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誌着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最高成就的作家是

來源:趣味百科館 2.78W

標誌着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最高成就的作家是歐陽修。

標誌着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最高成就的作家是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是北宋繼唐代古文運動而起的文學革新運動。主要反對以西昆體爲代表的浮靡文風,主張對詩、文進行革新,要求文學反映現實。歐陽修,則是整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有意把詩文革新運動與政治上的改革要求相呼應,使古文、詩歌和文學理論批評爲現實鬥爭服務。

文學主張上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提倡文章要有用於當世。具體表現在文與道的關係上,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認爲道應是易被人理解且可以照之去做,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反對那種務高言而鮮事實的文章。在文的方面講求平易,提倡簡而有法,反對追求奇險。

歐陽修還首創詩話這一評論詩文的新體式,其《六一詩話》中有許多精闢的文論、詩論見解。此外歐陽修改革科場積弊,罷黜四六時文,並大興創作之風,努力提舉後進。歐陽修上述主張、措施,使詩文革新運動達到高潮。



標誌北宋詩文運動的最高成就的作家是誰?

這時,柳開、范仲淹、穆修等人,奮起抵抗流俗,承晚唐韓愈、柳宗元“文以明道”的觀點,強調文以致用,文風質樸。到宋仁宗時,歐陽修主盟文壇,發起並領導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詩文革新運動,將始於韓、柳的古文運動推向高潮。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的領袖,憑藉他當時的政治地位與文學聲望,團結並培養了一批作家,從而使詩文革新運動得以持續發展,奠定了質實平易的一代文風。歐陽修之後,蘇軾代表了北宋詩文的最高成就,尤其是散文成就爲最高,其轉益多師,採衆家之長,加之其才氣橫溢,文采風流,創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蘇軾的許多散文名篇,是詩文革新運動豐碩成果的重要標誌,代表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最高成就。

標誌北宋詩文運動的最高成就的作家是誰

中國北宋繼唐代古文運動而起的文學革新運動。主要反對以西昆體爲代表的浮靡文風,主張對詩、文進行革新。北宋初年,面對土地兼併加劇,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暴露,政治鬥爭日趨尖銳,一些開明的中下層士大夫文人主張革除社會弊病,要求文學反映現實,而當時風靡文壇的西昆體根本無法擔當這樣的歷史使命。於是推崇韓愈、白居易,反西昆成爲政治改革派們在文學上的反映。

代表人物:歐陽修、蘇軾

標誌北宋詩文運動達到最高峯的代表人物是誰?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發展過程大體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宋太祖立國至真宗朝,是初發階段。先驅者有柳開、王禹偁、穆修、石介等。柳開首舉“尊韓”旗幟,提出重道致用、崇散尚樸、宣揚教化等,反對浮靡文風。王禹偁也主張宗經復古,倡導寫作“傳道明心”的古文,強調韓愈文論“文從字順”的一面,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現實的詩歌。石介在《怪說》中抨擊西昆體“綴風月,弄花草”,“蠹傷聖人之道”。他們的詩文顯示了詩文革新運動的最初成績,但在詩文理論方面未能提出新穎切實的見解,在當時影響不大,存在重道輕文,忽視文章語言形式的傾向。除王禹偁外,他們的創作成就不高。

第二階段在宋仁宗時期,是運動形成高潮階段。代表作家有范仲淹、李覯、尹洙、石延年、蘇舜欽、梅堯臣、宋祁、歐陽修、蘇氏父子、王安石和曾鞏等。先是范仲淹提出主張改革文風,戒浮華,得到朝廷支持,於是改革文風之士接踵涌現。李覯要求文以經世,反對擬古和雕琢。尹洙摒棄駢文,致力簡而有法,辭約理精的古文。蘇舜欽認爲寫作根本目的是“警時鼓衆”、“補世救失”,反對以藻麗爲勝,提倡“道德勝而後振”。梅堯臣論詩強調寫詩要有感而發,重比興。認爲詩歌要寫實,要對現實有所美刺,反對西昆派的浮豔詩風,主張語言要樸素,風格要平淡。稍後於蘇、梅的歐陽修,則是整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有意把詩文革新運動與政治上的改革要求相呼應,使古文、詩歌和文學理論批評爲現實鬥爭服務。文學主張上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提倡文章要有用於當世。具體表現在文與道的關係上,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認爲道應是易被人理解且可以照之去做,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反對那種務高言而鮮事實的文章。在文的方面講求平易,提倡簡而有法,反對追求奇險。歐陽修還首創詩話這一評論詩文的新體式,其《六一詩話》中有許多精闢的文論、詩論見解。此外歐陽修改革科場積弊,罷黜四六時文,並大興創作之風,努力提舉後進。歐陽修上述主張、措施,使詩文革新運動達到高潮。

第三階段從宋英宗朝至哲宗朝,是詩文革新運動完成期,代表人物是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以及黃庭堅、秦觀等人。而蘇軾則是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他強調作文要有感而發,十分重視文章的文學價值,要求作家要有細緻敏銳的觀察力和高度藝術修養,主張爲文要從不同內容出發採取不同表現形式,爲文要文理自然,還要講究章法。他的詩文詞賦,都體現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唐代古文運動之後,又一次把古代文學特別是散文以及文論的發展推進了一步,對後世影響巨大。此後,以唐宋八大家爲代表的古文傳統,一直被奉爲正宗。但同時,北宋詩的散文化和以議論爲詩的概念化傾向,爲南宋理學家的散文所師法,表現了該運動的歷史侷限。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是?

歐陽修登上文壇和仕途的時候,北宋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民族危機都日趨嚴重,統治階級內部以范仲淹爲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呂夷簡爲代表的保守派鬥爭異常激烈,歐陽修堅決地站在范仲淹的一面,關切國事,同情人民的疾苦。他指責那些“先榮而飽”的人不知爲天下憂,“又禁他人使皆不得憂”,而能憂天下的人“又皆遠賤”(《讀李啓文》)。他指出王朝誘民、兼併、徭役等大弊(《原弊》),主張輕賦稅、除積弊,實行“寬簡”的政治。

歐陽修在政治上和范仲淹等對保守派的鬥爭,和他在文學上提倡詩文革新對西昆派的鬥爭,是互相呼應的。范仲淹在天聖三年(1025)提出的改革時弊的主張,就包括對文風的改革。他強調文章和社會習尚的關係,認爲“國之文章,應於風化,風化厚薄,見乎文章”。因此,他建議統治者“可敦諭詞臣,興復古道,……以救斯文之薄而厚其風化”(《奏上時務書》)。宋仁宗後於天聖七年(1029)下詔書,指責文士著作,“多涉浮華”,並認爲“文章所宗,必以理實爲要,……庶有裨於國教,期增闡於儒風”(《宋會要輯稿》)。可見,以歐陽修爲代表的詩文革新運動,正是由上而下,適應當時政治運動的要求而產生併爲其服務的。也因爲這樣,所以歐陽修在嘉右二年(1057)知貢舉時,就通過

科舉考試來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排斥了繼西昆派氣焰被打擊後而起來的“險怪奇澀之文”,使“場屋之習,從是遂變”

歐陽修的散文成就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在散文理論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他不僅能夠從實際出發,提出平實的散文理論,而且自己又以造詣很高的創作實績,起了示範作用。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各體兼備。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敘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簡括有法;議論紆徐有致,卻富有內在的邏輯力量。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等,都是歷代傳誦的佳作。歐陽修還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其《歸田錄》、《筆說》、《試筆》等都很有名。歐陽修的賦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聲賦》運用各種比喻,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非常生動形象,使人彷彿可聞。這篇賦變唐代以來的“律體”爲“散體”,對於賦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

歐陽修的詩歌創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詩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他還在詩中議論時事,抨擊了腐敗政治。但他寫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寫個人情懷和山水景物的詩。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韓愈影響。總的來看,風格是多樣的。歐陽修還善於論詩,在《梅聖俞詩集序》中提出詩“窮者而後工”的論點,發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對當時和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以隨便親切的漫談方式評敘詩歌,成爲一種論詩的新形式。歐陽修也擅長寫詞,主要內容仍是戀情相思、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尤善以清新疏淡的筆觸寫景抒情。還有一些豔詞,雖寫男女約會,也樸實生動。歐陽修在經學、史學、金石學等方面都有成就。他研究《詩》、《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提出自己的創見。

史學造詣更深於經學,除參加修撰《新唐書》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爲鑑戒。他勤於收集,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編輯成一部考古學資料專集--《集古錄》。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於唐代的韓愈。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影響。

他的平易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歐陽修的著述,今存《歐陽文忠公全集》,其生平事蹟,宋人胡柯撰《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附錄於全集。另有清人楊希閔《歐陽文忠公年譜》、華孳亨《增訂歐陽文忠年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