊琇、朱撫三人臨危不顧,堅決反對鍾會進行叛亂。

【出處】和、琇、撫皆抗不撓,拒會兇言,臨危不顧。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傳》

【解釋】臨:遇到;危:危險。遇到危難的時候,一點也不怕。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十分英勇

【結構】連動式

【相近詞】臨危不懼、臨難不顧

【示例】思赴蹈於仁義,臨危不顧,前哲所難。《周書·趙善傳論》

臨危不顧是何意?出自於哪?

【釋義】面臨危難,不顧惜自己。形容大義凜然的氣概。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陳留王傳》。

三國末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病死後,大權由姜維執掌。魏帝派鄧艾、諸葛恪和鍾會三路大軍討伐蜀國。姜維在軍事要地劍閣堅兵據守。鍾會久攻不下,便準備撤軍。

就在這時候,鄧艾率軍繞過劍閣,直取成都,懦弱無能的劉禪見無法抵抗,便向鄧艾投降,並派人命令姜維也投降。姜維沒有辦法,只好到鍾會陣前投降。鍾會非常欽佩姜維的才能,和他出則同車,坐則同席。

鄧艾滅蜀後,在成都驕傲專橫,獨斷獨行,引起晉公司馬昭的疑忌,鍾會乘機誣告鄧艾謀反,司馬昭便下令將他逮捕,鍾會帶着姜維趕到成都,派兵將鄧艾押送到洛陽去。

鄧艾被捕後,鍾會大權獨攬。他想利用手握的重兵奪取天下。姜維發現了他的意圖,也打算利用他的叛亂來恢復蜀國的統治,因此竭力慫恿鍾會叛亂。雙方由於都想利用對方,所以關係更加密切。

但是,鍾會發現司馬昭已有防備,已帶領十萬大軍屯駐長安,決定馬上動手,姜維想借鍾會的手消滅魏國來的文武官員,然後再殺死鍾會,爲此對鍾會說,這些官員不可靠,要趕緊將他們殺掉。鍾會也知道,他們會反對自己叛亂,因此把他們召集起來,假傳太后遺詔,說太后要他討伐司馬昭,希望大家望遵遺詔辦事,同時拔出劍威脅說,違令者斬。

衆官員懾於鍾會的威脅,只好勉強依從,只有夏侯和、羊祐、朱撫三人毫不畏懼,身處危境,拒不聽從鍾會的話,並且嚴辭拒絕。鍾會一時間也不敢奈何他們,便將他們關押起來。

魏國文武官員被關的消息很快傳開,士兵們不願叛亂,組織起來攻打鐘會。被關押的官員乘機逃出去,和部下一起攻打鐘會。

鍾會見大批魏軍來攻,慌了手腳,問姜維怎麼辦。姜維要他反擊,並帶領鍾會的親信迎擊魏軍。由於寡不敵衆,鍾會被亂箭射死,姜維也被殺死。

叛亂平定後,魏元帝下詔書表彰夏侯和、羊祐和朱撫,說:“你們堅持氣節,反對叛亂,不屈不撓,拒絕鍾會的威脅,臨危不顧。”“臨危不顧”也作“臨危不懼”。

臨危不顧是什麼意思?成語出處及詳細詞語解釋

注音一式 ㄌㄧㄣˊ ㄨㄟˊ ㄅㄨˋ ㄍㄨˋ 漢語拼音 lín wéi bù gù 同義詞 臨危不懼 出處 三國志˙卷四˙魏書˙三少帝紀˙陳留王奐紀:「和、琇、撫皆抗不撓,拒會兇言,臨危不顧,詞指正烈。」 周書˙卷三十四˙趙善等傳˙史臣曰:「自三方鼎峙,羣雄競逐,俊能馳鶩,各吠非主,爭奮厲其智勇,思赴蹈於仁義,臨危不顧,前哲所難。」 《鄧析子‧無厚》:「死生自命,貧富賤者,不知時也,故臨難不懼。」 釋義 臨:遇到;危:危險。遇到危難的時候,一點也不怕。 遇到危難時能挺身而起,不猶豫、回顧。亦作「臨危不懼」。

難的四字組詞語是什麼

臨難不顧_成語解釋

【拼音】:lín

nán

【釋義】:【詞目】臨難不顧

【讀音】lín

nàn

【釋義】臨:遇到;難:危難;顧:顧惜。遇到危難的時候,並不顧惜自己。形容沒有私心,十分英勇。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齊王房傳》:“揚六軍之大勢,安城守之懼心,臨難而不顧,畢志傳命。”

【示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披堅執銳,臨難不顧,身先士卒;賞必行,罰必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