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5W

意思是: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奧妙,在於各人的領會。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成語發音:shén ér míng zhī,cún hū qí rén

成語解釋: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奧妙,在於各人的領會。

成語出處:《易·繫辭上》:“紀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例句: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7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諸公隨時留心,慢慢的學罷了。”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成語解釋

【成語原文】: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標準發音】:shén ér míng zhī,cún hū qí rén

【繁體寫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什麼意思】: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奧妙,在於各人的領會。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成語接龍】:錢可通神 →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人一己百

【用法分析】: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書面語

【讀音預警】:倡導普通話,請按照音標【shén ér míng zhī,cún hū qí rén】採用標準四聲閱讀。

【出處說明】:《易·繫辭上》:“紀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造句示例】: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7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諸公隨時留心,慢慢的學罷了。”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什麼意思?

這是《易經·系詞上》中的一句,只翻譯這一句恐有斷章取義之嫌,現將全段落翻譯如下:

【原文】極⑴天下之賾⑵者存⑶乎卦,鼓⑷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⑸而裁⑹之存乎變⑺;推⑻而行⑼之⑽存乎通⑾;神⑿而明⒀之存乎其人⒁;默⒂而成⒃之,不言⒄而信⒅存乎德⒆行⒇。

【譯文】深入鑽研天下實際情況的人關注六十四卦;宣傳天下人活動的人關注卦中文辭;習俗被當做典型寫作到易經之中是關注這些習俗都是合情合理的;實行並且傳佈這些典型是關注其可以實際施行;知識淵博的人尊崇這些典型是關注其中的人情事理;暗暗地就幫助人達到效仿典型的目的,不用號召就能使人信從這是被關注的人類共同遵循的道德規範連續貫穿於易經的始終。

註釋:⑴“極”深探,窮究(深入鑽研)。漢王充 《論衡·問孔》:“聖人之言,不能盡解,說道陳義,不能輒形。不能輒形,宜問以發之;不能盡解,宜難以極之。”

⑵“賾”古與“嘖”通。實情,實際(客觀存在的事物。)。《康熙字典》《釋文》賾,京氏作嘖。○按徐鉉說文敘辨俗書譌謬,不合六書之體者,以賾爲假借之字,當通用嘖。(嘖:《古代漢語詞典》實情,實際。《荀子·君道》:“鬥斛敦槩者,所以爲嘖也。”)

⑶“存”留意;關注(關心重視)。《後漢書·桓帝紀》:“其輿服制度有逾侈長飾者,皆宜損省。郡縣務存儉約,申明舊令,如永平故事。

⑷“鼓”鼓吹(宣傳),擡高。孫棨《北里志·天水仙哥》:“時賢雅尚之,因鼓其聲價耳。”

⑸“化”習俗;風氣。《史記·秦始皇本紀》:“黔首改化,遠邇同度。”

⑹“裁”寫作。杜甫《江亭》詩:“故林歸未得,排悶強裁詩。”

⑺“變”《漢語大詞典》 通“辯”。正當。(合情合理。)。《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⑻“推”實行,推行。《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矣。”

⑼“行”傳佈。《後漢書·樊凖傳》:“時羌復屢入郡界,凖輒將兵討逐,修理塢壁,威名大行。”

⑽“之”代詞。指代事物。《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

⑾“通”施行;實行(實際施行)。《禮記·郊特牲》:“四方年不順成,八蜡不通,以謹民財也。” 孫希旦集解:“通猶行也。”

⑿“神”指知識淵博或技能超羣的人。王嘉《拾遺記·後漢》:“京師謂康成爲‘經神’。”

⒀“明”尊崇,尊敬。《禮記·禮運》: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

⒁“人”指人情事理。《荀子·解蔽》:“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⒂“默”暗暗;私下。《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⒃“成”幫助人達到目的。《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⒄“言”號召。《後漢書·何進傳》:“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爲言。”

⒅“信”信從,相信。 《尚書·湯誓》:“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

⒆“德”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論語·述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

⒇“行”連續貫穿。班固《漢書·谷永傳》:以次貫行,固執無違。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部分摘自南懷瑾《易經系傳別講》有所刪減。孔子在易經系傳中寫到: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要想極透徹、極明白,瞭解這個宇宙間的奧祕,就要靠這個卦。《易經》本來都是圖案筆畫,後來經過文王,文王的兒子周公,再到孔子,用文字把它描述出來。“卦”可以理解爲掛,是指大自然掛在那裏的現象,是給人類的指示。“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鼓是形容詞,充滿了就是鼓,充滿、無處在無處不在,發揮。“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使天下的動被髮揮、被鼓起來,那就在辭章了。“辭”是指文辭文章。《周易》”繫辭焉“,系就是系在卦下面的文辭字句,是對卦象的描述。“化而裁之存乎變”《易經》這一門學問,研究的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關係,以及宇宙來源的究竟。”化而裁之“,不但知道它的變化,而且更重要的是”裁之“,跟裁縫做衣服一樣,你把它剪裁得好,會變成一件很好的藝術品。所以文章思想,人文文化都是”裁之“,這個中間你要曉得它的變化是什麼?是宇宙變化的法則,也就是說要能確定它變得過程,動力,軌跡,趨向是什麼...,這需要靠自己的智慧來研究。推行需要懂得變通,對事物先有一個通透的瞭解,知道它的變化,才能處變,才能”裁之“進而推行。

那麼要想知道宇宙的奧祕,究竟靠誰呢?上帝好啊還是人好?答案還是人。就是孔子說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一切“道”都是人文的,人的價值有如此的偉大,智慧至上!智慧到達了神明的境界。“神而明之”是智慧之學,通神啦、真正明白啦,還是“存乎其人”。上帝從哪裏來?是人捧出來的,菩薩也是人拜出來的。假使我們都不拜他,他一點也沒有辦法,所以說沒有人的存在,也就沒有神的存在了。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又通物理,而後方可明之神爲何物也。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到了神而明之的境界,自然達到目的,使老百姓受到影響,這是了不起的聖人。“不言而信”,不需要搞宣傳,大家就都聽你的,達到所謂萬民服從的境界,天下人都歸心了。那要怎麼樣才做得到呢?每個人要從自己做起,要“存乎德行”。最後的勝利是道德的行爲,不是手段。手段沒有用,用手段最後還是要吃虧的。要想真成功,“存乎德行”纔是根本。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什麼意思

發音 shén ér míng zhī,cún hū qí rén

釋義 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奧妙,在於各人的領會。

出處 《易·繫辭上》:“紀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易·繫辭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

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

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

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

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

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

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

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以自天祐之,吉無

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

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者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

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

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

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

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

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

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

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

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

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

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

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

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

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

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

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

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

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

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

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爲階。君不密則失臣,

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

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

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

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

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

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

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

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

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爲乎。”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

以卜筮者尚其佔。是以君子將有爲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

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

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易》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

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

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

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

“夫《易》何爲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

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

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

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

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

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

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

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

兇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

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

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

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

利’也。”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

“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

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

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

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

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