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鎖記賞析

來源:趣味百科館 2.13W

《金鎖記》賞析:深刻的悲劇。

金鎖記賞析

一個人的世界隨着生命的謝幕而結束,可是現實的生活仍在繼續,月亮照樣升起,照耀着死亡再也無法感知的一切。從此,月亮在張愛玲的藝術世界中不斷出現,君臨其中芸芸衆生。今天我們打開《張愛玲文集》,驚喜於其中竟流淌着一條動人的月亮河。

縱觀文集,月亮這一意象發展的頂峯當推《金鎖記》。這篇小說裏,月亮統領全部的其餘意象,顯示了故事的悲劇性和悲劇的深刻性。全篇九處寫到月亮,有些蜻蜓點水般一筆帶過,有些則濃墨重彩,精雕細琢。

有聲書推薦

金鎖記:母親是一個家的靈魂,左右着家的溫度17.6萬16:22 第286集:5分鐘看完《金鎖記》1.4萬05:31

金鎖記賞析 主要講述什麼

1、《金鎖記》是以民國晚期爲背景,以一個小戶人家出生的曹七巧爲人物主線,向讀者展示了那個年代,在金錢、慾望的驅使下,一個很普通的小人物,心理被極度扭曲,她一生的所作所爲,都在被身邊的家人親人所憎惡。很少有人能像張愛玲一樣,把人物形象刻畫的如此生動豐滿,彷彿女主人公就站在你身邊,你看得見,也摸得着。

2、文章的開篇,就以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開始着筆,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只是那月亮在不同年齡段人的眼裏,有着不同的感受。年輕人覺得是模糊而陳舊的。沒有經歷過的歲月,就如同孩子看着老輩們陳舊的黑白照片,或許臉頰上也有紅粉的顏色,只是人工塗抹的痕跡很明顯,顯得有些滑稽。

3、歲月在紙片上留下了淡黃色的模糊印記,如同朵雲軒信箋上落下的一滴淚。老年人回憶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就覺得又大又圓。那是他們經歷過的歲月,皎潔的月光下,有他們的青春和歡笑。那種記憶是歡愉的。“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三十年悄然流去的歲月,一路勞頓的滄桑,任憑是誰,終究也逃不過一聲悄然的嘆息。

《金鎖記》賞析

《金鎖記》寫於1943年,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爲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張愛玲在本書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現了現代社會兩性心理的基本意蘊。她在她那創作的年代並無任何前衛的思想,然而卻令人震驚地拉開了兩性世界溫情脈脈的面紗。主人公曾被作者稱爲她小說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擁有着"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爲了報復曾經傷害過她的社會,她用最爲病態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隨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作者將現代中國心理分析小說推向了極致,細微地鏤刻着人物變態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話語產生了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金鎖記》在敘述體貌上還借鑑了民族舊小說的經驗,明顯反映了類似《紅樓夢》之類的小說手法已被作者用來表現她所要表現的華洋雜處的現代都市生活。這樣簡明點

《金鎖記》的主旨及結尾處的意蘊,結合小說分析

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說,許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寫方面。寫七巧,小說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通過兩個下人的牀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的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晚年的七巧不斷的和自己兒女鬥爭,其實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氣死兒媳,因爲在他們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們的性生活,因此近似變態地加以報復,這正是因爲她沒有得過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兒的婚事。

因爲她對男人已經是一律敵視的態度,因爲她就是被自己所愛的男人欺騙,這幾近心理變態了……整篇小說,從表入裏,從正到側,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紙上人物了,而是寫得活了,這樣的功力,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創作背景

張愛玲的寫作生涯是從1943年的上海開始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本就是一個浮華的洋場社會,戰爭的陰雲又給它增添了一種及時行樂的頹廢氣息。十里洋場,華洋雜處,傳統與現代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雜糅在一起,顯得光怪陸離。

這就是張愛玲寫作《金鎖記》時的上海,價值虛無,物慾橫流。同時,戰爭與死神又近在咫尺。人性惡在戰爭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金鎖記》正是產生於這種時空背景,它既打上了時代的印跡,也摻雜了作家本人在個人身世背景上所形成的人生經驗。

誰可以賞析一下愛玲的《金鎖記》和《等》

《金鎖記》是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評論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爲“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爲“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我2年前看過改編過的《金鎖記》連續劇,印象特別深刻。現在又看原版張愛玲的《金鎖記》,算是真正領略到張愛玲的天賦了。但是2者比較起來,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改編後的《金鎖記》。張愛玲說過,曹七巧是她筆下惟一一個徹底的人。的確,曹七巧非常徹底,徹底到讓人感到心痛。因爲曹七巧的徹底就是徹底破壞。她破壞一切一切:破壞那些喜歡她,或算計她的人;破壞她兒子的幸福;她的2個兒媳婦,她們都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她的女兒的因緣也被她破壞,最後七巧當然也把自己給破壞了,這個小說就完了。張愛玲似乎寫的是個破壞王,但是,我發現很多讀者非但不會對七巧種種變態行爲感到厭惡,而是會感到一種直徹心骨的蒼涼的悲哀和同情。

年輕時候的七巧是個可愛人見人愛的姑娘,那時的她有點單純有點潑辣,但是她善良而富風情。面對嫂子的刁難,她也沒有直接反駁,哥哥是她唯一的親人了,也不幫着她反而時時護着嫂子來爲難她,最後還把她往火炕裏推——嫁到姜家,因七巧出身低微,倍受歧視與排擠,還要照顧個患骨癆的丈夫,但畢竟他們是她唯一的親人了,無論怎樣她都是愛他們的,從後來她對哥嫂的照顧就可以看出,七巧是個善良和寬容的人。在小鎮上的日子是清苦的,但七巧也有自己的幸福,鎮上的年輕男子都圍着她團團轉,她也大膽地跟那些男子開玩笑,享受着自己的快樂。在那小鎮上還有她和三少爺的美好回憶,一旦遇到自己喜歡的人,七巧就會勇敢果斷,當然她也得到自己的幸福,雖然是非常短暫的。晚年的她也會經常回憶起這些往事,無論她以後變得多麼極端不相信人性,但她骨子裏還是嚮往幸福的。

嫁進姜家後的她,因爲出生平民還有個患骨癆的丈夫,因此大家都看不起她,處處排斥她,大少爺更是爲了家產處處針對她,這樣的鉤心鬥角的封建大家族裏使得她不得不反抗,特別是她丈夫的去世,使七巧的性格極端扭曲。她有如此的悲劇下場完全是環境造成的,她丈夫死前跟她說:“你要變得更兇點。”沒有丈夫又沒有孃家的依靠,在那個時代的女人只有使自己更加兇狠些纔可以生存,結果,七巧爲了孩子,她勇於和大伯爭自己應得的那份家產,最後她成功了。這體現了七巧擁有那個時代女性少有的堅強和智慧。分家獨立出去的七巧卻沒有得到解放,爲了守住那些家產,七巧變得十分極端和恐怖。

記得龍福說過:“二少奶奶還是改不了那壞習慣,總是見不得人家好。”的確,七巧因爲自己受到了太多的苦最終還是沒有得到自己內心向往的幸福而感到不甘,於是她總是見不得別人好。她嫉妒下人龍福過上安穩的日子,她嫉妒兒子和兒媳有幸福的生活,她甚至嫉妒女兒有美好的因緣,她嫉妒一切一切,於是她不由自主地就從中破壞,只要她有能力的她一定破壞。這反映了七巧畸形的性格,同時也反映了她自卑的情結,別人的好使得曹七巧的內心產生了一種內在驅力要改善這種劣勢,求得對卑下的補償,發展了這樣的極致,也側面反映七巧的內心深處真正追求的不是金錢,她真正追求的可能是安穩的日子和心愛的男人,但命運卻把她推向姜家,還有那時的社會也使得她不得不守住金錢。

另外,七巧身上還有着濃重的封建因素,例如:對女兒長白說:“按說你今年十三了,裹腳已經嫌晚了,原怪我耽誤了你。馬上這就替你裹起來,也還來得及。”她自己年輕時沒裹腳,卻不顧一切要裹女兒的腳,其實她是在擬補自己年輕時的遺憾。無論怎樣,晚年的七巧並沒有擺脫過去的痛苦,反而把過去的痛苦畸形地演變,最終把自己變成了個瘋子。

這就是我眼中張愛玲筆下的七巧的形象,但我自己更喜歡連續劇裏的七巧,因爲那個她擬補了我們對七巧的同情和遺憾,那個的她在死前明白了一切也得到了遲來幾十年的幸福,這其實就是我們對七巧的期望,因此我更喜歡那個的七巧,她沒給我們留下遺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