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率先提出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

來源:趣味百科館 3.18W

毛澤東。1956年4月 毛澤東首次提出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著作是《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我認爲,中國有兩條缺點,同時又是兩條優點。

誰率先提出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

第一,我國過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國主義,歷來受人欺負。工農業不發達,科學技術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衆多,歷史悠久,以及在文學上有部《紅樓夢》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驕傲不起來。但是,有些人做奴隸做久了,感覺事事不如人,在外國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門寺》裏的賈桂一樣,人家讓他坐,他說站慣了,不想坐。在這方面要鼓點勁,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來,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視美帝國主義”的精神發展起來。

第二,我們的革命是後進的。雖然辛亥革命打倒皇帝比俄國早,但是那時沒有共產黨,那次革命也失敗了。人民革命的勝利是在一九四九年,比蘇聯的十月革命晚了三十幾年。

在這點上,也輪不到我們來驕傲。蘇聯和我們不同,沙皇俄國是帝國主義,後來又有了一個十月革命。所以許多蘇聯人很驕傲,尾巴翹得很高。

我們這兩條缺點,也是優點。我曾經說過,我們一爲“窮”,二爲“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

“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從發展的觀點看,這並不壞。窮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難。科學技術水平高的國家,就驕傲得很。

我們是一張白紙,正好寫字。因此,這兩條對我們都有好處。將來我們國家富強了,我們一定還要堅持革命立場,還要謙虛謹慎,還要向人家學習,不要把尾巴翹起來。不但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要向人家學習,就是在幾十個五年計劃之後,還應當向人家學習。

一萬年都要學習嘛!這有什麼不好呢?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的講話,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從1956年2月14日起至4月24日,毛澤東聽取了34箇中央經濟部門的彙報和李富春關於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彙報,除了處理其他事務,實際用了41天的時間做調查,於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係》的講話。5月2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再一次闡述了十大關係的問題。此後,關於十大關係的報告,當時在黨內高中級幹部中進行過傳達。

同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把十大關係作爲指導方針,多方面地體現在大會的政治報告和其他文件中。這些,都在實際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從1958年開始,這一方針的貫徹執行受到了“左”的思想的嚴重干擾。

在20世紀60年代國民經濟的調整過程中,十大關係的許多重要的思想原則,又被重新提出和實行,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在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的時候,劉少奇於1965年12月15日寫信向毛澤東建議,將這個講話作爲內部文件印發給縣、團以上各級黨委學習。毛澤東看了這個講話的整理稿後批覆:“此件看了,不大滿意,發下去徵求意見,以爲將來修改之助。

此意請寫入中央批語中。”同年12月27日,中央將《論十大關係》的報告印發縣、團級以上黨委。當時印發的《論十大關係》,是以毛澤東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記錄稿爲基礎,吸收4月25日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話的部分內容整理而成的。在這個整理稿中,原講話記錄稿中有些重要的內容,如對蘇聯和東歐國家在處理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關係的批評;對我國國內工作中過高地估計戰爭危險,不重視發展沿海工業,以及在行政措施上照搬蘇聯的做法等缺點的批評,沒有整理進去。

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編輯工作期間,關於《論十大關係》一文,曾向毛澤東提出,將兩次講話記錄稿進行綜合整理。後來在胡喬木的具體主持下完成了整理工作。這個整理稿忠實地體現了講話的主要精神(以蘇聯爲鑑戒,總結我國已有的經驗)和語言風格,恢復了以前整理稿中沒有整理進去的重要內容,並作了必要的文字加工。

整理稿於7月10日送鄧小平,13日轉送毛澤東。鄧小平在給毛澤東的信中說:“《論十大關係》稿,已整理好,我看整理得比較成功”,“我們在讀改時,一致覺得這篇東西太重要了,對當前和以後,都有很大的針對性和理論指導意義,對國際(特別第三世界)的作用也大,所以,我們有這樣的想法:希望早日定稿,定稿後即予公開發表,並作爲全國學理論的重要文獻。”當天,毛澤東即審閱了這個稿子,並批示:“同意。可以印發政治局同志閱。

暫時不要公開,可以印發全黨討論,不登報,將來出《選集》再公開。”1976年12月26日,《論十大關係》一文(就是經過毛澤東親自審定的這個整理稿)在《人民日報》全文發表。

在中國共產黨內率先提出以蘇聯經驗爲戒鑑,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是?

在中國共產黨內率先提出以蘇聯經驗爲戒鑑,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是毛澤東。照搬別人的套路不適合自己會把國家搞垮以前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只有一條道路,即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對現階段綱領的概括。

上述表述爲黨的十八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理做的最爲精確、最爲權威的概括。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講話。鄧小平的南巡談話對中國90年代的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講話中對社會主義的本質、改革開放的判斷標準“三個有利於”等,標誌着鄧小平理論的成熟。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提出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具有重大指導意義:(1)它繼承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最重大理論成果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2)這一概括爲我們堅持公有制又完善和發展公有制指明瞭方向。(3)突破把計劃經濟等一些原本不屬於社會主義固有的東西當作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傳統觀念。

(4)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時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模糊觀念,擺脫了長期以bai拘泥於具體模式而忽視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毛澤東首次提出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著作是哪一部

毛澤東首次提出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著作是《論十大關係》毛澤東《論十大關係》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問題的闡述,充滿着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想,標誌着我黨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始。它是中國共產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文獻。

相關內容:我認爲,中國有兩條缺點,同時又是兩條優點。

第一,我國過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國主義,歷來受人欺負。工農業不發達,科學技術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衆多,歷史悠久,以及在文學上有部《紅樓夢》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驕傲不起來。但是,有些人做奴隸做久了,感覺事事不如人,在外國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門寺》裏的賈桂一樣,人家讓他坐,他說站慣了,不想坐。在這方面要鼓點勁,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來,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視美帝國主義”的精神發展起來。

第二,我們的革命是後進的。雖然辛亥革命打倒皇帝比俄國早,但是那時沒有共產黨,那次革命也失敗了。人民革命的勝利是在一九四九年,比蘇聯的十月革命晚了三十幾年。

在這點上,也輪不到我們來驕傲。蘇聯和我們不同,一、沙皇俄國是帝國主義,二、後來又有了一個十月革命。所以許多蘇聯人很驕傲,尾巴翹得很高。

我們這兩條缺點,也是優點。我曾經說過,我們一爲“窮”,二爲“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

“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從發展的觀點看,這並不壞。窮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難。科學技術水平高的國家,就驕傲得很。

我們是一張白紙,正好寫字。因此,這兩條對我們都有好處。將來我們國家富強了,我們一定還要堅持革命立場,還要謙虛謹慎,還要向人家學習,不要把尾巴翹起來。不但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要向人家學習,就是在幾十個五年計劃之後,還應當向人家學習。

一萬年都要學習嘛!這有什麼不好呢?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的講話,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

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開始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誌是?

中國共產黨開始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標誌是: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係》。這一探索是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之後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對蘇聯問題的反思中開始的,標誌就是《論十大關係》的發表。

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的講話,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

《論十大關係》的發表,標誌着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開始形成一個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較系統的思路。在這之後,毛澤東在總結新中國成立後的歷史經驗時,仍然把它看作是一個轉折。《論十大關係》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方針,爲黨的八大的召開作了重要準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這些指導思想和方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進一步的運用和發展。

擴展資料:《論十大關係》發表的背景:1956 年,黨領導全國人民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進入了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時期。此時,國際形勢總的特點和趨勢是以美蘇爲首的兩大陣營逐步走向緩和。中國由於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但同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民主國家保持着比較密切的聯繫,也同一些民族主義國家以至西方國家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這種情況爲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與此同時,世界範圍內興起的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也爲中國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作爲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如何抓住發展的機遇,儘快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便成了黨的領導人不能不考慮的重要問題。

這一時期社會主義陣營發生的大事,則爲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鑑。1956 年2 月,蘇共二十大尖銳地揭露了斯大林的錯誤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打破了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蘇聯模式的迷信。這就促使黨的領導人警醒,促使他們借鑑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經驗教訓,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熱門標籤