睜眼瞎子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4W

意思是:比喻文盲

睜眼瞎子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睜眼瞎子

成語發音:zhēng yǎn xiā zǐ

成語解釋:比喻文盲

成語出處:馬烽《呂梁英雄傳》第20回:“到底是什麼事?你們專捉弄我這睜眼瞎子啦!”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用於口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當代成語

近義詞:睜眼瞎查看更多睜眼瞎子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浩然《豔陽天》第57章:“我偏要上,我不當睜眼瞎子。”



青睜是什麼意思

青睜的意思:青光眼。

字義分解:

青qīng。

1、(形)藍色或綠色:~天。~苔。

2、(形)黑色。

3、(名)青草或沒有成熟的莊稼。

4、(形)比喻年輕:~年。

5、姓。

睜zhēng。

(動)張開(眼睛):~眼。

相關成語:

怒目睜眉、郁郁青青、龍睜虎眼、睜目張須、佯打耳睜、目睜口呆、睜眼瞎子、怒目圓睜、冬夏青青、怒眉睜目、愣眼巴睜、蛾眉倒蹙,鳳眼圓睜、睜隻眼,閉隻眼、鼻青眼烏。

相關例句:

1、在全球範圍內,青睜是導致不可逆性失明的最主要原因。

2、研究我院青光眼專科門診及住院患者中,閉角型青睜的患眼24例,進行眼壓、房角鏡和超聲生物顯微鏡檢查。

3、“原田病”則可能引起白內障或青睜等併發病,但是治療後之視力預後大致良好。

4、爲避免在實施經外路非侵入式青睜激光濾過術時,孔穿透後激光繼續對周圍特別是深部組織的傷害。

5、青睜,一種主要的導致視力喪失和失明的疾病,其主要治療方法是滴眼藥水。

6、眼壓計是一種臨牀上用於測量眼內壓的工具,它在青睜的診斷和治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電子干擾有幾種?

電子干擾是發射虛假的電磁波,使對方雷達接收到與真實情況不同的信號,無法找到真實目標,成了。“睜眼瞎子”。在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進行了十分強烈的電子干擾。

可以把電子干擾分爲無源被動干擾,有源主動干擾兩種。無源被動干擾是用金屬箔條等物體產生反射波,使雷達接收到各金屬箔條的反射波,找不到真正的目標在什麼地方。有源主動干擾則是用電子干擾機,發射與對方雷達頻率相同的雜波,使對方雷達的熒光屏上出現大量虛假信號,無法確定真正目標。

用飛機撒大量極薄的金屬箔條,是使用過很長時間的一種無源被動電子干擾方法。需要進行電子干擾時,飛機在空中撒下金屬箔片後飛走。這些金屬薄片很薄很輕,像紙片二樣在空中飛行,形成一塊“金屬雲”。每一條金屬箔片都反射電磁波,都在對方雷達的屏幕上產生一個亮點。金屬箔片可以在空中停留幾個小時。在這段時間內,飛機早就跑得很遠,到達預定的作戰領空去了。

用電子干擾機,可進行有源主動干擾。在飛機上有接收裝置,能探測對方雷達發射的電磁波。如果發現對方雷達開始工作,或需要干擾對方雷達工作,電子干擾機就會發出與對方雷達頻率相同的電磁波,使對方雷達接收到電子干擾機的信號,收不到雷達反射波信號,或使反射波信號“淹沒”在干擾信號之中。由於電子干擾機發出的信號與雷達發出的信號無關,而且又是雜亂無章的,所以雷達只能接收到大量亂七八糟的電磁波,在熒光屏上出現一大堆“雪花”,只知有干擾,不知在什麼地方干擾,也不知是否有敵人進攻,向什麼地方進攻。

爲了能正常工作,雷達可以更換所發射的電磁波頻率。電子干擾機的頻率也是可調的,會作出相應的反應,作出新的干擾。海灣戰爭中的許多飛機都帶有電子干擾設備,防止對方發現自己。有一種專門進行電子戰鬥的飛機,這種飛機的任務是進行電子干擾,例如EP-111A電子戰鬥機。飛機上載有11臺電子干擾機,總有效發射功率可達到1兆瓦。EF-111A可與其他飛機編隊飛行,在飛行區域形成幾百千米的一個電子屏障,使執行任務的機羣不被敵方發現。

還有一種電子干擾的方法,這就是飛機接到對方雷達發出的信號時,機上的干擾設備會立即作出反應,發出“反射波”。這種反射波與雷達所發出電磁波的頻率相同,但與從飛機表面反射的波有差異,好像是在其他位置產生的反射波。雷達收到了假的反射波,會“判斷”出目標的位置,但結果是錯的,導彈自然無法擊中真正的目標。有時,還可以從飛機發射“誘餌”。這些誘餌實際是一些電磁波源,它們不斷向外輻射較強的電磁波。雷達、導彈的探測裝置接收到誘餌發出的電磁波,會誤以爲誘餌是需要攻擊的目標,向誘餌進攻,被攻擊的飛機便可乘機逃避。

古漢語中兩點水作偏旁的漢字其含義與什麼有關

漢字的組成,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說法有六種~~

一般,左右偏旁的漢字多數是形聲字,例如“江、河”等。

而兩點水做偏旁的漢字如“馮”“淨”基本也是形聲字,具體的解釋我還不是很清楚~~,也有一部分不是的,可能是轉註或假借,也可能是後人的新創吧。

建議你去查一下漢字字源字典,那上面講的也許較清楚。

每一個字都有具體的關於其發生和變化的過程的解釋。

還有一本書,《漢字字源篇》。上面也有這方面的論述和講解。

“古漢語中沒有以兩點水做偏旁的字”(樓下的舉人說的)

這明顯是錯的~~

隨便舉個例子,冰、馮等繁體都是兩點水旁。怎麼會沒有呢。

下面是我找的材料:自己參考一下

《漢字簡化總表》的簡化方式大致有以下四種:

一、簡化原字 就是把繁體字的筆畫簡化,形成簡化字。或部分保留: 業(業) 飛(飛) 條(條) 或局部簡化:擁(擁) 態(態) 報(報)或整字改換:書(書) 農(農) 聽(聽)

二、簡化偏旁 《漢字簡化總表》之中,簡化偏旁共14個:語(語) 湯(湯) 堅(堅) 鑑(鋻) 銀(銀) 擇(擇) 巒(巒) 飲(飲) 紅(紅) 瑩 (瑩) 職(職) 學(學) 徑 (徑) 禍 (禍);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133個。

三、廢除今字,保留古字 “古字”產生在前,“今字”產生在後。“古字”包含的意義很多,而“今字”一般只表示“古字”多項意義中的一種。“今字”常常是以“古字”爲聲符,再加形符而產生。如:

雲 (雲) 甲骨文本象雲彩之形。後來被假借表示“說”義(如:人云亦云),於是以“雲”爲聲符,再加形符“雨”,成爲“雲”,表示雲彩之義。《漢字簡化總表》簡化了“雲”字,保留了“雲”字。

誇 (誇)本義爲奢侈。後來被引申表示“誇大、誇耀”義(如:誇多鬥靡),於是以“誇”爲聲符,再加形符“言”,成爲“誇”,表示誇大、誇耀之義。《漢字簡化總表》簡化了“誇”字,保留了“誇”字。

在漢字中,甚至有由一個古字而產生幾個今字的現象。例如:蒙(古字)、蒙(今字)、蒙(今字)、蒙 本是一種野草的名稱,後來又產生了“包、裹、遮蓋”的意思。“蒙”字因此又引申爲睜眼瞎子的意思,於是以“蒙”爲聲符,再加形符“目”,成爲“蒙”,表示盲人之義。“蒙”字還引申出細雨迷濛的意思,於是以“蒙”爲聲符,再加形符“水”,成爲“蒙”,表示細雨迷濛之義。《漢字簡化總表》簡化了蒙(今字)、蒙(今字),只保留了蒙(古字)。

四、合併同音字 只要音同(甚至不同),不論意義,強行合併。(有人稱此爲“同音代替”,不確)這種簡化,是把幾個字合併,由一個字形表達這幾個字的所有意義。合併同音字的簡化方式有兩種:

1.選擇筆畫最少的字作爲簡化字,其它幾個字則被作爲繁體字而淘汰。因此,這個簡化字不僅具有它的原有意義,而且還兼有其它幾個被淘汰的繁體字的全部意義。如:

幹 乾 幹 幹,本義是盾牌;乾,本義是沒有水分或水分很少;幹,本義是柘樹,常用義是樹幹。《漢字簡化總表》將“幹”、“乾”、”幹”三字合併,簡化了“乾”、”幹”,只保留了“幹”。“幹”兼有“幹”、“乾”、“幹”三字的全部詞義。

臺 臺 臺 臺 臺,本義是星名;臺,本義是高而上平的建築,可觀望四方;臺,本義是樹木名稱。近代俗稱“桌子”爲“臺”;臺,本義是颶風。《漢字簡化總表》將“臺”、“臺”、”臺”“臺”四字合併,簡化了“臺”、”臺”、“臺”,只保留了“臺”。“臺”兼有“臺”“臺”、“臺”、“臺”四字的全部詞義。

2.另造一新字,其它的幾個字則被作爲繁體字而淘汰。這個新字具有被淘汰的幾個繁體字的全部意義。歷 歷 歷 歷,本義是經過、越過;歷,本義是曆法,推算歲時節候的方法。《漢字簡化總表》將“歷”、“歷”、兩字合併,簡化了“歷”、”歷”,另造了一個新字“歷”(保留“廠”,以“力”爲形符)。“歷”兼有“歷”、”歷”兩字的全部詞義。發 發 發 發,本義是把箭射出去。發,本義是頭髮。《漢字簡化總表》將“發”、“發”兩字合併,簡化了“發”、“發”,另用了一個新字“發”(是“發”字的草書寫法)。“發”兼有“發”、“發”兩字的全部詞義。

由於“簡化原字”和“簡化偏旁”,產生的繁簡字是“一對一”的關係;由於“廢除今字,保留古字”和“合併同音字”,產生的繁簡字是“一對多”的關係。據統計,原有的繁體字平均每字16畫,經過簡化之後,平均每字降到10.3畫,減少了35%的筆畫。在7000個常用字中,有簡化字2235個。簡化字約佔現代漢語用字的三分之一。 《漢字簡化總表》大規模地簡化漢字,強制推行,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涉及地域之廣、人員之多,推行時間之長、影響之遠,在人類歷史上大概也是之最。《漢字簡化總表》的積極作用在於大大地簡化了筆畫,減少了用字,便於識字,提高了書寫速度。實施簡化,有利於解放之初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水平。實踐證明,“簡化偏旁”和“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 是切實可行的、最有效的簡化方式。既簡少了筆畫,又沒有造成詞義的變化。既達到了簡化的目的,又沒有妨礙社會的運用。但是,《漢字簡化總表》的缺陷也是客觀存在,必須重新審視和反思。當時漢字簡化的決策者盲目樂觀地認爲,中國在不久的將來就要走“拼音化的道路”,“簡化字”只是過渡階段的“臨時工具”,所以,缺乏承前啓後的周密的思考。當時還存在一種過激的思潮:繁雜的漢字是阻礙社會前進的桎梏;僅僅把漢字當作大陸的、當代的交際工具,關閉國門、自力更生。“簡化”成爲一場波瀾壯闊的類似於“打倒孔家店”的大運動。還有一點,當時提出要走“拼音化的道路”,是因爲漢字印刷不如拉丁文字來得簡便。但是,隨着電腦信息處理的發展,漢字的輸入速度已經超過其他拼音文字。“文字”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穩定,它不僅是當代人的交際工具,也是當代人和歷史、未來對話的工具。正是由於穩定,我們才能讀懂古人在數千年前遺留下來的文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檢驗,我們再來客觀地審視“簡化字”,可以說是“有得有失”。“簡化字”之“失”在於:

一、破壞了漢字的表意性 中國的漢字以其獨特的表意性而自立於在世界文字之林。“以形示意,義寓形中”,字形和字義密切聯繫,“視而可識,察而見義”。《漢字簡化總表》的制定者的主導思想是僅僅把漢字看作是記錄符號,追求把每個字的筆畫限制在十劃以內, 所以爲簡化筆畫而顧此失彼,大大地破壞了漢字的表意性。有些簡化字字已不能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來解釋。例如:

車 象形字,雖然楷書已經不如甲骨文、篆書形象,但是車的車軸、一個車輪、兩邊固定的木栓還保存完好;簡化後的“車”字已無象形可言。“車”是“車”的草書寫法。

羅 會意字,上部的“罒”本是“網”字;“糹”是“絲”字,說明網是絲做的;“隹”是短尾鳥。三字會合在一起,表示小鳥被絲網罩住。簡化後的“羅”字已無會意可言。“羅”字屬於對原字局部簡化。

鄧 形聲字,以“右耳”(即“邑”,表示人所居住的地方)爲形,以“登”爲聲。其本義是地名(即河南省鄧縣)。簡化後的“鄧”字僅有形而無聲,“又”既不是聲符又不是形符。

二、割斷了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之間的密切聯繫 由於強制推行《漢字簡化總表》,社會長期和繁體字隔絕,以致絕大多數的人不能辨識繁體字,不能順利閱讀古典文獻。隨着時間地推移,人們和古代漢語之間的阻礙將越來越大。特別是對於“一對多”的簡化,現代人就很難辨析“簡”與“繁”之間的對應關係,很難理解古代漢字的意義。簡化字簡化了漢字的筆畫,同時也摒棄了漢字字形所蘊含的豐富意義。例如:

後 會意字 甲骨文 象一隻手掌放於嘴巴之上,表示發號施令之意,其本義是天子。 “後”字後來轉移表示天子或君主的正妻。雖然“後”和“前後”的“後”純屬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因爲同音,《漢字簡化總表》就把“後”和“後”兩字合併。簡化“後”字,保留“後”字。人們不知其中變化過程,往往誤以爲“後”是簡化字,“後”是繁體字。因此,人們在寫繁體字時出現“慈禧太后”、“后羿射九日”就很常見了。

了 liǎo 形聲字 以目爲形、以尞爲聲,其義爲眼珠明亮。諸如“瞭解”、“明瞭”、“瞭如指掌”、“一目瞭然”,人們可以從字形很容易辨析它們的意義。但是,《漢字簡化總表》強行把“了liǎo”和“了”合併,簡化“了liǎo”而保留“了”。於是,對於“瞭解”、“明瞭”、“瞭如指掌”、“一目瞭然”,人們從字形再也不容易辨析它們的意義了。更令人費解的是,“了liǎo”被簡化了,而“了liào”(瞭望、了哨)依然保留。那麼,“了liǎo”被簡化不是多此一舉嗎?

“西湖十景”中有一景叫“麴院風荷”。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解說:“麴院,宋時取金砂澗之水造麴,以釀官酒。其地多荷花,世稱‘麴院風荷’是也。”此處本來是釀酒之地,酒的醇香與荷的清香混合在一起,別有風味。現在卻改成了“麴院風荷”,人們大概只能理解是唱曲之地,怎麼也難以領略酒的醇香了。

三、阻礙了大陸和港澳臺以及海外華人的交往 使用漢字的人數佔世界人口總數四分之一以上,使用漢字的區域遍及全球。中國大陸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閉關自守,大量簡化漢字,強制推行,其不良後果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已經突現出來。臺灣規定使用繁體字,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基本上使用繁體字,日本、韓國保留了繁體字。由於簡化字數量太多,而且有些簡化又缺乏規律,所以他們幾乎把簡化字當成了一門外國文字。簡化字和繁體字之間的差異阻礙了大陸和港澳臺以及海外華人的交往。特別是對於“一對多”的簡化字,即使認識,也難以準確理解它的字義。因爲“一對多”的簡化,把幾個本來字義根本不同的字合併成一個字,人們怎麼能從字面上判斷出它所表示的意義呢?例如:

周武王姓姬名發。是“發展”的“發”,還是“頭髮”的“髪”?

谷我士女,宜爾室家。是“山谷”的“谷”,還是“稻穀”的“糓”?

《李賀?追賦畫江潭苑》:“秋垂妝細粟,箭箙釘文牙。”從“秋”怎能判斷出它本來是“秋”,是系在馬身上的皮帶?

日本的“千葉”縣,名稱富有詩意。而我們只能譯成“千葉”,“葉”在古代漢語中通“協”字,本爲“和洽、和諧”之義。“千葉”和“千葉”的意義不是相差太遠了嗎?

四、影響了電腦信息處理的應用和普及 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腦運用已遍及全社會,“無紙化辦公”也成爲近期目標。但是,人們沉痛地感覺到,即使各種漢字輸入軟件紛紛問世,“繁簡轉換”已成爲一道不可跨越的天塹。 “一簡對一繁”比較單純,而電腦對“一簡對多繁”則束手無策。一個簡化字卻有多個繁體字和它對應,電腦無法確定。據估算,“一簡對多繁”的關係(包括各種原因產生的繁體)有近1000對,在“繁簡轉換”中,電腦選擇錯誤超過百分之三十以上。有人預言,電腦徹底解決“繁簡轉換”比地球人上火星還難。電腦“繁簡轉換”對於“一簡對多繁”常常錯誤百出,例如:

一發(髪)千鈞 胡(胡)作非爲 空糓(谷)幽蘭 隨心所欲(欲)

子醜(醜)寅卯 北斗(鬥)七星 、範(範)仲淹、鬰(鬱)逹夫

五、《漢字簡化總表》簡化方式的各種缺陷:

1、類推沒有規律 某一偏旁在某些字中簡化,在某些字中又不簡化。例如:

“腦”、“惱”、“堖”簡化成“腦”、“惱”、“堖”,而“瑙”卻沒有簡化。

“劇”、“據”簡化成“劇”、“據”,而“遽”、“醵”、“澽”卻沒有簡化。

“療”、“遼”簡化成“療”、“遼”,而“僚”、“撩”、“燎”、“鐐”、“繚”、“嘹”、“潦”、“獠”、“鷯”“了liào” 卻沒有簡化。

2、簡化不統一 某一偏旁在某些字中如此簡化,在某些字中又那樣簡化。例如:

“顱”、“鸕”、“瀘”、“鱸”、“艫”、“轤”、“壚”、“臚”、“櫨”簡化成“顱”、“鸕”、“瀘”、“鱸”、“艫”、“轤”、“壚”、“臚”、“櫨”;

“爐”、“廬”、“蘆”簡化成“爐”、“廬”、“蘆”。

“讓”簡化成“讓”;“醸”簡化成“釀”;“餉”簡化成“餉”。“嚷”、“壤”、“攘”、“穰”、“禳”、“鑲”、“驤”卻沒有簡化。

3、簡化隨意 不屬於《漢字簡化總表》的主要簡化方式(類推簡化、造字方式改變、更換形符、更換聲符、草書楷化)也不屬於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法。例如:

邊—邊 壓—壓 禮—禮 獲—獲 蘇—蘇 倉—倉 辦—辦 叢—叢 礙—礙 亂—亂 趙—趙 頭—頭 龍—龍 劉—劉

說到隨意簡化,再舉一例證明。在簡化“國”時,原計劃把“囗”之中的“或”字改成“王”字,因爲“國”字確實有這麼一個異體字。“囗”表示範圍,“王”是指諸侯,合起來表示“諸侯的封地”。但是又有人提出,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怎麼能用“王”在呢?於是有一位大人物說:“那就再加一點吧。”因此就簡化成了“國”。

漢字的第一次簡化雖然有失有得,但是就推廣而言,它是成功的。1978年公佈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不僅和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公佈時間僅隔22年,而且不是繼續以“簡化偏旁”和“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爲簡化的主要方式,而是缺乏規律地甚至是大量地簡化字形,因此在社會上產生了用字混亂的現象。《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隨後即被廢止。國務院同時指出:“今後,對漢字的簡化應持謹慎態度,使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以利社會運用。”

爲適應社會需要,漢字還是必須簡化,但是關鍵在於如何簡化。可以肯定,不能因爲減少筆畫而導致字形面目全非。以往兩次簡化都致力於減少筆畫,其理論依據是筆畫繁雜影響書寫速度。因此,“響”變成了“響”,“驚”變成了“驚”,等等。這些大幅度變形的簡化字作爲規範字運用,致使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文字和現代社會運用的文字難以聯繫(古文字專業研究人員除外),致使大陸與港澳臺以及海外華人的文字信息難以溝通。其實古人已經解決了“筆畫繁雜影響書寫速度”的難題,書籍、公文運用“規範字”(即楷書),平時書寫運用“手寫體”(行書、草書)。現在我們仍然可以採用這種方式,“規範字”和“手寫體”同時並存。規範字運用於正式場合;“手寫體”僅限於非正式場合使用。如:“盡”是規範字,“盡”是手寫體;“長”是規範字,“長”是手寫體。特別指出一點:隨着計算機的普及運用,漢字輸入法的不斷完善,漢字筆畫的多少已經成爲不必考慮的問題。

文字既服務於社會又依賴於社會,不論是簡化還是繁化,都取決於社會的需要。減少筆畫、減少文字,這是簡化;增加筆畫、增加文字,這是繁化。在文字數千年發展的過程中,這兩種現象始終同時存在。“星”字在甲骨文中原是三個“日”,現在只有一個“日”,這是簡化;在甲骨文中只有“闢”字,但是後來又產生了“避”、“僻”、“譬”、“闢”等字,其實“闢”字原來就含有這些字的意義,這是繁化。簡化的目的是追求書寫簡單,繁化的目的是追求詞義明確。“艨艟”兩個字並不需要我們去簡化,社會已經把它們淘汰了。古人原先造了個“黏”字,後來又造了個“粘”字,原本是異體字,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卻又分工都成爲正字。1955年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強行把“黏”和“粘”作爲異體字處理,廢除了“黏”字。但是,爲了適應社會需要,1988年《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又重新恢復了“黏”字。

從現在直至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漢字的發展是以簡化爲主。其原因是我們所擁有的漢字太多了,大大地超出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需要。由於數千年間沒有國家強制性規範(秦始皇統一文字除外),況且地域遼闊、人口衆多,人們造字、用字隨心所欲,所以在歷史上產生了大量的漢字。以《漢語大字典》爲例,收字五萬六千左右,其實還有不少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字排除在外。漢字的簡化依賴兩種方式:一是因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而被自然淘汰,它們屬於“古用今廢”字,只保留在古代的各種文獻之中;二是國家強制性簡化,例如1956年的《漢字簡化方案》和1978年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

無庸諱言,在對“漢字簡化”進行反思的今天,如果再討論修改《漢字簡化總表》、補充類推簡化、增補新的簡化字,恐怕是不合適的。《漢字簡化總表》已是木已成舟,根深蒂固,再作變動必定會造成社會用字混亂。現階段漢字的簡化在於精簡漢字的用字數量,其作用與益處至少有兩點:一是減少社會用字;二是利於文字信息處理。以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爲例,值得精簡的漢字就爲數不少。現階段能順利簡化的漢字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知名度不高的生僻的地名 有一些地名用字極其生僻,除了作爲地名之外並沒有其他任何意義。這些地名又常常都是鄉村的地名,使用範圍非常狹小,況且在歷史上幾乎沒有影響。由於這些用字極其生僻,除了本地人以外,人們基本上都不認識,各種漢字輸入法也基本上不選用。因此,給當地的社會使用造成了明顯的障礙。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已經用同音的常用字字取代了這些字。如:“gàn(上部是“洽”,下部是“甘”,)井溝”,四川省的地名;“筻口”,湖南省的地名。“畖底”,山西省的地名;“岜關嶺”,廣西的地名。這一類的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竟然數以百計。把這些生僻的地名精簡掉,用同音的常用字取代,並不會給社會交際產生影響。

實際上,我們曾經簡化過一些地名,但是並不妥當。例如:“新喻”簡化成“新餘”、“大庾”簡化成“大餘”。“新喻”和“大庾”在歷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影響,而且都是“縣”“州”以上的地名,況且“喻”是個常用字,和“餘”並不同音,“庾”也並不複雜。如此簡化弊多而利少,後人怎麼能把“新餘”和“新喻”聯繫起來呢?

二、使用不廣泛的正逐步消失的方言詞語 《現代漢語詞典》之中仍然保留了不少方言詞語,如:“āi(左邊是“女”,右邊是“矣”)jié(左邊是“母”,右邊是“也”)”,湖南省長沙市的方言,是祖母的意思;“kē(左邊是“提土旁”,右邊是“可”)垃”是土塊的意思;“bāi(左邊是“百”,右邊是“立刀旁”)劃”,是處理、安排的意思。

隨着社會的迅速進步,普通話的廣泛推廣,全國各地的方言正逐步被普通話同化、取代,現在的青少年正逐漸不會運用方言。大多數方言詞都是生僻字,由於使用的範圍極其狹小,所以一般不被常人認識。因爲這些字是方言,所以在古代的書籍中一般都不使用。清除這些方言字,絲毫不會影響我們閱讀古文。

方言必然會被淘汰,精簡方言字有百利而無一害。

三、被遺留的異體字 1955年公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雖然其中有一些錯誤,把本來並不是異體字的字當作異體字淘汰了,譬如“凋”字被當作“雕”字的異體字淘汰了。但是,既然有第一批,就應該還有第二批。事實上確有不少的異體字還沒有被淘汰。如 :“鞌”是“鞍”的異體字;“慠”是“傲”的異體字;“嶴”是“坳”的異體字;“犇”是“奔”的異體字;“蜯”是“蚌”的異體字。

四、沒有具體的意義,正逐漸被社會淘汰的字詞。 有一些諸如助詞、象聲詞等等,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雖然在某些地方的口語中或許還存在,但是正逐漸被社會淘汰。這些五花八門的字詞還佔據在《現代漢語詞典》之中,必須徹底清除。如:“bān(左邊是“口字旁”,右邊是“拜”)”,語氣助詞;“嘞”,語氣助詞;“lèng(左邊是“口字旁”,右邊是“愣”)”,象聲詞;“qū(左邊是“口字旁”,右邊是“瞿”)”,象聲詞。

簡化讀音,也是漢字簡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可是以往卻被人們所忽視。簡化讀音是推廣普通話的一個有效措施。現階段能順利簡化的讀音大致有如下兩個方面:

一、清除地名異讀的現象 爲了對當地方言的尊重,所以某些方言竟然作爲規範保留下來。因此造成了一字多音的結果,人爲地給社會運用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礙。如:濟(jǐ)南;蚌(bèng)埠;鉛(yán)山;泌(bì)陽。

這些異讀的地名爲數不少。根據考察,當地人特別是青少年對這些地名並沒有採用異讀,而是說成常用讀音,如濟(jì)南;蚌(bàng)埠;鉛(qiān)山;泌(mì)陽。

二、清除因詞義不同的異讀,而這一類詞義又屬非常用義 因爲詞義、詞性的不同而導致讀音的不同,這是漢語特有的現象。譬如“難”字,讀“nán”時是形容詞;讀“nàn”時是名詞。但是在《現代漢語詞典》之中,有些字在異讀時所表示的意義卻不常用,甚至消亡了,怎麼還有必要人爲的強制性的保留這些異讀呢?如“樸素”的“樸”字,在“朴刀”(古代兵器)中讀pō,在“朴樹”(落葉喬木)中讀pò;“黃陂”的“陂”字,在“陂塘”(書面語:池塘)中讀bēi,在“陂陀”(書面語:不平坦)中讀pō。

對於清除異讀,或許會有人顧慮古代的讀音。其實古代的讀音不應該影響清除異讀的實施,現代人根本不必考慮古代的讀音(古音韻專業研究人員除外),因爲我們閱讀古代文獻主要依據的是字形和字義,再說現代的普通話究竟又保留了多少古音呢?

漢字簡化畢竟是改革的方向。對漢字簡化進行反思,是爲了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對漢字簡化提出新思路,是爲了拋磚引玉、推動漢字簡化的順利進行。

作 者: 黎 傳 緒 南昌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①簡化漢字的筆畫,如把‘禮’簡化爲‘禮’,‘動’簡化爲‘動’。同時精簡漢字的數目,在異體字裏選定一個,不用其餘的,如在‘勤、勤’裏選用‘勤’,不用‘勤’,在‘劫、�、刧、刦’裏選用‘劫’,不用‘�、刧、刦’。

②經過簡化並由國家正式公佈使用的漢字,如‘禮’‘動’等。

--社科院語研所《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

---------------------------

經過半個世紀的跋涉,簡化漢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減少筆畫,漢字結構更清晰。

減少字數,漢字識記更簡單。

普及了科學文化知識,提高了國民綜合素質。

2000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正式確定了《漢語拼音方案》和規範漢字的法定地位,推動了我國語言文字的健康發展。

據聯合國《2005年世界主要語種、分佈和應用力調查報告》報道,從2008年起,“聯合國將不再同時發行簡繁兩種漢字文本,只保留簡體文本”。這對於我國簡化字改革將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睜"字是什麼意思?

睜 (zheng) 11畫

部首:目 5畫

寫法:zhēng, 筆順:25111355112 五筆編碼:hqv hqvh

訪問:91 次

相關:查找同拼音(zheng)的漢字查找同部首(目)的漢字

zhēng

【動】

(形聲。從目,爭聲。本義:張開眼睛)

同本義〖opentheeyes〗

武行者睜着雙眼喝道:“你這廝好不曉道理。”——《水滸傳》

又如:睜眼苫眉(裝模作樣)睜着眼做,合着眼受(比喻自作自受,心甘情願)睜着眼跳黃河(比喻進退維谷,走上絕路)

看,望瞪〖look〗

偏偏他卻轉回程,不敢上前來衝道,閃在傍邊仔細睜。——《天雨花》

又如:目睜口呆(驚懼得瞪大雙眼,說不出話來)圓睜環眼(眼睛瞪得又大又圓)睜目張須(瞪起眼,鬍鬚豎起。形容怒氣沖天的神態)

睜眼瞎,睜眼瞎子

zhēngyǎnxiā,zhēngyǎnxiāzi

〖illiterateperson〗比喻文盲

叫雨來上夜校吧,要不,將來鬧個睜眼瞎

睜隻眼,閉隻眼

zhēngzhīyǎn,bìzhīyǎn

〖winkatsth.〗佯爲不見,故意不睬,比喻遇事容忍遷就,逃避鬥爭

對他經常曠課故意睜隻眼閉隻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