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20歲古代叫什麼

來源:趣味百科館 8.97K

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男子20歲古代叫什麼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爲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裏: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我國古代男子二十歲稱作什麼?

我國古代男子二十歲稱作“弱冠”、“加冠”。

《禮記·曲禮上》曰:“(男子)二十曰弱冠。”就是說男子到了二十歲即稱“弱冠”。早在周朝,男子二十歲時要行成人禮,其儀式主要是加冠禮,還要加冠 三次,表示有權力參與管理、報效國家、參與祭祀。爲什麼說“弱”呢?孔穎達解釋說:“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原來是指體格還不夠強壯。在實行加冠禮的時候,男子還要把頭髮盤起來,做成髮髻,因爲要戴帽子,由此又產生一個現象:“結髮”。當然,“結髮”還有指結婚或者妻子的意思。

男子20歲。古代男子二十歲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漢代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擴展資料

行加冠禮:

舉行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和慎重的。據《儀禮士冠禮》上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在宗廟裏主持冠禮。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並準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後由父兄引領進家廟,祭告天地、祖先。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後,主人必須設酒宴招待賓贊等人﹙贊是賓的助手﹚,叫“禮賓”。“禮賓”後,受冠者入內拜見母親,然後由賓取“字”,代表今後自己在社會上有其尊嚴。古人認爲成年後,只有長輩纔可稱其“名”,一般人或平輩只可稱其“字”,因此要取“字”便於別人稱呼。

接着再依次拜見兄弟,拜見贊者,併入室拜見姑姊。之後,受冠者脫下最後一次加冠時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帶着禮品,去拜見國君、卿大夫﹙在鄉有官位者﹚和鄉先生﹙退休鄉居的官員﹚。

冠禮的儀式,從周朝開始持續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於西風東漸,冠禮也就逐漸沒落而消失了。

古人稱男子二十歲爲()之年

男子二十歲稱弱冠之年。

三十歲稱而立之年。

四十歲稱不惑之年。

五十歲稱知命之年。

六十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七十歲稱古稀之年。

八九十歲稱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一百歲歲爲期頤之年。

擴展資料:

古代其他年歲的別稱:

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10歲以下稱黃口。

男子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16歲稱碧玉年華,20歲稱桃李年華,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_(音: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30歲稱而立之年,40歲稱不惑之年,50歲稱知命之年,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70歲稱古稀之年,80歲稱杖朝之年,70至90歲稱合鮐背之年,耄耋之年(其中耄年80到90歲,耋年70到80歲),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爲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爲束髮,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爲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爲黃髮.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年齡稱謂

男子二十歲古代怎麼稱?

弱冠,男子二十歲 。

古時漢族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爲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裏: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

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冠禮”,是古代漢族的成年禮,嘉禮的一種,源於周朝。

據專家考證古代早期的原始社會,男女青年進入成年階段時會舉行一種儀式,稱爲“成丁禮”、“入社禮”,而這種“成丁禮”後來就演變成冠禮。

古人稱男子二十歲爲什麼之年 古時男子二十歲稱之爲什麼年

1、古人稱男子男子20歲稱弱冠之年。

2、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爲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爲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希望他成爲受人尊敬的貴族。

3、三十歲爲什而立之年,四十歲爲什不惑之年,五十歲爲知命之年,六十歲爲耳順之年,七十歲爲古稀之年,一百歲爲期頤之年。

古人稱男子二十歲稱爲什麼

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爲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

擴展資料:

在《說文》裏: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另外,其他年紀劃分爲:

童年稱爲垂髫之年,10歲稱爲幼學之年,男子20歲稱爲弱冠,30歲稱爲而立之年, 40歲稱爲不惑之年, 50歲稱爲知命之年, 60歲稱爲花甲之年,

70歲稱爲古稀之年, 77歲稱爲喜壽之年, 88歲稱爲米壽之年, 99歲稱爲白壽之年, 80、90歲稱爲耄耋之年, 100歲稱爲期頤之年。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弱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