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04W

意思是: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麼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

成語發音:tài shān bù cí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

成語解釋: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麼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成語出處:太平天國·洪秀全《原道醒世訓》:“是以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 查看更多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的近義詞>>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翻譯成現代漢語是什麼?

意思: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

出處:《諫逐客書》是秦朝大臣、文學家李斯上給秦王嬴政的奏議。此文先敘述秦國自秦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國若無客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然後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卻被喜愛的事實作比,說明秦王不應重物而輕人。

原文節選: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譯文: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捨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業的人不嫌棄民衆,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論異國它邦,那樣便會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賜福運,這就是五帝、三王無可匹敵的緣故。

賞析

此文先敘述秦國自秦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國若無客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然後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卻被喜愛的事實作比,說明秦王不應重物而輕人。

文章立意高深,始終圍繞“大一統”的目標,從秦王統一天下的高度立論,正反論證,利害並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全文理足詞勝,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是什麼意思?

泰山不捨棄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樣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細流,所以能那樣深廣。

一、原文:出自  秦朝李斯所著《諫逐客書》。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  。

二、譯文:因此,泰山不捨棄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樣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細流,所以能那樣深廣;帝王不拒絕任何臣民,所以能顯示他們的恩德。

擴展資料

相關典故

當年,秦王下決心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怕被秦國滅掉,派水工鄭國到秦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的東進。後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羣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爲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他說:“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衆,兵強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文中還列舉了其他例子來說明逐客的敝處,來勸說秦王。李斯的這封上書,不僅情詞懇切,而且確實反映了秦國曆史和現狀的實際情況,代表了當時有識之士的見解。因此,這篇《諫逐客書》成爲歷史名作。

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爲廷尉。

李斯呢,他先投靠在秦國承相的門下,由於巧舌善辯,被秦王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看中,任命爲客卿。客卿呢,就是外來的官員。

李斯輔佐朝政二十多年間,秦王吞併六國,統一天下,自稱始皇帝。李斯也升爲丞相。他又提出了許多改革的措施,使秦國富強。至今,泰山還保存着李斯撰寫的秦始皇封禪泰山的部分碑文,李斯小篆對於漢字演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泰山不辭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是什麼意思?

意思:泰山之所以有這樣的高度,正是因爲不拒絕渺小的土壤,堆砌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成就。江河之所以有這樣的深度,正是因爲不拒絕細微的溪流,匯流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規模。

原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

歷史背景:李斯奉勸秦王不能把六國的人才驅逐出秦國。秦王也正是因爲沒有驅逐出這些個體力量看起來比較微弱的人,彙集了這些人的力量,最後才統一了天下而成爲“千古一帝。”

出處:秦朝李斯《諫逐客書》

擴展資料:

1、秦朝李斯《諫逐客書》創作背景:

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韓國派水工鄭國遊說秦王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倡言鑿渠溉田,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以實施“疲秦計劃”。事被發覺,秦王嬴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爲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遊間於秦,就下令驅逐客卿。

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儘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臨行前主動上書勸說秦王不要逐客,寫下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

2、李斯的史書評價:

《史記》:“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斯爲三公,可謂尊用矣。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適立庶。

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能明其畫,因時推秦,遂得意於海內,斯爲謀首。”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諫逐客書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意思

講的是一個人如果想要有很高的成就,就必須有寬廣的胸懷來包容 他人。

必須有不拒絕他人的胸懷

言內之意是說,泰山之所以有這樣的高度,正是因爲不拒絕渺小的土壤,堆砌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成就。江河之所以有這樣的深度,正是因爲不拒絕細微的溪流,匯流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規模。

言外之意,是奉勸秦王不能把六國的人才驅逐出秦國。秦王也正是因爲沒有驅逐出這些個體力量看起來比較微弱的人,彙集了這些人的力量,最後才統一了天下而成爲“千古一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