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病交加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82W

意思是:交:一齊;同時;加:壓上。貧困和疾病一齊壓在身上。

貧病交加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貧病交加

成語發音:pín bìng jiāo jiā

成語解釋:交:一齊;同時;加:壓上。貧困和疾病一齊壓在身上。

成語出處:清 曹雪芹《紅樓夢》:“暮年之人,那禁得貧病交攻,竟漸漸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來。”

成語繁體:貧病交加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狀語;形容生活境況非常艱難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飢寒交迫  啼飢號寒 

成語例句:因爲貧病交加,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物美價廉、貧病交加的意思

【中 文 名】 貧病交加

【發音】 pín bìng jiāo jiā

【釋義】 貧窮和疾病一起壓在身上

【出處】 《與王季海丞相書》

【示例】 因爲 貧病交加,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中 文 名】 物美價廉

【拼音】 wù měi jià lián

【解釋】便宜。東西價錢便宜,質量又好

【出自】 《近十年之怪現狀》

【示例】 提倡物美價廉,老少無欺,反對粗製濫造,偷工減料。(朱德《要把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搞好》)

形容生活貧困的成語有哪些?

1、無衣無食——沒有衣物和食物,形容生活艱難、家境貧寒。

2、賣兒鬻女——鬻:賣。指生活無依,被迫賣掉自己的女兒。

3、飢寒交迫——交:一起,同時。衣食無着,又餓又冷。形容生活極端貧困。

4、乞哀告憐——哀:憐憫;告:請求。乞求別人的憐憫和幫助。

5. 哀鴻遍野——哀鴻:哀鳴的鴻雁。比喻啼飢號寒的災民。比喻在天災人禍中到處都是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饑民。

6. 挨餓受凍——挨:遭受。遭受飢餓與寒冷侵襲。指缺衣少食的窮困狀況。

7. 兩手空空——形容人手頭很緊,一個錢也沒有。

8. 家貧如洗——家裏窮得象水沖洗過一樣。形容極度貧窮。

9. 嗷嗷待哺——嗷嗷:哀鳴聲;待:等待;哺:餵食。飢餓時急於求食的樣子。形容受飢餓的悲慘情景。

10. 家徒四壁——徒:只,僅僅。家裏只有四面的牆壁。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

11. 民不聊生——聊:依賴,憑藉。指老百姓無以爲生,活不下去。

12. 啼飢號寒——啼:哭;號:叫。因爲飢餓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餓受凍的悲慘生活。

13. 飢腸轆轆——飢腸:飢餓的肚子;轆轆:車行聲。肚子餓得咕咕直響。形容十分飢餓。

14. 貧病交加——貧窮和疾病一起壓在身上。

15. 一貧如洗——窮得像用水洗過似的,什麼都沒有。形容十分貧窮

1、貧窮:貧窮(pín qióng)出自於《漢書·董仲舒傳》:“今吏既亡教訓於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爲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其是個很廣泛的觀念,在中文裏,貧、窮兩字本解作“極度不足”,日常使用裏則指“缺乏錢財,生活拮据睏乏”道德標準的;也有人認爲可以從科學角度去理解貧窮的意思。貧窮的成因包括了多種因素,從發展經濟學角度講,貧窮就是缺乏生活機會

2、關於”貧窮“的成語造句:

解放前,廣大窮苦百姓過着飢寒交迫的日子。

露宿街頭的乞丐飢寒交迫,度日如年。

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飢寒交迫中死去了。

解放前有許多人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

飢寒交迫的農民向封建王朝發起了進攻。

從京城返回成都時,他已經家徒四壁了。

他過去家徒四壁,但由於肯努力,所以能白手成家。

雖然家徒四壁,但他卻能奮發上進,實在令人敬佩!

他嗜賭成性,但十賭九輸,最後落到家徒四壁的地步。

毒品害得許多人家徒四壁,一文不名。

3、貧窮原因:

個人因素:“病態性”的因素,即將貧窮視爲是行爲、選擇或缺乏能力所導致的後果;

家庭因素: 將貧窮歸因於家庭的教養過程;還有可能是因爲高昂的醫藥費而陷入貧窮;

次文化因素:將貧窮歸因於一個社羣中藉由學習及分享所得的生活模式;

社會因素:將貧窮視爲其他人(包括政府及經濟體系)所造成的後果;

結構性因素:立論貧窮是社會結構所導致的。

文化因素:把貧窮歸咎於過度消費。

氣候暖化因素:氣候暖化帶來極端天氣及影響水資源,令土地不宜耕種及畜牧,形成糧食供應短缺及生計問題而陷入貧窮。

人間無正味,美好出艱難什麼意思

人間無正味,美好出艱難意思是:在人世間並沒有真正的好味道,因爲所有的美好都是從艱難的生活中繁衍出來的。

這是蘇軾《和陶西田獲早稻》當中的兩句詩,原詩如下:

蓬頭三獠奴,誰謂願且端。

晨興灑掃罷,飽食不自安。

願治此圃畦,少資主遊觀。

晝功不自覺,夜氣乃潛還。

早韭欲爭春,晚菘先破寒。

人間無正味,美好出艱難。

早知農圃樂,豈有非意幹。

尚恨不持鋤,未免騂我顏。

此心苟未降,何適不間關。

休去復歇去,菜食何所嘆。

寫作背景:

蘇軾於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十月貶謫惠州,是年59歲,居三年,於聖沼四年(1097年)五月又貶儋州(海南),是年52歲,又居2年多直至元符三年遇赦,度鈴北歸。蘇軾在惠州、儋州這六年晚景中,生活最艱苦,遭遇最悽慘。“瘴癘所侵,蠻蜒所侮”,“食飲不具,藥石無有”,貧病交加。但蘇軾“胸中泊然,無所芥蒂,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食竽飲水,著書以爲樂”。這六年間,除寫其他詩文外,還斷斷續續的寫下了120餘首“和陶詩”,這是蘇軾寫了800首和詩中追和最多的詩作,足見蘇軾晚年對陶淵明的崇拜和仿效。其弟蘇轍也曾指出“公詩似李杜,晚喜陶淵明追和之者幾遍”。

賞析

1,直接表達對陶淵明歸隱後田園閒適生活的嚮往羨慕。

當歡有餘樂,在戚也頹然。淵明得此理,安處故有年。嗟我與先生,所賦良奇偏。人間少宜適,惟有歸耘田。我昔墮軒冕,毫釐真布廛。困來摸重煙,優愧自不眠。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遷。風雨睡不知,黃葉滿枕前。寧當出怨詩,慘慘如孤煙。但恨早不悟,猶推淵明賢。

2,抒發個人對貧困生活的苦悶和曠達、超脫的矛盾思想感情。

蘇軾在政治鬥爭中屢遭挫折,面對混濁的世間,壯志難酬,但蘇軾有一點與陶淵明不同,就是終生在仕,不辭官、不歸隱,始終對現實人生表現出熱愛和執着的追求。這種現實和理想的矛盾,當然常常迫使蘇軾心中苦悶困惑。因此,曠達、超脫、樂天安命,便成爲蘇軾解決現實和理想的矛盾,擺脫精神苦悶的良藥。這就使蘇軾的“和陶詩”常常表現一種豁達大度、隨緣而足的思想。

3,記述詩人蔘加勞動生活的感受和與勞動人民的友好往來。

蘇軾在朝雖未得到重用,未能施展抱負,但在任地方官時,都關心老百姓的疾苦,爲當地人民做了些實事,所以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同黎民百姓保持着友好的往來。即使流落海南,個人生活已極度艱苦,可仍然關注着黎族同胞的生活。

4,表現詩人對親友的深厚情誼。

在蘇軾的詩歌創作中,抒寫對親友的真摯感情的題材,佔有十分重要的分量。在他的一百餘首的“和陶詩”中,這一題材亦佔相當比重,並洋溢着深厚的人情味。

蘇軾、蘇轍兩兄弟,他們在生活上相互關心,在患難時相互勉勵,在創作上相互切磋,在思想上相互影響,可以稱得上至親至愛的手足情。蘇軾一曲流傳千古的“中秋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是因懷念弟弟子由而引發的。在“和陶詩”中亦有《和停雲》、《和止酒》等篇寫到他們兄弟倆的情誼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